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生利(1986—),男,漢族,四川廣元人,助教,法學碩士,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傳統(tǒng)哲學對于人之為人,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不足,馬克思站在歷史的高度,通過比較人性與動物性和對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述,向世人證明了實踐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本文認為實踐是一種獨特的超越性存在,實踐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由這種不滿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關鍵詞:實踐;存在方式;超越性
中圖分類號:B02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0-0287-02
引言
和舊哲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他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的品格,是人的屬性規(guī)定,是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換句話說:人就是實踐的。
一、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這一觀點的理論脈絡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舊哲學的批判借鑒,要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這一觀點,有必要回顧它的理論脈絡,下面就從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對于這一觀點的論述來理解舊哲學對于人之為人的理解。
(一)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圣哲蘇格拉底首次提出“認識你自己”,對于人之為人的屬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把人界定為理性的存在,通過審視人的心靈的途徑來研究自然,主張在心靈中尋找一定原則,然后再根據(jù)這些原則規(guī)定外部世界。他說:“在任何情況下,我首先確定一個我認為是最健全的原則,然后假設:凡是看起來符合這個原則的東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與之不相符合的東西,就不是真的?!?/p>
應該說提出“認識你自己”對“自我”認識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進步表現(xiàn),然而蘇格拉底并沒有從實踐角度去分析、解釋人,而是把人的存在理解為一種靈魂規(guī)定的理性存在。蘇格拉底的哲學中,是理性的精神的實體,而并非物質的實在的實體,人的存在方式是靈魂的存在而不是實踐的存在。因此,其哲學觀點必然被后人所批判。
(二)康德“實踐理性”
人的存在方式通過自我實踐創(chuàng)造著存在物所體現(xiàn),人的實踐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活動。因此,康德在 “道德實踐”提出一個最高的實踐原則,這個原則的依據(jù)是:理性的本身作為目的的本身而存在的,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行動的客觀原因。
在康德看來,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他具有絕對的價值,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所以人要是把自己的人性——理性本身作為目的看待,這個理性的目的便是道德實踐的最高標準,應該說這是康德這一思想的合理之處。不過,康德沒有看到,人的理性,人的本性,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本身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生成和實現(xiàn)的。而且,人的“本性”是各種本質力量的總和,絕非僅僅“理性”一個方面,沒有人所從事的實踐活動,人的存在將不能被感知和認識,那么這種“理性”也將毫無意義。
(三)黑格爾“欲望——人的存在方式”
在黑格爾看來,欲望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對象化以及外化和異化得以滿足的過程,人的存在通過這樣的欲望過程得以發(fā)展。顯然黑格爾已經清楚的認識到人的認識活動是客體世界向主體世界內化的對象性過程,而人的意志、實踐活動則是人的內心世界向外在世界外化的對象化過程,而溝通這兩個過程的根本是“欲望”。
黑格爾的錯誤在于,他只是把實踐活動看作是自我認識的基本方式之一,把欲望定性為實踐的基本動力,這樣把實踐和認識過程過分的分離開來,看不到實踐活動是主體人和外在客體之間雙向統(tǒng)一的對象化過程,不能正確理解實踐的作用,因而在分析人的存在方式的問題上,必然走向唯心主義。
二、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
傳統(tǒng)哲學對于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分析,要么是片面的,要么是錯誤的,都沒有從實踐去理解人的存在,馬克思批判吸收了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的合理思想,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一)人性和動物性的區(qū)別
1.在生理結構上,動物的特定化和人的非特定化
和動物相比,人沒有用以對付惡劣天氣環(huán)境的天然毛層,沒有天然的攻擊性器官,沒有適宜于奔跑的肌肉組織,這些“生理缺陷”對人的生存極為不利。
然而,人卻能夠直立行走,能夠從事勞動,能夠發(fā)育復雜的感覺器官,這些都是人所獨有的生理組織和功能。人的“缺陷性”生理組織和“優(yōu)勢性”生理組織,分別從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形態(tài)兩個方面,規(guī)定了人在生理結構上的非特定化。正如弗洛姆所說,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無能為力的,但是這種生物上的弱點恰是人的力量的基礎,是人發(fā)展自己獨特的人類特性的大前提。
2.行為動機上的目的性和盲目性
人類從事某項活動總是先在頭腦中勾勒出要達到的預期目的,然后再按照這個目的進行實踐活動。而動物的活動則是無目的的模仿或者說是盲目學習。正如馬克思所說,蜘蛛的活動和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的時候,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
3.在指向的對象和擁有的世界上的差別
在動物那里,它所擁有和指向的世界,僅僅是作為它生命活動的一部分。超出它的生命活動范圍之外的世界,就是不存在的。因此,動物所擁有的世界是可吃可不吃,配偶的競爭,安全和危險,必要和不必要的特定世界。而人的活動卻指向和擁有整個外部世界,人通過實踐活動改變整個世界,并且超越自我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以達到擁有一個完整的外部世界和自身內部世界的統(tǒng)一。正如恩格斯所描述: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改變自然界,而人則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
(二)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東西,也不是從所有的個體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現(xiàn)實的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同時又是這種社會關系的承擔者。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
強調人的本質在于人類的社會關系,并不等于說人的本質只在于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人的本質是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存在依據(jù),這種根據(jù)存在于人的現(xiàn)實關系之中。人的現(xiàn)實關系是人與世界的全面關系,即包括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包括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人憑借具有社會形式和社會特點的實踐活動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人化,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的客體。構成人的本質的人類社會性,就是人作為實踐主體的現(xiàn)實規(guī)定性,在其現(xiàn)實性上,人是一種具有理性意識的感性活動的存在,即實踐存在,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一切社會關系大致可以分為物質交換關系、認知關系、和評價關系,他們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或存在狀態(tài)或表現(xiàn)形式。因此,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可以歸結為實踐關系。實際上,是人們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本質上,就是實踐。
