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選入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詞句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古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將古詩詞教學和寫作教學整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學以致用,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一、展開想象,化言為畫
古詩詞是一幅無聲的畫,一幅精美的畫。在古詩詞教學中,想象畫面是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深入體會詩意詩情的有效策略。
如特級教師管建剛在《四時田園雜興》教學中,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晝出耘田”“夜績麻”“學種瓜”三幅畫中的任意一幅,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當時的畫面寫下來。管老師巧妙地找到了讀與寫的結(jié)合點,引導學生用天真活潑的語言文字再現(xiàn)詩中優(yōu)美的意境。學生在初步感悟詩意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將喜歡的畫面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方面能更好地體會古詩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給了學生以充分的心靈自由去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又如李清照《如夢令》以尋常語繪精美圖,展現(xiàn)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學生通過對這三個畫面的描寫,體會詞人把移動的風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化言為畫,進入詞境。學詞的過程猶如人在畫中游,詩情畫意,樂在其中。
二、拓展延伸,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法。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明里寫景,暗里將詩人的情感蘊含在其中。老朋友在這個春光明媚、花團錦簇的美好時節(jié),舟行長江,看著一路的旖旎風光,前往繁華之地揚州,李白是贊賞的,甚至可以說是羨慕的。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著朋友乘坐的船掛上風帆,漸行漸遠,越來越小,帆影最終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在風中佇立良久,眺望著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滿載著他的祝福和深情,伴隨著友人直達廣陵。詩中沒有一字提及離別的傷感和痛苦,學生從字面上幾乎看不出來。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透過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感受到詩人將深厚的友情融匯在筆下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達到情與景的高度統(tǒng)一。朋友的小船已經(jīng)消失在視線里,按常理詩人可以回去了,可是他回去了嗎?從哪里看得出來?他不回去,而是佇立江邊,在想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對景物感悟琢磨,把李白送別時的真情實感化為文字。李白在長江邊送別友人,心里除了戀戀不舍,除了悲涼,還有羨慕之情,他內(nèi)心其實也很想去揚州看看。
同樣是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寫出了詩人的一份惆悵,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映出了詩人的一種豁達,同時也寫出兩人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同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感。詩人在送別時是怎樣的心情?會想些什么呢?請學生練習寫片段,將自己相關的體驗調(diào)動起來,與之對接。這樣能讓學生走近古人,甚至走進古人的心靈,就能體會到雖然古人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們的情感卻與我們相同、相通。
三、填補空白,升華立意
古詩詞中,立意的高下、深淺決定著詩歌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往往同一題材、甚至同一事物,由于作者藝術修養(yǎng)不同,以及所處的時代不同、生活不同、閱歷不同,或者由于作者世界觀不同,其結(jié)果,寫出的詩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效果。
如清代袁枚的《所見》一詩有聲音、有動作;有寫景,有敘事;有從容,有緊張,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特別是第三句詩結(jié)束,立馬把讀者推到全詩的高潮:忽然閉口立!給讀者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牧童閉口立此刻后的種種情景,學生的思維也一下打開了:也許,牧童一下子就捉住了同樣在放歌的蟬,蟬兒在他的小手里拼命掙扎;也許,牧童突然良心發(fā)現(xiàn),對于柔弱的蟬兒心生不忍而悄然離去;也許,機靈的蟬兒察覺到了有點不對勁,吱地一聲振翅高飛,留下牧童傻傻地望著……通過學生的交流再出示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到蟬是一種有德行的蟲子,雖出身于污穢的泥土,卻能夠通過蛻殼而獲得重生,從此處高枝飲晨露。補充材料的介入,為我們探明《所見》一詩的真實命意指明方向,了解到袁枚就是像蟬一樣的高潔之士。明白我們在考慮問題時也要透過社會生活和事物的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使作文的立意升華。
四、披文入理,領會內(nèi)涵
古詩詞中有許多飽含哲理的詩詞。這種詩內(nèi)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作者最想告訴我們的感悟。讀著讀著你還想到哪些和實踐有關的名言、歷史故事?你能試著也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實踐的認識嗎?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詩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斷的活水比作新鮮的知識,只有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樣只有不斷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心智更聰明。最后讓學生寫寫從古詩中懂得的道理。
哲理詩中結(jié)合寫話的訓練,幫助學生了解詩中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對讀者有何啟發(fā),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學習過程中,披文入理,深刻領會詩的內(nèi)涵、意蘊。
五、改編古詩,還原情境
如特級教師李偉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中告訴學生寫詩不是詩人的專利。介紹詩人顧城《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弊寣W生知道寫詩并不難,只要愿意,每個人都能寫出優(yōu)美的詩。同時鼓勵學生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以現(xiàn)代詩的形式,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長短不限,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學生們的詩雖稚嫩,但卻是感情最真摯的。學生憑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了自己的詩,不僅強化了對古詩文內(nèi)容和意境的理解與領悟,而且有助于把古詩文與充滿個人感情色彩的解讀融合在一起,化詩人的詩為我的詩,既豐富和細化了詩詞的內(nèi)涵,又提升了古詩文的教學價值。
又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詩中主要的對話是賈島與童子的三問三答。在理解古詩時如果只是擴展對話,那么古詩的意蘊就會沖淡。如果把這首古詩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穿越到唐朝,還原到隱者居住的高山茅廬旁,把隱者的生活環(huán)境還原成舞臺背景,對話人物的內(nèi)心變化轉(zhuǎn)換成舞臺說明。學生們興致極高,通過有層次的描繪并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意。隱者的生活環(huán)境、人物形象通過文字真實地展現(xiàn)在眼前。賈島跋山涉水,終于找到隱者居所的心情是怎樣的?當他得知隱者不在家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當他聽說隱者就在眼前山中的心情……讓學生們換位移情,與賈島同喜共憂。學生通過劇本編寫,通過對《尋隱者不遇》中環(huán)境、人物肖像、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和人物語言的描寫,體會到古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卻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無比美妙的意境。
將古詩詞教學與寫作巧妙結(jié)合的方法,既可以達到傳統(tǒng)教學的目的,又可以解決語言培養(yǎng)的目標。古詩教學中只要我們努力找尋讀與寫的結(jié)合點,踏實地進行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指導教師:王菊艷)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2015082]。)
參考文獻:
[1]何明.寫作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姚亮.引用古詩名句提高作文品味[J].閱讀寫作研究,2007,(1).
(施與頎 ?江蘇省常熟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2155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