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伊云
摘要:歌劇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合唱為一種。這種古老的合唱藝術,既高雅又極具形式美。歌劇中融入的合唱,確實起到了重要的表現(xiàn)作用,凸顯了非同一般的特點。本文著重例選了幾部西方優(yōu)秀歌劇加以解讀分析,不僅讓讀者加深對合唱的理解,更是要廣泛了解歌劇中合唱所處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從而對歌劇音樂的學習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參考。
關鍵詞:合唱;西方歌?。惶攸c;作用
中圖分類號:J61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9-0073-02
合唱,最早起源于中世紀西方基督教教會的唱詩班,經(jīng)過圣詠、清唱劇等音樂形式的不斷演變,最終發(fā)展為一種普遍世俗音樂。首先,合唱的表現(xiàn)功能具有較為獨立的美感,合唱與音響組合的配合層次分明,享受無比。譬如,歌劇古希臘悲劇中“太陽頌歌”、“酒神頌歌”等采用的合唱尤為典范。較戲劇中的其他形式相比,它能增加作品的色彩感和戲劇性。誠然,合唱業(yè)已成為當時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早已清晰顯現(xiàn)。
一、合唱的表現(xiàn)形式
1.常見童聲合唱的表現(xiàn)。童聲合唱作為合唱常見的三種形式之一,具體由童低音和童高音兩個基本的聲部所組成。童聲在所有歌劇中是一個獨特的因素,它有渲染氣氛的作用。比如,在比才創(chuàng)作的《卡門》歌劇第一幕中出現(xiàn)的童聲合唱《街頭少年合唱》,就是采用了進行曲的變化分節(jié)歌的形式以及不斷的變換調(diào)性,不僅為歌劇增添了歡快奇特的效果,同時為觀眾展示了兒童的活潑、頑皮及天真爛漫的一面。此例表明童聲合唱更多地出現(xiàn)在歌劇的普世性場合中。再者,在著名歌劇《托斯卡》第一幕呈現(xiàn)中,看門人和唱詩班的孩子們共同歌唱慶祝波拿巴特被送進監(jiān)獄的場景,就通過孩子們天真無邪的歌唱將警察總監(jiān)陰險狡詐的一面淋漓盡致地烘托出來,升華了整個全劇的核心思想。當然,指揮的作用也不能小覷,不僅要求指揮充分了解合唱在歌劇中的地位,還要其對合唱內(nèi)容體會準確,這樣才能有助于童聲合唱效果的完美展示。因此,童聲合唱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頗受受眾的廣泛青睞。試想,童聲合唱那種優(yōu)美的旋律,不是一種“天籟之聲”嗎?它的干凈、它的清新,簡直賦予人們一種“飄飄欲仙”的美好感覺。試問,哪位聽者不為之動容,不為之傾倒。這種具有獨特魅力的童聲合唱,相對成人的合唱,顯然具備了童真、純粹、靜美的特點,加強了“兒童化”的感染力,博得了觀眾的無限喜愛。
2.男聲合唱的效果。通常而言,男聲合唱分為男高音聲部和男低音聲部兩部分,其中男高音又劃分為戲劇性和抒情性兩種。抒情性男高音音色堅定有力又輕巧多變,具有很輕的歌唱性質(zhì),所以在許多抒情作品中起到重要作用,音域寬廣、音色雄厚、力度變化大、音響層次多、表現(xiàn)力強的男高音在表現(xiàn)高潮部分的選段中不可或缺。兩者結合所謂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將單一的男高音聲部變得生動起來。從男低聲部的劃分來講,第一男低音和第二男低音的關系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補充。第一男低音呈現(xiàn)的是音色飽滿響亮、剛健有力,在男生合唱中扮演著和聲的角色;第二男低音卻是聲音渾厚的,恰恰在合唱基礎聲部中做了鋪墊。不難看出,一般在塑造年長、穩(wěn)重的角色里出現(xiàn)的是男低音。例如在歌劇《浮士德》的第四幕中《士兵合唱》,就是男生四聲部的綜合運用,這種近乎“混響”的表現(xiàn)把士兵們凱旋的悲壯、喜悅的心情展現(xiàn)無遺。
3.女聲合唱的效果。女生合唱也分女低音和女高音兩種情況,而且女低音中又分為第一女低音和第二女低音兩種。其中第一女低音的特點是柔滑、圓滿、熱情,其承擔的是“b-f2”音域部分;第二女低音的特點是純厚、溫和,通常會在合唱過程中補充男生合唱,所負責的音域是“g-c2”。以此我們能夠看出女聲合唱的特色是純凈柔美的,在合唱過程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有二、三、四部合唱以及齊唱。女生的身體條件是制約女聲的最大因素,在聲音力度的表達上會遇到一些局限以及束縛,所以在合唱過程中對于力度的轉換表達銜接不是非常好,可是女聲的音準以及音色也是男聲不能媲美的,女聲有獨特的風格與特有的氣質(zhì)。再有,女聲合唱也分為女高音聲部和女中音聲部兩部分,特別是在抒情方面,女高音的音色獨具魅力,在演唱主旋律時通常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音色飽滿堅實、柔順的女中音通常成為男高音的“黃金搭檔”。尤其在歌劇合唱中有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及齊唱等應用時,那種純凈、柔美、甜潤的女聲合唱簡直讓人無比享受。試看歌劇《伊戈爾王》的第二幕,呈現(xiàn)的《波洛維茨少女合唱》,就是女聲合唱中兩個聲部相互應用——女高音聲部音色清亮,充滿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女中音聲部雖然唱詞相同,但聲音扎實,讓音樂愈發(fā)傳遞出一種深思情懷,將女聲合唱的藝術效果發(fā)揮的恰到好處。
4.混聲合唱的效果。所謂的混聲合唱,就是將男聲、女聲和童聲三者有機分配、適時結合的混合演唱形式。一般而言,混合演唱由女高音聲部、女低音聲部、男高音聲部和男低音聲部四個基本聲部組成;他們的每個基本聲部又細化為第一、第二兩個分聲部(或者更多),通常最高聲部就是將第一女高音定為標準的,最低聲部就是將第二男低音定為標準的。這種合唱形式的表現(xiàn)力,不僅將音域寬廣、音色豐滿、藝術表現(xiàn)力強的特點彰顯無遺,還融合了男聲的力度張力及女聲的細膩溫柔,在各種場合、不同領域的合唱作品中,淋漓盡致、飽滿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個杰出的音樂形象。
