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峰
[摘要]為了促進校園足球的順利開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足球意識,擴充足球后備力量,不斷為國家輸送足球?qū)I(yè)人才,以校園足球等級考試為線索,從擴大足球項目的人口基數(shù)、追求評價元素的多元化、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三方面來研究與思考,以期為校園足球進一步順利實施和足球運動在我國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足球等級考試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60067
校園足球等級考試是一項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創(chuàng)舉,它的實施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擴大參與足球運動的人口基數(shù),為國家輸送足球?qū)I(yè)人才,也為足球進校園戰(zhàn)略的推進,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積極性的提高提供了動力。它的思路來源于跆拳道、鋼琴的等級考試,專家認為足球等級考試制度的實施可以成為孩子階段性奮斗目標,為國家提供充足的足球后備人才。它的考試內(nèi)容主要有顛球、運球繞桿射門、定位球踢遠、傳球、射門等基本技術內(nèi)容,以時間、數(shù)量、距離等為評價標準,考試分十級,一級為最低水平,十級為最高水平,統(tǒng)一級別下的考試內(nèi)容全部通過的,可以獲得校園足球一級資格,依此類推。
一、擴大足球項目的人口基數(shù)
校園足球等級考試是一個新興考試,它的實施有利于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校園足球運動中,也可以促使學生將此作為階段性奮斗目標,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參與足球運動的積極性,擴大參與足球項目運動的人口基數(shù),進而為國家提供充足的足球后備力量。足球等級考試的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拿到高一級水平資格證書的欲望,進而激發(fā)他們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擴大足球運動的人口基數(shù),只是具體考試內(nèi)容和評價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追求評價元素的多元化
足球作為一項多項綜合技術型運動項目,單一的顛球、運球等技術考核,并不能夠反映足球運動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從體能、戰(zhàn)術、心理等方面,爭取學校、社區(qū)、家庭的支持,這樣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考核。校園足球等級考試達到三級水平,才可以評優(yōu)秀學生,可以在升學考試中加分;而達到六級水平為及格水平,可以邁向高一級學府繼續(xù)深造。
在等級考試中,等級越高,考試難度越大。在級別低的等級考試中,可將單個技術融入其中,如顛球考試中,可以多個部位顛球,而不僅限于腳背顛球。運球射門技術則是從規(guī)定起點開始運球,繞過三個竿后方可射門,隨后折回運第二個球,直到將第五個球射進球門才可停表;起點距離第一根竿5m,竿子與竿子相距1m,第三根竿距離球門6m(起點的中點、三根竿子、球門線的中點在一條直線上)。
這樣將足球等級考試制度與學生的評優(yōu)評先結(jié)合,與戰(zhàn)術、比賽相結(jié)合,讓學生通過等級考試,獲得相應資格的等級證書,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學校和家庭方面的支持,為學生參與足球運動提供了更為寬泛的環(huán)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學生樹立足球標兵,有利于激發(fā)青少年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從而調(diào)動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積極性,也為足球進校園戰(zhàn)略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校園足球等級考試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它可以沖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打破班級界限,進行分層教學,也便于組織高水平的校園足球隊,為國家輸送人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通過足球等級考試可以申請同一級別的等級考試,因此,從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考慮,學校應忽略年級、班級因素,將同一級別的學生分在同一模塊進行教學,因為將同一級別的學生集中教學,便于教師按照他們的水平進行專門化教學。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形式的教學容易使某一模塊下學生的大量集中,這時學校應在這一模塊下按照年級、性別等分班教學。按照年級分班教學,因為同一年級的學生在文化課學習方面學習內(nèi)容基本相同;按照性別分班是因為男女生在體質(zhì)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為學生可以不受年齡、時間的限制申請等級考試,所以等級考試的時間盡量安排在學期末或是假期間,便于學校安排課程,就避免了學習期間學生等級與班級人群等級的不匹配問題。
雖然實行足球等級考試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足球進校園”“初中畢業(yè)升學體育考試”“陽光體育”等戰(zhàn)略同步實施。不過不強制性實施一些政策,試問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又有幾個人會在升學的強壓下走出教室,走進操場,走到陽光下參與體育運動呢?
[參考文獻]
[1]李高峰.“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中足球技能等級評價標準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7.
[2]孟青,孫文新.足球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2(5).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