高艷霞
我從事幼兒教育已多年,稍有一些心得。我認為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幼兒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zhì)量,發(fā)展幼兒個性,顯得非常重要。我從家長的角度對目前家園溝通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尋找合理的溝通方式或技巧進行探討,希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一、現(xiàn)在家園溝通存在的問題
1.我們教師從始至終處于權威地位
從目前許多家長反映的與孩子老師溝通的感覺來看,家長始終處于被動的、要求按照老師意愿執(zhí)行的一種地位。由于受這種地位的影響,在交流中一般是老師說得多,家長聽得多。即便有的家長很想與老師談談自己對孩子的一些看法,想通過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來分析孩子一些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期望老師能夠幫助孩子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但由于這些看法有時與老師的觀點不一致,因而這種抱著美好愿望的心理往往被老師定論的語氣給磨滅。
2.家園溝通的內(nèi)容常常是側重孩子的不足
在通常情況下,家長希望從老師那兒得到一些進步的、積極的、良好的反饋意見。但在現(xiàn)實中,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內(nèi)容大多是孩子在幼兒園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家長配合來改進的。而老師考察幼兒的行為是否良好的標準是幼兒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或者是幼兒將學過的教學活動、教學內(nèi)容進行再現(xiàn)或回憶。如果有一天老師說想與家長溝通一下,這時家長要做好心理準備:等著被教育或領任務。如老師告訴家長,您的孩子在繪畫方面的才能比較欠缺,因為在美工班上,他表現(xiàn)出來對繪畫沒有耐心,但是,幾乎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無法躲避這樣的事實。
3.學生家長接受溝通的機會不均等
所謂溝通機會的均等是指溝通的次數(shù)的均等或者老師很樂意經(jīng)常與家長溝通。盡管家長意識到有時與老師交流,可能會獲悉孩子存在的一些不太合乎規(guī)范的行為,讓家長自己感覺不太開心,或者丟面子,甚至有時面對老師嚴厲的責問還很難受,但是內(nèi)心還是很希望與老師交流,并且希望從交流中獲得教育孩子更好的途徑。可是令家長感到困惑的是在許多時候自己是被忽視的對象,老師一般選擇交流]的對象往往是健談的,或者有社會地位的;或者是孩子在園表現(xiàn)很出色的;或者家長對幼兒園有一定貢獻的等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長經(jīng)常被冷落在一旁,只聽著別人與老師的交流,而這種冷落或許家長還能接受,他們接受不了的是由此想到孩子在園也會遭受同樣的待遇。
二、怎樣與家長溝通
1.我認為老師與家長是平等的——尊重家長
老師與家長能否順利溝通,并能夠使溝通取得良好的效果取決于老師與家長是否處于平等地位,取決于老師是否尊重家長、尊重家長的觀點或看法。在家園交流中,老師在很多時候是處于主導地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導地位不等于可以忽視家長的感受,主導地位并不意味著老師的評價是絕對正確的。因為評價一個兒童進步與否,不僅要進行橫向比較,而且還要進行縱向評價,同時還應根據(jù)孩子發(fā)展的個性差異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評價。
2.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賞識他們——肯定孩子
對于每位家長來說,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希望扁到別人的肯定與贊美,并從中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哪怕老師一點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而這種高興的心情會轉(zhuǎn)移到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如親親孩子的小臉,“你真棒!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這樣交流的主題將會得到進一步延伸,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也能切實解決一些問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希望每一位家長與老師成為朋友——一視同仁
孩子是有差別的,家長也同樣是有差別的,而家長之間的差異相對孩子之間的差異而言則更為明顯,并且這種差異幾乎是客觀存在的,是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改變的。如在學歷上,有的家長是博士生,有的則是高中生;在職位上,有的是處級千部,有的則是工人;在性格上,有的大方善言談,有的內(nèi)向少言語,等等。對于老師而言,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家長,都是老師的交流對象,不論家長是什么素質(zhì),從他(她)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老師手中的那一刻起,家長與老師就開始了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歷程,并且有著相同的心愿——將孩子教育好。
4.一定要讓家長明白老師的辛苦付出——關愛孩子
家長愛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人盡皆知;老師是愛每一位孩子的,這也是不容置疑的,卻不一定為家長所了解。記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至理名言成了多少教育工作者的寫照,尤其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教育孩子傾注的精力更多,付出代價更大。很多時候,一天下來嗓子啞了,腰酸腿痛,盯著在面前來回穿梭的二三十個小家伙,眼睛都快直了,但是到了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還要面帶微笑。尤其是到了外出郊游的時候看著歡呼雀躍的孩子,老師的心卻一直吊在嗓子眼。這種辛苦卻未必能被家長理解,因為無論是接孩子,還是送孩子時都難以看到老師辛勤付出的一面。因此,在家園交流中應讓家長清楚老師跟家長一樣是愛孩子的,這種關愛面廣量多,在老師心底牽掛孩子已成為他們的習慣,成為老師生活的一部分了。沒有家長會拒絕老師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渴望得到這份關愛。讓家長理解這一點,有利于融洽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感情,有利于增強家長對老師的信任,使家長對孩子在園的學習和生活感到放心,有利于家園工作的進一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