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彥
誰能想到,已經(jīng)85歲的老人能熟練地在電腦上打字,把照片傳輸?shù)诫娔X中,還會用PS軟件修圖。
胡耿寰學習這些技能的動力,源自他準備出版的那本《清介堂胡氏脈源勝跡考》圖冊。這本書有45萬字、672頁、2700多張圖片,是胡老用了十余年的時間編寫完成的。
從近到遠,從家到族,帶著相機,影像記錄,查閱文獻資料……胡老先生開啟了一個浩大工程。他從追溯祖先脈源開始,對墓地、碑刻、祖居地、宗族里的能人志士進行考察、考證和走訪,拍照片、寫文字,記錄下宗族的發(fā)展變遷。“有時候要爬到深山上去找墓和碑?!焙舷壬疥兾鼽S陵縣拜謁過黃帝陵,還專程到河南淮陽尋訪。為了查閱到更詳細的資料,胡老先生無數(shù)次跑到北京、上海、安慶等地的圖書館,查閱、復制地方志及多種宗譜資料。
胡老先生七十多歲開始練習攝影、學習電腦,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電腦文字輸入編寫,照片修圖?!坝行┕拍贡延袔装倌隁v史,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很多碑文已經(jīng)模糊,我就用電腦,結(jié)合查閱宗譜資料,辨認和復原。”有時一張圖片要花七八天時間才能修復完成。“我這些年用壞的電腦就有四五臺。”胡老先生說。何止電腦,打印機、掃描儀和照相機也用壞了好幾臺。
今年上半年,胡老先生的作品終于完成,他開始和北京一家家譜傳記機構(gòu)接洽印刷事宜?!俺筛逡磸托抻?,我覺得不充分的地方還補充了不少,用了好幾個月才正式定稿?!焙险f。族人看了書稿,評價都很高。
“我三十多歲那年,家里修過一次家譜,當時跟我要錢,我覺得那跟我沒啥關(guān)系,不愿意給。到了六十多歲,再提起修家譜的事情,我第一個站出來說:我掏錢?!边@是66歲的李仁貴對家譜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
從去年開始,他組織了五位族人,從宗族的發(fā)源地甘肅隴西開始尋訪,尋找祖墳?zāi)贡?、采訪族人的后代子孫,一點點將家譜填充完整。
“要弄清誰是誰的兒子,誰和誰是嫡親,要反復梳理,不能出錯?!崩钊寿F記得,有一代族人的信息怎么都找不到,老譜里沒有記載,哪兒都找不到。“最后,我們竟然在一本賬簿里找到了?!痹瓉恚^去家里辦紅白喜事,族人前來吊唁或恭賀的時候,都會帶上禮錢,在門口賬房先生那里登記,登記的時候要寫上姓名、錢數(shù)等等。“這一家子族人的名字都在這頁賬簿里,發(fā)現(xiàn)后興奮得幾晚沒睡好?!?/p>
李仁貴說,在修家譜的過程中,他還挖掘出很多家族歷史,比如誰什么時候辦了學校,誰考上秀才,“查找這些資料,比看一些歷史書更有意思”。
“年輕的時候真的不覺得,到老了才能體會出家譜對一個家庭的意義?!毙尥昙易V,李仁貴總共印制了100套,家族里的親戚都拿它當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