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97年大幅度修改后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在14年里就有了8個修正案。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其中對組織強迫賣淫罪也作出了一定的修改。筆者主要是通過對取消該罪的死刑、對該罪的受害者的年齡的放寬、新增的從重處罰和數(shù)罪并罰等這些變化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對組織、強迫賣淫罪的看法,認為應當把組織、強迫賣淫罪分成兩個獨立的罪來對待。
關(guān)鍵詞:組織;強迫;賣淫罪;立法評析
一、取消該罪死刑有利于均衡我國的刑罰體系
對死刑的進一步改革,取消一些罪名的死刑是《修正案(九)》的一大突出特色。限制和廢除死刑這一做法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權(quán),更是順應國際社會發(fā)展趨勢的表現(xiàn)。目前為止我國《刑法》中的死刑已經(jīng)降至46個,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在刑事立法上所堅持的“少殺、慎殺”的理念。
筆者認為此次《修正案(九)》中取消組織、強迫賣淫罪的死刑這一做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一,取消該罪的死刑,并不代表對此類行為不進行處罰,我國刑法中對此類行為的其他刑罰處罰規(guī)定還是存在的,比如無期徒刑的存在仍然具有極其嚴厲的威懾作用和良好的社會預防作用。如果行為人犯了組織強迫賣淫罪,且情節(jié)嚴重,則完全可以用無期徒刑里取代原來的死刑,并不會應取消了該罪的死刑而導致此類犯罪明顯上升,也不會因為取消了該罪的死刑而失去了刑罰的社會預防與威懾作用,因此,取消死刑還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選擇。第二,有利于維護我國刑罰體系的平衡。一個國家的法律和刑罰體系是否健全合理,其中有一點就是看其法律體系或刑罰體系的設(shè)置是否合理有效且平衡。組織賣淫罪雖然不是最嚴重的犯罪,但相比較而言該罪的法定刑卻比一些嚴重的暴力犯罪的法定刑還要重。
二、放寬了該罪中受害人的年齡界限
近年來,關(guān)于對未成年人的性侵害的案件頻頻發(fā)生,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身體都遭到了不應有的傷害。未成年人的社會地位以及相應的生存狀態(tài)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加大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性保護力度勢在必行?!缎拚福ò耍分幸?guī)定強迫不滿14周歲的幼女賣淫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chǎn)。而現(xiàn)在的《修正案(九)》則改成:組織強迫未成年賣淫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從重處罰。將被害對象從原來的不滿14周歲的幼女改成了未成年人,這也是此次對該罪名改革的一大亮點。
三、新增了從重處罰的規(guī)定
新舊條文對比,新增了從重處罰這一規(guī)定。從重處罰,是指在法定處罰種類和幅度內(nèi)對行為人適用較重種類或者較高幅度的處罰。它表明應受處罰的行為是嚴重的,也只有對行為人處較重的處罰,通過加重行為人的責任,才能保持刑罰處罰與違法行為的性質(zhì)和情節(jié)相適應。《刑法》第358條組織強迫賣淫罪中規(guī)定“組織強迫未成年賣淫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從重處罰”。也就是說現(xiàn)在新的規(guī)定,如果有組織強迫未成年賣淫的,其法定刑幅度不再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并處沒收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即其被判處的最低刑不可能是十年有期徒刑?!缎拚福ň牛肥窃谄湓瓉淼姆ǘㄐ谭葍?nèi)進行從重處罰,即該行為不再可能出現(xiàn)最低刑為十年有期徒刑,其所受的刑罰勢必比原來的要重的多。
雖然取消了組織強迫賣淫罪的死刑,但也增加了對一些行為的加重處罰的規(guī)定。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現(xiàn)在的《修正案(九)》在取消組織強迫賣淫罪死刑的同時,并沒有一味地降低或削減對該罪的處罰力度,而是在《修正案(八)》的基礎(chǔ)上所進行的有加重又有減輕的更為合理的新規(guī)定、新處罰?!缎拚福ň牛返倪@一變化也體現(xiàn)出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quán)益的重視與保護,從而使得未成年人可以處在一個更加陽光透明的法律大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我國刑法中有輕有重,輕重合理得當?shù)男塘P體系,有助于更好地進行社會預防和社會規(guī)范,這也是我國刑法史上的一大突破與進步,這也與我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法律體系的健全程度是相一致的。
四、組織、強迫賣淫罪仍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組織賣淫罪,是指以招募、雇傭、引誘、容留等手段,糾集、控制多人從事賣淫的行為。而強迫賣淫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他人賣淫的行為。由此我們很明顯的能夠得出,組織賣淫行為與強迫賣淫行為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
兩種行為侵犯的客體不同。組織賣淫罪侵犯的是社會道德風尚以及社會治安管理秩序,而強迫賣淫的行為除了和組織賣淫行為一樣侵犯社會道德風尚以及社會治安管理秩序以外,還侵害了受害者的人身權(quán)利。所以說,組織賣淫行為的處罰規(guī)定如果與強迫賣淫的處罰規(guī)定和法律后果都是一樣的話是顯然有失公平公正原則的。
實施行為的內(nèi)容不同。組織賣淫行為一般是通過招募、雇傭、引誘、容留等手段而組織起來的一群賣淫群體,賣淫者們在明知自己實施的是賣淫行為的前提下和在金錢交易、為獲取經(jīng)濟上的報酬而進行的一系列行為。而強迫賣淫行為的行為人一般是采取暴力、脅迫等手段從而使得被害人屈服進行賣淫活動。顯然,強迫賣淫行為已經(jīng)違背了被害人的自身意志,是不自愿的前提下,但又受到壓迫或威脅等而實施的賣淫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說,該行為甚至說不上是賣淫行為,因為受害者并不是自愿的且以賺錢為目的而實施的行為。而我國《刑法》只將這兩種行為規(guī)定為一個法律條文和一個罪名,即組織強迫賣淫罪,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缺陷和瑕疵的。
故意的內(nèi)容不同。雖然組織賣淫行為與強迫賣淫行為在主觀意志上都是屬于故意,但兩者在故意的內(nèi)容上還是有差別的。組織賣淫行為的行為人主觀上是具有組織多人一起進行賣淫的行為,使得形成一個賣淫的群體或者組織,而強迫賣淫的行為則是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強迫受害者進行賣淫的行為。因此,就行為的嚴重程度與社會危害程度而言,組織賣淫行為應該比強迫賣淫行為的要輕,那么其所受的刑罰也理應要輕于強迫賣淫行為的刑罰處罰規(guī)定。而我國《刑法》中對這兩種行為卻沒有任何的差別對待。
作者簡介:
沈佩飛,上海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