(三)人是現(xiàn)實創(chuàng)造著的存在物
大自然給類人祖先提供了進化為“人”的生物學前提,而完成由類人祖先向人的進化過程的直接根據(jù),則是我們遙遠祖先的勞動創(chuàng)造活動。正如恩格斯所說:生產勞動是“使人從動物上升到人類并構成人的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生產勞動是類人祖先進化為人的真正起點,是人作為人而產生和存在的真正依據(jù),這樣,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p>
人是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出來的,人自身的活動就是人之為人的根據(jù),基于此,恩格斯才指出:“人是唯一能夠由于而擺脫純粹的動物狀態(tài)的動物——他的正常狀態(tài)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套用笛卡爾的話語:“我勞動故我存在,我實踐故我在”。
三、人:獨特的超越性存在
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在于實踐,實踐的根本在于超越,在于創(chuàng)造,在于發(fā)展,更在于滿足人的需要。總而言之,人是一種獨特的超越性存在的個體。
(一)人:需要——實踐——滿足
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既是人們所面臨的一切矛盾生產的總根源,同時又是這些矛盾解決的總途徑。作為實踐的主體的人總是處于需要和滿足這一主要矛盾之中。在實踐活動中,主體需要隨著時間的拓展和深入,不僅需要的種類是不斷變化的,即使同一種類需要的程度,需要的數(shù)量也是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即在不同的條件下各不相同的。這樣,人就需要從事更多的實踐活動,不斷滿足自身不斷變化的需要。
具有超越意識的人,之這樣一種“類生命”,他(她)永遠不會滿足于現(xiàn)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永遠不會滿意于本能式的或者復制式的生存,而總是追求有意義,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生。為此,人不僅總是不斷尋求超越各種自然條件的束縛和限制,不斷超越現(xiàn)實的不滿,達到自身的滿足,以達到人的超越性,從而最終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
(二)發(fā)展——人的存在方式
人作為現(xiàn)實的人而存在著,作為現(xiàn)實的存在著,他何以表現(xiàn)、確證和實現(xiàn)自己的存在或者說它是怎樣存在著的呢?傳統(tǒng)觀念有:理性的存在、自然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實踐的存在等等,在筆者看來,發(fā)展才是實踐活動所內在要求的人的存在方式,這主要體現(xiàn)在:
1.人的發(fā)展離不開一定得生產力、資金、社會交往關系形式以及各種社會關系,這些只能通過實踐的創(chuàng)造活動獲得,通過人的智慧、力量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不斷改變外部世界,支配著自然,以不斷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通過實踐活動,人類創(chuàng)造出了物質財富、精神財富、豐富了人的生活,構成了人類的社會文明。同時,實踐的過程也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正是這樣一條完全不同于動物本能式的生存之路,人才能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人”。
2.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主題,人的狀態(tài)也與他所處的社會形態(tài)相適應,也應與他所處的生產實踐相合一。馬克思在這里將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將社會分為三種形態(tài)、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在這種形態(tài)下,由于“人的生產能力只能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边@時候的人只能說是自然地存在,動物本能式的依賴性,模仿性存在。第二個階段由于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關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體系”,這時候人對動物的依賴性減弱,自主、自律、自覺意識增強,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滿足個人需求的能力不斷提提高,人的存在方式不斷變化和完善。第三個階段是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最高階段,“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的共同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這時候,人的存在已經是自我的存在,這也是人的發(fā)展的最高形式。
綜上所述,發(fā)展構成了人現(xiàn)實存在的內在要求,人的發(fā)展是一個社會的,歷史的實踐過程,他的最終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三)實踐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人的發(fā)展說到底是指認的根本東西的發(fā)展,即人的本質力量的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所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就是通過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全面的社會關系并以此來全面的創(chuàng)造自己的本質,亦即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類存在物,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最集中的表現(xiàn)是勞動實踐;作為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完整的人,人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統(tǒng)一體。
正如馬克思所說,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者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xiàn)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人向全面性方向發(fā)展,是通過實踐所創(chuàng)造全面的社會關系達到的。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是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全面的社會關系來全面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本質;同時,實踐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創(chuàng)造人化的對象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自身,實現(xiàn)了自身的發(fā)展。
因此,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使人獲得徹底解放是和人的現(xiàn)實才在方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實踐活動則是實現(xiàn)人的這一存在方式理想狀態(tài)的現(xiàn)實道路和根本途徑,實現(xiàn)永恒超越和永恒發(fā)展的源泉。
(作者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叢大川.論馬克思哲學革命性變革的實質[J].學習與探索,1998,(1).
[2]朱丹.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探微[J].貴州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2).
[3]吳炳海.論實踐的自我認識功能[J].浙江大學學報,1997,(4).
[4]黃克劍.“實踐”范疇三題[J].哲學原理,1998,(9).
[5]肖車.從實體論到實踐論[J].長白學刊,1997,(6).
[6]歐陽康.馬克思思維方式及其對于新世紀我國哲學發(fā)展的意義[J].社會科學前線,2001,(1).
[7]丁立群.實踐觀點、實踐哲學與人類學實踐論[J].求實學刊,2001,(1).
[8]陳中立.思維方式與社會發(fā)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9]孫正聿.超越意思[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