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活躍在日本各行各業(yè)中的老年人實在太多了,從四星級酒店的前臺服務員,到開著“宅急送”卡車走街串巷的快遞員,凡是在中國應該由年輕人干的活兒,日本老年人幾乎都有參與。這樣說來,日本似乎真的是勞動力不足了。然而,真正跟正在工作的日本老人們聊上幾句后卻發(fā)現(xiàn),日本的這種老齡化并非只有憂的一面。
在旅程的第二日,我入住箱根一家溫泉旅館,前臺負責接待的是位老先生,穿著燕尾服,很是和藹。細聊之下,得知他年輕時是公司職員,在都內(nèi)(指東京城市圈)上班?!耙郧俺T谶@里泡溫泉度假(箱根是日本的溫泉勝地),慢慢喜歡上了,退休后就把都內(nèi)的房子賣了,定居在這里?!崩先苏f。
既然有錢在箱根買別墅,干嗎還要在酒店當前臺呢?老人答復說:“活著當然要工作了,不工作干什么?”
直到又詢問了幾位日本老人,更詳細地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后,我才真正明白日本銀發(fā)族背后的意義。其實,日本老人的退休金很高,很多人在退休后都能拿到一年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2萬元)左右的退休金,保障生活毫無問題。然而,很多人會選擇在退休后每個月繼續(xù)打上十天左右的零工。既然錢夠用,為何還要打零工呢?日本老人做出各種回答,有想掙點零花錢出去旅游的,有不想待在家里被老婆視作“大件垃圾”的,然而,“活著當然要工作”仍是最多的回答。
日本老人的“活到老,干到老”,并不僅僅是發(fā)揮余熱那么簡單。在日本,無論走進哪家店鋪,我受到的服務都是貼切而細致入微的,往往都由該店“大前輩”(最老的員工)提供。在名古屋市郊,一位便利店的老員工用一個字母“U”總結了日本人的工作軌跡———日本人一般高中時代起就開始打零工,成年后進入幾大城市圈尋找正式工作,退休后又重新回到打零工的狀態(tài)。如此,高中生與老年人就在打零工時相遇了,老年人有義務將自己畢生的工作經(jīng)驗以及社會的基本禮儀傳授給晚輩,所以便利店等場所往往是日本高中生的另一個課堂。
我總算明白了,為何日本畢業(yè)生是世界上入職轉型所需時間最短的群體。原來整個日本的職業(yè)精神,已經(jīng)通過打工的銀發(fā)族們巧妙地傳給了下一代。日本就是這樣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高素質工作者的。日本的銀發(fā)族,實在是比金子還金貴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