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從幼兒園走出來的孩子們都是懷著興奮的心情,高興地邁進學校大門的。如何讓他們保持這一份快樂呢?我想,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尋找。低年級的教材圖文并茂,充滿了天真和浪漫,每一幅圖,在孩子們心中,都可能成為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些充滿情趣,淺顯易懂的小詩歌,小故事,小童話更是使孩子們愛不釋手。他們喜歡讀,喜歡背,也喜歡演。因此,我們應該更多的考慮孩子們的興趣,結合教材,在明確重點的基礎上,尋找有利因素,達到教學的目標,最終真正為孩子們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通過實踐,我們感覺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該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每一個興趣點,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語文,學習語文,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愛語文,學語文的興趣,并逐步達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老山羊當醫(yī)生》是一首童話兒歌,充滿童趣。課文寫的是小動物,說的卻是孩子們的事情。在孩子幼小純真的心靈里,有了問題就要找醫(yī)生,這就是孩子們的真實世界。
《打電話》也是孩子們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在他們頭腦中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利用這一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應該是有生活基礎的。生活才是最鮮活的,只有讓孩子們表達他們內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他們才有興趣。低年級課堂教學,只要抓住興趣,就會有很好的效果,達到一定的目的。
一. 在情境中學習語文
我們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
發(fā)散思維要有一定的情境,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独仙窖虍斸t(yī)生》這一課,在學生讀懂課文后,教師設計了三處發(fā)散。 一.如果你是老山羊醫(yī)生,還有那些好辦法?這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豐富課文內容。 《老山羊當醫(yī)生》第二課時,主要是生字教學。教過低年級的老師應該有這樣的感覺,指導書寫課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不是很濃,很多學生甚至沒有興趣。于是,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為老山羊醫(yī)生過生日。這當然是虛擬世界中的內容,目的是吸引學生一步步的進行生字的學習和書寫。所以,對于情境中的一些細節(jié)地方,我們認為不必過多考慮。其實,其他情境也可以。學生懷著高興的心情去給老山羊過生日,卻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又一個關卡。關卡的設置,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完成了每一項任務。最后,在音樂伴隨下,懷著興奮的心情,把自己學習的成果送給聽課的老師。這個過程,看似熱鬧,實際是想利用一個虛擬情境將一個個教學內容串在一起,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漢字。
二.在活動中感悟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中明確提出: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因此,語文課堂應該重視實踐活動。 很多時候,學生知道字應該怎樣寫才好看,但用語言就很難表述。特別是每一筆所占的位置,心理明白,但嘴上說不清。在觀察的基礎上,利用拼拼擺擺的方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掌握漢字間架結構,在生生相互的評價中感悟漢字中蘊涵的和諧與美。再加上教師指導,課件演示,學生練習等一系列的過程,相信學生對漢字結構的感悟會越來越深。
表演應該是學生表達自己對文章理解的一種方式。很多情況下,學生要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設計表演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語言。但我們要明確,表演只是一種手段,是學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一種方式,它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表演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效果?!独仙窖虍斸t(yī)生》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思維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達到表演的程度。課文教學中,看似前面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最后的表演,實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了。這個過程中,對語言的積累,對語感的培養(yǎng)都有所涉及。當然,表演并不是把文章的內容再重復一遍,而是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的一個升華,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我們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的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基礎不能忽視
前面所談的情景的創(chuàng)設,語言的感悟,都要有一定的基礎。語文的學習要在讀書的基礎上進行,書讀不好,后面的事就什么都談不到。因此,做為基礎層面的讀書一定要扎扎實實?!靶麓缶V”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的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讀書,無法感知課文,也就談不上感悟和語感的培養(yǎng),情感的熏陶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讀書。人要按規(guī)律辦事,教學也一樣,要從每一件小事扎扎實實地做起。在語文教學中,讀書應該是一切訓練的基礎。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散也好,表演也好,都要以讀書為基礎。只有學生把課文讀通了,讀懂了,才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多的感悟。因此,讀書就要讀到位。讓學生踏踏實實地讀好書,把書讀懂。讓學生感悟到位,再引導學生發(fā)散。所以,讓孩子們踏踏實實的讀好書,應該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
《老山羊當醫(yī)生》一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自由讀,指名讀,對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讀通課文,讀懂課文,為后面的發(fā)散和表演奠定基礎。初讀課文要讀正確,讀通順,這是對課文的初步感知。一年級課文雖淺顯,一年級學生雖是剛接觸書面語言,也要進行初步的咬文嚼字的訓練。因此,再次的細讀(也稱精讀),要幫助和引導學生讀懂,讀透,可以在這里進行簡單的語感的訓練和語氣朗讀的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才有根基,才扎實。 需要強調的是,讀書千萬不可越位。有的教師認為低年級課文,簡單,學生讀一兩遍就明白了,所以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就認為學生有所感悟,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讓學生說,讓學生演。其實,這是一種越位的表現。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甚至不讓學生看書,這些都是不對的。低年級學生同樣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同樣要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權利。李伯棠教授在《語感的培養(yǎng)》一文指出:“語感的培養(yǎng)不能一蹴而就,因為語文知識、生活經驗、思維成果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從入學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識地耐心培養(yǎng),并逐步提高要求,以達到我們的目的。” 讀書是一切的基礎。語文教學的改革,不能偏離其根本。
四.媒體只是輔助手段
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課堂教學,使之成為活躍的教育因素,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們要明確。一切媒體都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老山羊當醫(yī)生》中的動物醫(yī)院;生去為老山羊過生日的場景;以及《打電話》中的櫻桃小丸子,都是我們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有了這樣豐富有趣,色彩鮮艷的課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濃了,參與課堂的程度大了。但我們心中要明確,我們的教學內容還要扎實,“雙基”的培養(yǎng)還應到位。不能因為教學改革了,我們就忽視讀書,忽視寫字,一定要在抓基礎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講,要打通接收信息的渠道,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多想一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多做一做;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多說一說;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多看一看;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多動一動。這五個解放是給學生提供機會和創(chuàng)造條件,還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它所摒棄的是死記、硬背和呆板,它所追求的是靈動多變的創(chuàng)新。獲取知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聽、看是獲取知識、增長才干;說、思、做也能獲知識,而且是更重要的手段,人的創(chuàng)造性就是通過實踐培養(yǎng)出來的??梢?,讓學生在情趣中學習語文,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無疑能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