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寒假里,我閱讀了《21天習慣養(yǎng)成法》這本書,了解到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據(jù)測算這個養(yǎng)成期是21天。我和孩子們分享了這一知識后,決定親自做一次驗證。
在班會課上,我們將“寫日記”確定為這次實驗的內(nèi)容,決定當天就開始這場求真之旅。只是,大家的求真熱情僅持續(xù)了三天,從第四天開始,就有孩子以各種理由不寫日記了——
“昨天有點難受,所以沒記日記?!笨墒?,明明其他的作業(yè)都按時完成了呀,為什么只有日記沒寫呢?
“昨天晚上是媽媽的生日,所以沒記日記?!边@么特殊的日子,難道不更應該記錄下來嗎?
總結(jié)之后,我認為原因還是在于孩子們求真的內(nèi)驅(qū)力不夠強。為了保證實驗順利完成,我專門繪制了一張表格,用來記錄學生每天的日記完成情況。為了保證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我還設置了兩個特別欄:一個是“完成”,即當天能按時完成日記;另一個是“推薦”,即選出當天寫得最好的日記,第二天讀給大家欣賞,并張貼在班級文化墻上。開始幾天,孩子們明顯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可隨著一篇篇日記被張貼出來后,大家的熱情好像都被點燃了,變化明顯可見。他們的變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每天早上檢查日記時,再也聽不見組長指責某一個同學未寫日記,倒是時而看見同學們交換閱讀的情景;二是他們的遣詞用句更講究了,例如,曾經(jīng)慣用的“今天天氣晴朗”,變成了“藍藍的天空中,看不到一點瑕疵,就像一塊剛被染過的淡藍色紗布,偶爾有一絲云影掠過,但絲毫不影響藍天的純凈”;三是字跡工整,大概他們都希望自己的日記被推薦后,貼到墻上不會被其他孩子嘲笑字跡潦草吧?一向淘氣的林林第一次被公開表揚,就是因為他寫了一篇記敘自己和父母去野炊的日記被推薦了。當我把他的作品貼上文化墻后,他聽到同學們評價他的字寫得太難看,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淘氣小子竟紅著臉蛋將自己的日記取了下來,工整地謄寫了一份再貼回原處。
在這樣的氛圍中,每一個孩子的求真欲望都被極大地調(diào)動起來。以往的課間,孩子們不是你追我趕,就是聊八卦,而現(xiàn)在課間總能聽到他們討論著自己要選擇的日記素材,大家的寫作熱情也持續(xù)升溫。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班級的墻壁上已經(jīng)滿是被推薦的日記。
一篇篇日記記載著孩子們每一天的回憶,記錄著他們每一天的成長。轉(zhuǎn)眼間,21天的時間到了,孩子們興奮不已地發(fā)現(xiàn),“21天習慣養(yǎng)成”果然名不虛傳。我趁機告訴孩子們:“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一個看似簡單的行動,如果能堅持重復21天以上,就會形成習慣;如果能堅持重復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wěn)定習慣;如果能堅持重復365天以上,想改變都很困難?!焙⒆觽兪箘劈c著頭,表示一定能堅持下去。
如今,每天的日記,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場實驗,真是一次難忘的“旅行”!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qū)通鋼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