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鵑
清明是一個哀傷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人們常常想起那些離我們而去的親人,尤其是那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親人,在這個時候,我們常常肝腸寸斷。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正是這種感情的真實寫照。清明又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日子,細雨蒙蒙,草長鶯飛,許多人尤其是青年男女喜歡在掃墓之后一起去踏青、折柳、野餐、放風箏?!按撼菬o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說的就是清明的這些習俗。其中的核心是對先人的懷念和祭奠,這也是清明節(jié)成為我們的八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的最重要的原因。
清明掃墓,大部分人家都會攜帶各種各樣的祭掃用品來到先人的墓前,為先人的墳塋清除雜草、清掃垃圾、添土、祭祀。祭祀一般是神情肅穆、凝神定志、誠心實意地擯棄心中雜念,與先人作“精神交流”。簡單的會給故去的先人送去親人的關(guān)懷,以燒裝有各種冥品的包袱為主。比較復雜的則會包括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送神、分胙七個部分;贊禮、讀祝、各執(zhí)事、贊引、三獻官等儀式;祭文、禮樂、祭器等一應俱全。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聚餐、娛樂、放風箏,女人和小孩還要就近折一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貢品用柳枝穿起來,并將剩下的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一起踏青。
這些儀式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文化符號,也承載著我們豐富的心理意蘊。
從心理學角度講,我們的生命歷程始終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喪失,尤其是年邁的爺爺、奶奶,也許,昨天還給我們做了一壇酸菜,今天卻已經(jīng)永遠地離我們而去。當我們漸漸長大,父母也漸漸老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與最愛的他們天人永隔。這些喪失不可避免地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了傷感。如果這些哀慟不能夠合理地解決,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被這些哀慟堵住,一些不知從哪里來也不知到哪里去的情緒就會越積越多,變成創(chuàng)傷,傷害我們的心靈甚至是我們的身體。
親人的故去,往往意味著重要喪失,不同的民族文化有著不同的祭奠過程,我們稱之為“哀傷”的過程。這些儀式對我們有著舉足輕重的心理意義。所以,要讓喪失不成為創(chuàng)傷,我們就需要一些渠道宣泄、排遣和整合這些情緒,一個系統(tǒng)的、儀式化的哀傷過程則是解決這些喪失后哀痛的最好的辦法。
在中國,清明節(jié)的習俗就承擔著這樣一個解決喪失后一系列問題的重要作用:
1通過這些具有神圣性的“慎終追遠”儀式,可以確認我們也許一直不愿意承認的一個事實—親人確實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永遠無法再睹其音容笑貌。
2可以通過儀式,使用一種社會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合理表達內(nèi)心的沖突和痛苦。
3親人們聚在一起,分享悲傷、哀痛等不良情緒,相互支持,使內(nèi)心的哀慟得以平復,完成自我對喪失的修通。
4掃墓的一系列儀式又讓這些悲傷的表達變得可以控制,而不會因為沒有節(jié)制的悲傷表達變得情緒失控。我們有了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完成了與喪失的重要客體的分離。
5清明祭奠以一種有規(guī)律的與喪失的親人最好的連接方式,提供了一種持續(xù)系統(tǒng)的哀傷過程,使人們有機會思考如何繼承先人的精神,為人們提供了內(nèi)心修復的機會,也提供了新的成長機會。
除了這些以外,清明節(jié)在其發(fā)展歷程中融合了清明節(jié)氣、寒食節(jié)及上巳節(jié)的習俗,在與親人的心靈連接之后的踏青、寒食、折柳、插柳、沐浴等活動,融入了人們對自然的生機勃發(fā)、對生命延續(xù)的崇敬和感恩。沐浴是對水親密無間的接觸,象征對水的感恩和敬意;寒食則是對火的崇拜和敬仰;折柳、插柳則是感恩土地和對生命活力的渴望……這一切,無不體現(xiàn)著愛、感恩和對生命的崇敬。
當我們在先人的墓前或者其他固定的場所完成了這樣一個承認、接納先人離去,整合先人精神所在的儀式,懷著愛、感激和崇敬的心,繼續(xù)創(chuàng)造我們充滿活力的生命的儀式,我們的生活將會發(fā)生一些改變,讓我們的生活有更好的延續(xù)。
首先,先人離去的悲傷情緒會因為這一系列儀式得到化解,我們的心情會更加愉悅。在這個儀式過程中,我們的腦海中也許會不斷地閃回親人的音容笑貌,也許會回憶起親人的良好品德,也許會記起親人對自己的提醒,也許會再次感受到親人曾經(jīng)帶給自己的溫暖、安全、關(guān)愛……一切的一切都將喚起我們對往昔歲月的感懷。此時,我們也許會想到過去曾經(jīng)的美好歲月,也許會想到經(jīng)歷過的最糟糕的事情,發(fā)現(xiàn)這些和親人相伴的經(jīng)歷是如何讓我們成為今天的自己,從而開啟一道成長的智慧之門。
在這個儀式當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體驗到分離和分離帶來的恐懼,與此同時,我們也體會到愛與感恩,正是對恐懼的接受和愛與感恩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依戀我們其他的親人,我們的生活也會借此得以充實和增強,可以把過去和現(xiàn)在交織在一起,所以,我們能體會到多種愛,也能體會到愛的各個階段,我們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終生去愛。
最后,通過這種哀傷的過程及其后續(xù)的感恩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認同了故去親人最美好的品質(zhì),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放棄對先人的情感糾結(jié),完成了從喪失到哀傷最終成長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