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連鳳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然而面對教師的發(fā)問,課堂上卻常出現(xiàn)一種極端的現(xiàn)象:一些學生發(fā)言踴躍,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主要力量;一部分學生則“啟而不發(fā)”“問而不答”,成了課堂上的“看客”;個別學生甚至和老師長期處于一種平行線的狀態(tài)。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課堂不響應現(xiàn)象。
一、調(diào)查
圍繞《魚游到了紙上》(人教版四下)第二課時教學內(nèi)容基本結(jié)束時所提出的“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有什么關(guān)系?”這一問題,筆者對課堂上未有舉手發(fā)言的22名學生(全班40人)展開調(diào)查。(見表1)
二、分析
結(jié)合以上的小調(diào)查,對受試者的不響應原因作進一步剖析,筆者認為可歸納為“三不”:
1. 課前準備不充分。表1顯示,受試者中72.8%的學生(前三項原因合計)在進行第二課時學習后對課文內(nèi)容還未達到深入理解,難以把握文中具體細節(jié),無法抽取文本中的有用信息作答。這與他們課前預習的主動性、有效性不足有很大關(guān)系。中山市一小學語文教師在班上所做的調(diào)查顯示:學生沒有預習,上課感覺辛苦聽不明白的有30人,占63.8%;聽得輕松明白的只有17人,占36.2%。(吳誼誼:《關(guān)于小學語文預習的調(diào)查報告》)由此看來,對于所需信息量較大的閱讀課,學生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很難融入課堂,走進文本,課堂上自然陷入“等、靠、要”的被動局面,難以與教師互動。
2. 閱讀起點不一致。筆者對表1中不響應的前三項原因進行了閱讀水平的梯度排列,所占百分比分別是13.7%、40.9%、18.2%。這一數(shù)據(jù)顯示同一班級學生的閱讀起點參差不一,以至于學生難以達到對同一問題進行統(tǒng)一作答的要求。
3. 膽子小不敢答。有的孩子說:“如果我回答錯了,別人會笑話我,回答得不好,也會讓人笑話?!庇械恼f:“老師的問題我想好了,但別人不舉手我也不好意思說?!笨梢姴糠謱W生背負著思想包袱不敢表達。
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應更多地接納學生的閱讀起點,重視他們的閱讀建構(gòu),運用切合實際的教學策略,打破這種課堂不響應的局面,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同樣精彩的語文課堂。
三、對策
(一)激勵性策略
激勵性策略是指將激勵性手段融入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延伸等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策略。
1. 激勵課前預習。學生的預習情況很大程度決定著聽課的效率。除了正面鼓勵,也要采用激勵機制幫助學生主動預習。如借“評選預習小能手”等手段,保持預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后進生,更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受到預習所帶來的成功的喜悅。在《魚游到了紙上》第一課時教學中,我故意把題目寫成《魚畫到了紙上》,學生見狀紛紛糾正,我說:“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了紙上呢?” 班上一名學生回答說因為文中的青年人把魚畫得栩栩如生,因而魚像游到了紙上。我又問他怎么知道的,他說是預習時認真讀了課文想到的。我當即表揚他:“你在預習時認真讀課文,并能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理解題目的含義,預習的效率真高!”接下來的幾次預習,他都做得很好。除了激勵,老師還要指導預習方法。在任教高年級時,筆者把預習要求編成一條順口溜:“一讀二找三了解,四查五劃六思七寫寫?!币龑W生走好預習之路。
2. 激勵課堂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被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吸引而忽視了“沉默的一群”,又或者對那些雖沒能答對卻敢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加以批評,久而久之的忽視或是過高的回答要求抑制了他們的表達欲望。因此相對于以夸贊鞭策優(yōu)秀生、以激勵肯定中等生,更要以寬容和鼓舞來帶動后進生。深圳趙志祥老師在一次上課時曾跟學生這樣說:“同學們,甭管你們以前上課怎樣,在我的課堂上如果你們回答問題答對了,功勞是你們的;甭管多簡單的問題,只要你們回答錯,錯全部在我!明白嗎?”從趙老師的一席話中不難看出他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的良苦用心。為消除心理包袱,筆者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口號激勵自我,如“不要不敢,只要大膽!”“書山有路思為徑,學海無涯答作舟”等,引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的內(nèi)驅(qū)力。
(二)目標性策略
目標性策略是將學習目標分散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了解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方法、新能力的基礎(chǔ)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以促學習效果的有效達成。
1. 設(shè)置梯度性目標。每個學生的閱讀起點不盡相同,通過課堂教學我們要達到的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穩(wěn)步提高,而不是齊步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起點和學習起點,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訂立課堂學習目標,如在復述課文、背誦、理解文段、仿寫等內(nèi)容上設(shè)置梯度性要求,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
如在要求學生概括課文要點時,筆者是這樣作要求的:
給予學生這樣不同層次的作答選擇,讓他們在選擇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堂自然活躍。
又如在五年級下冊古典名著單元的閱讀交流上,筆者設(shè)置了不同梯度的發(fā)言范例:
(1)“一句話式”感受
我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特別喜歡里面的關(guān)羽,他不但武功好,人也好!
(2)“一段話式”感受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有情有義、有血有肉。關(guān)羽赤膽忠心、武功高強;張飛膽識過人、不善用計;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他們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命運,讓我越看越愛看!
(3)“詩詞式”感受
嘆曹操
威傾三國著英豪,一宅分居義氣高。奸相枉將虛禮待,豈止關(guān)羽不降曹。
(4)“調(diào)侃式”感受
周瑜是美型的,文武是雙全的,妻子是可人的,度量是很小的,嫉妒是常有的,氣死是活該的……
設(shè)置這樣興趣盎然的梯度性目標,讓層次不同的學生都能選出適合自己的類型。這樣的放手,給了學生思維起飛的雙翼,讓他們在語文閱讀的天空里自信飛翔!
2. 加強課堂測評反饋。課堂上根據(jù)學習目標進行檢測反饋,便于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方法、新能力的情況,有利于教師對薄弱環(huán)節(jié)有的放矢地進行鞏固,從而有助于學習效果的達成。如針對文本特點,可為個別學生制作一些個性化隨堂閱讀檢測單。如:
(1)在說明文教學中可以用到對比圖式檢查單。檢測之余,便于學生掌握課文重點。
(2)在進行復述時可用故事板幫助學生篩選復述重點,檢測其理解程度。
(3)在理解課文中某個人物時進行的整合單。
(三) 開放性策略
開放性策略就是指教師在語文閱讀課上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以及多樣化的學習形式激發(fā)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慧、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夯實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性策略。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包羅萬象,語文學習形式同樣豐富多彩。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以語言學習為例,通過實驗比較分析了“采用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者在兩周后還能記住內(nèi)容的多少”后發(fā)現(xiàn):學習兩周后,聆聽閱讀、觀看多媒體、觀看現(xiàn)場演示、參與討論、親身體驗做中學、學會后講給別人聽或進行應用能夠記住的比例分別是:5%、10%、20%、30%、50%、70%、90%。教師在閱讀課堂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習方式進行遴選,對提升學習效率意義甚大。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協(xié)作交流;可以引領(lǐ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獲取有用的信息;可以根據(jù)閱讀狀況出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還可及時捕捉學生的獨特表現(xiàn)開展互評與自評……總之,在多種形式的學習中激發(fā)學生思維。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