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升財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文言文教學是素質教育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課堂上,文言文教學仍存在過于強調翻譯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學生被動地接受,主動性不強。有效激發(fā)學生情趣并培養(yǎng)文言文的自主學習能力,定能讓文言文“鮮活”起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自主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8-022-01
0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有機組成和重要內容?!伴喿x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閱讀文言文能力提出的明確要求。然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因教學方式的單一,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打折扣。在教學時創(chuàng)新教法,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傳授學習要領,夯實學習基礎
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文言文篇目雖然不多,但幾乎都是經典,自然經典篇目就得花時間誦讀。新課標明確強調“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流利的誦讀首先是讀準字音。如《出師表》的教學時,作為教師先背誦課文,之后借助多媒體朗讀帶,進一步引導學生認真聽讀,注意字的讀音。讀準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教師隨時糾正學生的讀音錯誤。借助多媒體課件顯示正音:疲弊(bì)、恢弘(hóng)、駑鈍(núdùn)、裨補闕(bìquē)、行陣和睦(háng)、夙夜憂嘆(sù)、崩殂(cú)、妄自菲薄(fěi)、陟罰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等。讀就要讀準字音和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想控制好節(jié)奏,就要了解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準確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作品表現的神韻。記得在《觀滄?!方虒W反思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反思整個教學實踐活動,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jié)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二、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活動的潛在動力。”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對于學好文言文及古詩詞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時,我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的方式,引用一首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利用音樂使學生進入詩詞的情境,體會詩詞的意境清遠。在《愚公移山》中,也是從欣賞同名歌曲《愚公移山》開始的,然后提出“愚公是誰?為什么要移山?結果如何?后來人為什么要贊嘆?”等系列性問題導入課堂教學的。
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歷史故事、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等,創(chuàng)設寓教于樂的良好教學情境,有效激發(fā)課堂的學習情趣,從中贏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加強誦讀感悟,提升審美能力
凡是入選教材中的文言文中不乏是流傳千古的名篇美文,對于名家名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讀感悟,在幫助學生讀誦感悟中不斷地增進理解,從中獲得豐富多元的美的享受。如:如《天凈沙·秋思》典型地體現意境美這一特色。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首先找出全詩的意象。因為全詩總共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寫了九個事物,也就是說有九個意象。在學生朗讀后,引導學生:這九個意象不是用關聯詞承接起來的,那是用什么把它們串聯起來的?學生通過思考得出:是用一種情即游子的羈旅愁情作為線索把它們串起來的。
“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在教學這篇杰作時,也就是強調誦讀在先,在感悟中獲得新知,并獲得審美愉悅,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問題有:(1)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中,最關鍵的是那一條?這些建議表現了他怎樣的政治愿望?(3)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4)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舉例說明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的現實意義。(6)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7)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心?(8)結合課文內容評價一下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四、通過比較閱讀,注重知識遷移
比較閱讀法也是文言文學習中的常用之法,也是極其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比較中感悟,既可以促進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如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就借助閱讀杜甫的詩《登岳陽樓》,比較這首詩與《岳陽樓記》在寫景和抒情上的異同。
古詩詞欣賞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詩詞的主旨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品讀《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探究文人心境。古往今來,有這種豁達樂觀心態(tài)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燈片):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后人稱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經常讀一讀蘇軾的經典之作,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