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科書千篇一律的篇章內(nèi)容飽受詬病,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也在發(fā)生巨大變化,但是小學語文教材卻仍然幾十年如一日的鮮有變化。特別是近幾年“杜甫很忙”“哪里都有魯迅”的質疑聲不斷出現(xiàn),使得小學語文的教育改革問題顯得更加刻不容緩。而如何讓小學語文回歸課堂、回到童真,讓小學生喜歡雪語文,喜歡讀書,使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學需要一種童話式的思考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 ?教學 ?回歸 ?童真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97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以魯迅、老舍、巴金、馮驥才以及冰心的居多,特別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到六年級的學生都會接觸到,但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卻不像教材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那般受歡迎,當前很多學生認為那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其中文學性的意味卻漸行漸遠。暫且不論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否過時,筆者以為,編者在選擇魯迅先生的文章時,最起碼應該將先生要告訴世人的道理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站在兒童的思維立場上,從兒童教育思想當面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本來小學生接觸的世界就應該是五彩繽紛的,何不用更輕松的方式表達出來?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小學語文的應試傾向是很嚴重的,這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邏輯思維以及思考能力都是極其不利的。多年前,有小學生回答“雪化了是春天”,因不符合“雪化了是水”的標準答案而被判錯,這個舊聞常被人撿拾,至今還用來聲討小學語文教學。近年來,民國教材因貼近生活、貼近兒童,多次發(fā)行脫銷,個中原因,在于書中的“兒童特點”和“童年味道”令人追懷。回到現(xiàn)時課堂教學,基于筆者多年一線課堂的觀察,五馬分尸式文章講解仍大行其道,受制于參考書,依賴標準答案,灌輸式教學、應試模式仍有市場。偏重分數(shù),偏重做題,缺少自主閱讀,缺少獨立思考,語文教學這就樣失去了童真。小學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分數(shù)不是最重要的,在小學時光,語文當是一本童話,一首小詩,一首歌……太多的嚴肅只會讓小學語文黯然無光,多一點童年的味道,才能多一份被惦記著的美好。
其次,語文很美好,只是我們并沒有展現(xiàn)給學生。小學教育重在啟蒙心智、培養(yǎng)學生興趣,而當我們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時,通??吹降氖沁@樣的情景:一個個小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課椅上,主要是聽教師講、跟教師學,一切都很刻板,很少有啟發(fā)和互動,更鮮見知識的生成和情感的陶冶。其實,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它能以優(yōu)美的語言、美好的形象、真摯的感情、引人入勝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共鳴。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小學語文要親近學生需要童話式的教學方法。童年就是一首歌,這首歌承載了太多回憶,就像一張魔毯,在未來的幾十年還能讓我們懷念小時候。小學語文就像一首詩,這首詩里需要有童年的味道,讓學生讀起來是快樂的,才是這首詩的迷人之處。小學語文不宜死板,也不宜過分追求應試化,它帶給學生的應該是一種值得追憶的時光。學校應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教語文,減少提問、問答環(huán)節(jié),讓兒童從語言特點中體驗文本內(nèi)容,從優(yōu)秀作品、經(jīng)典名著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yǎng)兒童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孩子愛學語文、會學語文,積累學語文的后勁。
一般說來,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特點。小學低年紀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不夠穩(wěn)定,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經(jīng)驗,善長具體的形象性思維,教師應該多選用直觀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并且要不斷更新變換,保持教學方法的新穎性。中高年級學生在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后,可以選用導讀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此外,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有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要以開發(fā)智力、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為目的,優(yōu)先課堂教學,讓學生樂學、會學。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教語文,減少提問、問答環(huán)節(jié),讓兒童從語言特點上體驗文本內(nèi)容,從優(yōu)秀作品、經(jīng)典名著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yǎng)兒童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孩子愛學語文、會學語文,積累學語文的后勁”。在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要慢慢地實現(xiàn)教育方法的轉變,逐漸增加傳授性的內(nèi)容。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應有“兒童特點與童年味道”起碼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教學要以人為本,特別是以兒童為本,遵循孩子的身心特點;二是教學要符合學科自身規(guī)律,比如語文,大量做題遠不如大量閱讀,還要有閑暇思考、觀察,除了發(fā)現(xiàn)“雪化了是水”的事實,更要發(fā)現(xiàn)“雪化了是春天”的浪漫;三是正視童真消失的原因,“應試傾向和不當教學方式”讓我們看到素質教育的推進之難,共同為教育改革加油助力。無論說話、寫字,還是閱讀、作文都應基于兒童的身心特點,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守護兒童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重在為學生打好基礎,培養(yǎng)基礎性的語文素養(yǎng),過早過多地關注分數(shù),不僅不利于兒童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會從人生的出發(fā)點上挫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當是一首歌曲、一本童話,一部話劇,一個優(yōu)美生動的樂園,一個可以自己獨自探索的奇妙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子弟.淡化真假保持童真放飛想象——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漫談[J].新課程研究,2010(12).
[2]趙建華.小學語文教學的童真底色[D].上海教育科研,2015.
[3]唐鈺.童真與童趣--小學語文教學如何保證學生“在場”[J].語文天地,2015(3).
[4]林莘.回歸童真:小學語文理想課堂之本[D].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4(12).
[5]孫小芹.小學語文童真童趣教學路徑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13).
[6]季科平.童真:小學語文教學追尋的方向[J].小學語文教學,2012(6).
[7]張弘平,劉平.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