二、西方歌劇合唱的作用
1.引人入境,襯托氛圍。通常在一部歌劇的啟幕之始,合唱陣容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鋪在舞臺上,作為開場的一幕淡定而莊嚴,讓人做好了觀賞的心理準備,起到了吸引眼球、引人入境的作用。譬如瓦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在啟幕時,就是從卡塔琳娜教堂四座高唱眾贊歌開始的,這樣安排先聲奪人,直接拉開了故事的大幕。再如在威爾第的《游吟詩人》第二幕中,開場的場景——滿臺演員圍著火焰齊唱的《鐵砧合唱》,意境讓人遐想,歌聲讓人神往,感覺身臨其境,不經(jīng)意間將觀眾帶入了比斯凱山谷的吉卜賽人營地,奇妙無比。這種情景化的表現(xiàn)形式,無疑會贏得觀眾的熱愛。還有,在部分歌劇作品的表現(xiàn)中,合唱不再單純的是烘托氣氛,也襯托出主人公的品格和心態(tài),進一步刻畫人物形象,使之更為生動。以普契尼《蝴蝶夫人》第二幕為例,穿著漂亮的結婚禮服的巧巧,在月光下凝視著前方,等待外出丈夫的歸來。此時遠處飄來的漁夫的合唱,有效地襯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同時也滲透出作者對女主人公的憐憫之情。
2.講述歌劇內(nèi)容。歌劇如同一個故事一般,雖然是用演唱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但它仍有自身的內(nèi)容及主旨。從一些歌劇的合唱中便能看出劇目的主旨大意。這一作用在唐尼采蒂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第一幕首場中有佐證。當作品中的人物——獵人們齊唱登場到狩獵歸來的場景,再一直到終墓時的露契亞的上場,合唱的“敘述”,再現(xiàn)了一串串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別出心裁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歌劇《湯豪舍》中的巡禮者大合唱,全曲充滿宗教色彩,深沉而嚴肅,并在整部劇中多次出現(xiàn)。這時,合唱便作為主線貫穿全劇發(fā)展。
三、合唱的方式塑造了特定的群體形象
歌劇合唱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合唱人員的肢體表演和演唱的匹配結合,最主要的是合唱角色的塑造必須以人物戲份為標準,能夠塑造特定的群體形象。例如牧羊人在蒙特威爾第《奧菲歐》第一幕以及獵人在韋伯《自由射手》第一幕中的合唱表現(xiàn),一律采用了合唱的方式,有效地塑造了特定的群體形象。其實,演員們的表演能力只是陪襯,但卻刻畫了特定的群體形象,舞臺表現(xiàn)力也很震撼。同時兼顧的是,歌劇的演唱者不僅要在角色音色上的形象方面塑造好,更要在人物的肢體語言上表現(xiàn)到位。同時,中國音樂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深受西方音樂感染的。中國音樂表現(xiàn)方式是以西方流行音樂作為主題藍本的,在創(chuàng)作上就會出現(xiàn)名族化與西方大小調(diào)兩種趨向的結合,如《鐘鼓樓》,就融入了民族五聲調(diào)式和聲。中國流行音樂多數(shù)是海外學生歸來攜帶的舶來品,但是這種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土壤上大肆“繁殖”。在這個時期的作曲家,更多的是偏重于調(diào)整創(chuàng)作與模仿、彰顯與表列的內(nèi)在銜接關系,在現(xiàn)代性的轉變中著手于RD作曲法的創(chuàng)作。通過作曲家不斷的創(chuàng)作實踐,作曲家的作品既滲入了民族音樂基調(diào)又結合了西方現(xiàn)代派音樂作曲技法,形成了當代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審美追求,給這種線性音樂藝術的轉變帶來新的章程,以此來看,中國歌劇在日后的發(fā)展中也將會增添炫彩斑斕的一筆,東西方音樂的融合會推進音樂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說,西方歌劇中合唱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表現(xiàn)形式科學全面,優(yōu)勢明顯,作用獨到,應用廣泛。加之傾力研究,傳承傳播,不斷創(chuàng)新,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歷史具有積極重要的影響。和聲與音響完整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同時也能夠帶來時而氣勢恢宏、時而低沉優(yōu)美、時而粗狂豁達的不同感官享受,滿足了觀眾視覺、聽覺等全方位的藝術要求。不同的合唱組合形式給歌劇帶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不同音色的搭配對歌劇的詮釋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歌劇感染力的提升是通過有效的合唱組成方式來體現(xiàn)的。然而,本文的探究還不是很透徹,單純地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待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3]易松.淺論合唱在歌劇中的戲劇性作用[J].藝術教育,2006,(10).
[4]馬長芹.激發(fā)學生歌唱興趣的點滴嘗試[J].兒童音樂,2008,(8).
[5]褚玲.《飛來的花瓣》教學設計[J].音樂天地,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