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黃奇帆,幾乎所有的受訪者給出的第一評價都是“懂經濟”。無論是早年在上海操盤本地股重組,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凈殼”概念,還是后來在重慶布局“筆電產業(yè)”、開通“渝新歐國際鐵路”,無不顯示出他對金融、產經理論的熟悉。
“學者是終生的”
采訪中,很多熟悉黃奇帆的人都表示,他的學習能力超強。一位接近他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已63歲的黃奇帆,仍堅持學習,“他那種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渴求,我們很多年輕人都趕不上”。
據(jù)這位工作人員介紹,除了看書、紙質資料外,黃奇帆還很喜歡通過手機微信學習,“他有一個朋友圈,發(fā)一些信息、資料給他,他一有空就會拿出手機看,車上、會議間隙甚至是上廁所。”
黃奇帆是學化工的,到重慶后為了發(fā)展“筆電產業(yè)”,開始大量學習電子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據(jù)這位工作人員介紹,現(xiàn)在無論是調研與專家交流,還是招商與外商談判,他都表現(xiàn)得非常專業(yè),對技術的熟悉程度,絲毫不亞于該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黃奇帆懂經濟,不僅知曉理論,更善于將理論轉化為執(zhí)行力。前述工作人員說,他最讓人驚嘆的地方,就是對知識的吸納和消化能力。
經濟學家科斯曾發(fā)明過一個科斯定理,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認為,凡是政府管理的、有總量管制的公共資源,都可以進行市場化交易,而市場化的交易一定會使政府的管理能夠實現(xiàn)更好的資源優(yōu)化配置,產生更好的效果。
國際上曾將這一原理運用于全球的碳匯交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黃奇帆則根據(jù)科斯定理,在重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地票”制度。
按照這一制度,農民進城后把農村建設性用地轉化為耕地,形成“地票”,拿到土地交易所交易,城里人買了這個“地票”,就可以在城郊結合部的地方征地,發(fā)展房地產。在這個過程中,既保護耕地,緩解城鄉(xiāng)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又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為進城農民工轉戶進城提供了原始積累。
據(jù)了解,自“地票”制度實施以來,重慶已有15萬畝地被用于交易。交易的結果是,一方面大約300億元進入農村,反哺了農民;另一方面重慶在保證城市建設用地的同時,耕地卻沒有減少。據(jù)估算,通過“地票”制度,到2020年,重慶3400萬畝耕地不僅不會減少一畝,反而還能增加100多萬畝。
目前,“地票”制度已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一個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成功案例。
在土地交易市場嘗到甜頭后,黃奇帆又開始考慮將科斯定理應用到新的領域。2015年6月,他在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15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透露,目前重慶正研究在新能源車、光伏電池、風力發(fā)電等領域采取類似的辦法,通過交易,讓消費者得到補貼,做大市場。
細細梳理黃奇帆推出的一系列經濟舉措,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都脫胎于已有的經濟理論。而與此同時,他的不少經濟實踐,又會成為理論界研究的對象。比如,他在重慶組建的“八大投”投融資平臺,世界銀行曾用兩年半時間對其進行專題研究。
據(jù)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黃奇帆平時很注重與經濟學家的交流。他當市長后,重慶每年都會舉辦“市長國際經濟顧問團年會”,邀請各國的經濟學家建言獻策。
而很多與黃奇帆有過接觸的經濟學家,也常被他的經濟學識所折服,認為他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懂經濟、重研究的學者型市長之一。
黃奇帆本人也很偏愛學者這個角色。他曾對采訪他的記者說,“市長只是個職務,而學者是終生的?!?/p>
市長的生意經
2001年10月對黃奇帆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沿長江溯流而上,到重慶出任副市長,并在一年后被提拔為常務副市長,分管國資、工業(yè)、教育、金融等領域。
據(jù)知情人介紹,時任重慶市長王鴻舉非常開明、大度,放權讓黃奇帆干,而黃奇帆事業(yè)心和能力都很強,“屬于那種給他一點空間、一個支點,就可以撬動地球的人”。
后來的事實證明,黃奇帆確實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之后,全球工業(yè)產品紛紛萎縮,但筆記本電腦銷售逆勢增長20%以上。重慶決定將筆電產業(yè)作為未來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但當時筆電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qū),這個內陸山城連一臺筆記本電腦都不能生產,它該如何起步?
