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玉,蔡雨晴,蔡永東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6)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粘膠(50/50)混紡紗的生產(chǎn)工藝*
許金玉,蔡雨晴,蔡永東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通 226006)
摘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化學性能,但其表面光滑,摩擦因數(shù)小,卷曲穩(wěn)定性差,紡紗性能差,紗線手感發(fā)硬,舒適性、吸水性、彈性不如天然棉纖維。本文首先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進行抗靜電柔軟加濕預處理,在預處理之后依次進行清梳聯(lián)、頭道并條、二道并條、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制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粘膠混紡紗線。
關鍵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粘膠;混紡紗;生產(chǎn)工藝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是一種比強度較高的高性能纖維,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化學性能;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表面光滑,摩擦系數(shù)小,卷曲穩(wěn)定性差,紡紗性能差,紡制成紗線手感發(fā)硬,舒適性、吸水性、彈性不如天然棉纖維。使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只能應用于產(chǎn)業(yè)用紡織品。粘膠纖維是以天然棉短絨、木材等為原料制成的。其手感、光澤度、親膚性、吸濕性、透氣性、垂懸性,舒適性等服用性能均優(yōu)于天然棉纖維;但粘膠纖維強力低限制了其發(fā)展,不能適應消費需要。本文探討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粘膠19.2tex混紡紗的生產(chǎn)工藝,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規(guī)格為1.21dtex×51mm,粘膠規(guī)格為1.32 dtex×51mm。
1工藝流程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A002C→A006B→A036C→A092A→A076C;
粘膠纖維:A002C→A006B→A034→A036C→A092A→A076C;
2抗靜電柔軟加濕預處理
由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體積質(zhì)量小、回潮率低,為改善纖維的抱合力、抗靜電能力,提高其可紡性,紡紗前必須對其進行加濕預處理。其措施是使用一定比例的水、抗靜電劑OP,均勻的灑入纖維中, 其中纖維、水及抗靜電劑按100∶8∶1的比例進行混合噴灑, 堆倉存放36h后使用, 使其均勻滲透,以增加纖維的抗靜電性,從而有效防止生產(chǎn)過程中出現(xiàn)棉網(wǎng)破洞、飛花、纏繞針布及羅拉等現(xiàn)象。
3工藝技術措施
為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粘膠(50/50)混紡紗混紡比的準確性,開清棉應注意降低粘膠卷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卷的重量不勻率。
3.1開清棉工序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采用“多松少打、少落輕打、以松代打”的工藝原則;粘膠纖維采用“勤抓少抓、多松少打、早落少碎、減少翻滾”的工藝原則;抓棉打手700r/min,豪豬打手450r/min,剝棉打手400r/min,綜合打手1000r/min,打手與給棉羅拉間距10mm,打手與元弧板打手間距16.5mm,元弧板打手與塵棒間距7mm,打手與天平間距9.5mm,A036C的塵棒間距如表1所示。
表1 A036C的塵棒間距/mm
3.2梳棉工序
為減少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靜電荷增加而造成纏繞和棉結數(shù)增加,合理配置速比,確保設備狀態(tài)良好。梳棉工藝的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梳棉工序的參數(shù)
3.3并條工序
為保證混紡比的準確性和均勻性,在并條工序采用一預并三混并。工藝參數(sh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預并機械牽伸8.63倍,PE/粘膠頭道機械牽伸6.87倍,二道機械牽伸8.63倍,三道機械牽伸8.88倍,羅拉隔距、中心羅拉隔距和牽伸見表3所示。
表3 羅拉隔距、中心羅拉隔距和牽伸
3.4粗紗、細紗工序
粗紗、細紗工序重點是減少在牽伸過程中的棉結,從而保證成紗質(zhì)量。若細紗不出硬頭,則可適當增大粗紗的捻系數(shù)。同時要注意皮輥、皮圈的處理,以消除靜電,減少三繞現(xiàn)象。注意細紗機鋼絲圈的配置與使用周期,保證通道光滑,減少成紗毛羽棉結。粗紗、細紗工序的工藝參數(shù)見表4所示。
表4 粗紗、細紗工藝參數(shù)
4結語
生產(chǎn)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粘膠混紡紗,必須控制混紡比、毛羽、棉結等紗疵。首先應合理配置鋼絲圈、綱領并注意使用周期;其次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并及時加以整改,不斷提高設備完好狀況;制定和嚴格執(zhí)行各工序的內(nèi)控標準組織生產(chǎn);做好車間溫濕度的調(diào)控。
收稿日期:2015-09-02
基金項目:2015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51095802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