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生
王維以禪宗的態(tài)度對待人世社會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種恬靜的心境,進而把這種心境融入自己的詩中,使詩歌顯示悠然的佛光。詩人元好問有詩云:“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边@正好是王維“以佛入詩,禪機無限”的概括???、寂、閑是禪機的精髓,王維的山水詩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三個方面。
一、空靈
王維的山水詩,或幽或曠,心性與自然相契,靈性畢露無限。將佛教的空門觀滲透在是人的審美思維之中,使他的詩具有一種空靈、飄動、含蓄的美。如“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首句寫山中溪水的清淺可愛,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無比。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翱沾洹弊匀徊粫皾褚隆?,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到一種細雨濕衣的涼意。這是視覺、觸覺等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詩人用他慣用的虛實結合之法,將這秋山籠罩在若有若無的蒼蒼水汽之中,使得這秋山頓時多了一份空靈。含了一份捉摸不定的深意。再如在《桃源行》這首詩中,王維超越了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著意塑造了“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的境界。這已經(jīng)是一種文人雅士對于內心禪意境界的向往,有著精巧典雅的格調,也有著幽深高遠的文化氣了。它超然、悠然、隱遁、空靈的旨趣,最自然不過地表現(xiàn)了詩人超凡脫俗的氣度。
二、寂靜
“寂靜”是王維山水詩經(jīng)常描寫的另一種境界。是構成王維詩歌意境的另一個重要意念。王維有意將自己一生的煩惱痛苦泯滅于佛教這個精神王國和幽寂凈靜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換言之,空門山林、寂靜之樂就是他解脫煩惱痛苦的最好方式。這樣,他就必然要通過宗教體驗和審美體驗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禪悟這種中國特有的宗教體驗的目的即是為了明心見性,而中國文人徜徉于大自然優(yōu)美山水之中往往也是為了得到一種“與天和諧,謂之天樂”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因此王維特別愛描寫那寂靜空靈的山水田園,刻畫恬靜安寧的心境。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極其幽靜的境界:客觀世界是夜靜山空,主觀世界是清閑無為,桂花悄然飄落,境地是何等空寂!進而“月出驚山鳥”,更微妙地點綴出夜中山谷的萬籟無聲,反襯出廣大夜空的無比靜寂。該詩重要的是寫出了人心的“靜”境,似乎寓托了一種佛教寂滅思想的信仰。
三、淡泊
作為深諳佛理禪機的大詩人,王維在追求“空靈”“靜寂”時,其山水詩便體現(xiàn)了一種本自空寂的“淡泊”。最能體現(xiàn)王維詩中淡泊藝術特色的要數(shù)《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在這首詩中,詩人設境閑曠,造語淡雅,意趣超然。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空山,是一個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樣鮮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樹林,遮掩了人們的活動痕跡,這就更為這座空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在這首詩里,作者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洗衣歸來的女子在竹林里開懷的笑聲以及漁人蕩舟水上的情景和諧而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既寫出了山野的清凈幽深,又描繪了農家生活的恬靜安適,而這種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這首詩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詩人對空山的描繪也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自己的人格美以及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
另外,在王維的許多首詩中有“云”的意象,特別是在其山水詩中充滿了對“云”的描寫,作者以云寄意,詩句似帶禪機,表達其靜遠淡泊的意境和情懷。例如在《頭道一師蘭若宿》詩中,以“云”象征清靜的禪境:“一公棲太白,高頂出云煙……豈惟留暫宿,服事將窮年?!痹姷拈_篇寫道一禪師在太白山的蘭若高聳在煙云之中,詩的收篇寫這清靜的禪境,過去只能仰慕之地像是云霞那么燦爛而遙遠,現(xiàn)今卻成為枕席之前的景象,對云的仰慕與對云的親近,是作者對道一禪師禪境心慕的表達,更是對淡泊恬靜歸隱生活的向往。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