時任重慶市發(fā)改委主任、現(xiàn)重慶市人大副主任楊慶育回憶說,當時他們對惠普、宏基等筆電企業(yè)的運作模式進行了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是一種水平式的布局,即從全球各個地方把零部件、原材料運到中國沿海,組裝完成后,再把整機銷往世界各地。
“由于物流成本過高,這種模式對遠離沿海的重慶來說根本沒法復制?!睏顟c育說,“后來我們分析,如果能夠把水平式的布局變成一種垂直式的布局,就可以減少物流成本,彌補重慶作為內陸城市的劣勢?!?/p>
在此基礎上,黃奇帆提出了工業(yè)集群發(fā)展的理念。2008年,他親自到惠普總部做說服工作。他提出,在重慶把一個整機所需要的零部件80%本地化,使得零部件運輸幾乎沒有物流成本,剩下20%極少的戰(zhàn)略物資在世界范圍內配置,并承諾“如果三年后重慶未兌現(xiàn),由此引發(fā)的全部物流成本,由我們補貼”。
惠普答應落戶重慶后,黃奇帆馬不停蹄又趕往臺灣的富士康。一見面,他就對郭臺銘說,“我不是來招商的,我是來跟你討論一個戰(zhàn)略?;萜战o了重慶4000萬臺電腦的單子,你如果有興趣的話,至少可以把三分之一或者把2000萬臺交給富士康做,但你要把零部件制造基地,帶到重慶去。”
原本半個小時的會面,后來延長到三個半小時。郭臺銘對黃奇帆的設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會談中他把富士康的4個副總裁、10個部門經理也叫了進來,一起聽這位重慶市長的生意經。
隨著惠普、富士康這些大品牌商、整機商的落戶,眾多零部件供應商也開始集聚重慶。如今,一個世界級的筆電基地已經在重慶誕生。它的年產量超過江蘇、廣東、上海等沿海省市的總和,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同時,筆電產業(yè)每年可以為重慶提供超過5000億的工業(yè)產值,成為重慶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發(fā)動機。
高官股評員
黃奇帆的口才非常好,在多數(shù)場合的講話大多超過一個小時,而且往往不看稿,更不會讓聽眾覺得冗長沉悶,因為他可以把課題的來龍去脈,深入淺出、脈絡清晰地娓娓道來。
尤其是,他能把很深奧的經濟現(xiàn)象講得淺顯易懂,即便是普通人也能聽明白。這也是他的多篇講話稿能夠廣泛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4年1月,黃奇帆在重慶經貿工作會議上說,股市改革應該先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再推多渠道股權融資讓巨量資金入市,提振股市信心,最后再啟動股票發(fā)行注冊制改革。 “股市改革一定要接地氣,按照改革需求的順序出牌。一手好牌,出牌順序錯了,也會打輸,”他說。
有意思的是,每次股市下跌,黃奇帆之前的股評就會在股民中流傳。比如,2015年7月末,一篇題為《黃奇帆:金融的本質就是三句話》的文章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被廣泛傳播。
這三句話實際上是2015年2月黃奇帆在重慶市金融工作會上說的一段話:金融一是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二是信用、信用、信用,杠桿、杠桿、杠桿,風險、風險、風險;三是金融不是單純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業(yè),金融如果不為實體經濟服務,就沒有靈魂,就是毫無意義的泡沫。
一位熟悉黃奇帆的重慶官員對記者說,敢說話、好評論實際上是黃奇帆直率、隨心的性格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和流露。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第42期 蔡如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