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玉米臨儲收購政策調整之后,玉米價格進入一個由市場主導的環(huán)境,這也是一個健康并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
實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取而代之。國家發(fā)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近日表示,新機制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等綜合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行業(yè)庫存。
“市場化收購”+“補貼”讓玉米價格和收儲政策走上市場化之路,這較當年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改革更加市場化。目前,相關部門公開的信息中,只是明確了玉米是由市場定價,對于種植戶的補貼標準則并未透露。
對于新政實施后可能出現的問題,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接受采訪時說:“如果出現價格嚴重偏低,相關部門將安排符合條件的企業(yè)適時進行托底收購。不過,屆時政策給出的玉米托底收購價,可能只能夠彌補玉米種植戶的種植成本?!?/p>
習銀生認為,政策調整后在短期內會對市場造成一定的震蕩,不過從長遠來看,玉米價格進入一個由市場主導的環(huán)境,這也是一個健康并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
新政落地
近年,我國糧食產品出現“三高”局面,產量、庫存和進口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據統(tǒng)計,2008~2014年間,全國玉米種植面積擴大24%、產量增加30%。其中,東北產區(qū)面積增加35%,產量在全國的份額,由2008年的 39%,增加到2014年的43%。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總產量突破2億噸,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品種。
國內玉米進入國家?guī)齑?,國外玉米價格相對較低,進而壓縮了國內玉米的需求空間。
農業(yè)部是參與制定玉米政策改革的重要部門之一,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表示,“國糧入庫、洋糧入市”的現象使玉米產業(yè)鏈受到很大影響,市場也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在這種情況下,對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進行改革,逐步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政策調整后由市場決定玉米價格的走勢,由市場調節(jié)資源的分配,通過這種機制來調節(jié),進而使整個產業(yè)順暢地運轉起來。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糧價政策改革不僅具備倒逼機制,而且在國內外宏觀環(huán)境上,具備推進糧價政策改革的有利條件,是全面啟動改革的最佳時機。
2015年9月,玉米臨時收購價格曾做出重大調整,從2014年的1.12元/斤降到1元/斤,收儲價格降幅達10%。程國強表示,此次調低臨儲價格屬于過渡性調整,雖然有利于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但實際收儲超過1億噸,不僅沒有減緩收儲壓力,反而使玉米庫存總量超過2.5億噸,超出2015年全國玉米產量,政策調整遠未到位。
事實上,即將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是玉米價格由企業(yè)和種植戶共同來商定,雙方的交易價格基本上是完全市場化的,而國家層面承擔的應該是給玉米種植戶按照一定的標準補貼,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為種植戶營造良好的賣糧環(huán)境,也是為整個糧食產品價格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個先鋒和示范作用。
業(yè)內人士指出,玉米新政實施的目的是讓玉米政策向市場化之路加速邁進,甚至直接省去了此前大豆、棉花設定的“目標價格”,這也是對整個糧食收儲政策的一個大膽嘗試,目的是希望盡快縮減玉米種植面積,進而減少玉米總產量,盡早消化國家玉米庫存,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中華糧網研究員郭春愛對《民生周刊》記者說:“當前玉米價格較高對食品加工、生產企業(yè)是很大的負擔,不利于企業(yè)控制成本,而政策調整后由市場決定需求,那么玉米價格與市場價格接軌后,價格會有所回落,這有利于國內玉米加工企業(yè)的發(fā)展,企業(yè)發(fā)展良好無形中會拉動玉米的需求,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
而對于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是在新的玉米收儲政策實施后,國家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種植戶手中?
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表示,政策調整后將按照市場化收購,國家在此基礎上會有一定的補貼,但是具體會給玉米種植戶補貼多少,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消息。習銀生說:“也有一些決策者透露一些信息,補貼肯定會有,但是還是能保證玉米種植戶有一定的收益。”
在采訪中,有種植戶擔心,如果市場價格出現嚴重偏低,或者畸形發(fā)展該怎么辦。
對此,習銀生表示,在價格過低的情況下,相關部門會有干預措施,也就是保底價,會安排有資質的企業(yè)進行托底收購,具體怎么操作并沒有明確。不過,相關部門會有一套完整的預案。當市場價格影響整個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水平時,這種干預機制就有可能啟動,如果市場上出現賣糧難問題,不排除國家再啟動收購政策的可能。
去庫存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已經成為整個農業(yè)領域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玉米收儲新政不僅牽涉上游玉米的種植調整,大范圍波及其他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且牽涉下游高庫存的消解、中央財政負擔的減壓,以及國內飼料業(yè)、糧食加工產業(yè)的成本變動。
妥善解決好糧食臨儲庫存問題,既是當前推進糧價政策改革的重要保障,更是當務之急。新政策出臺目的就是要調整生產結構,推動農業(yè)供給側改革,首要的就是要壓縮一些玉米種植面積,這也是將玉米的供求關系理順到一個趨于平衡的狀態(tài)。降低國家?guī)齑妗p輕財政壓力,促進整個玉米產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今年財政部、農業(yè)部整合了35個億,促進玉米產業(yè)結構調整,也就是在非主產區(qū),通過鼓勵和補貼的方式讓玉米種植戶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為種植其他農作物的提供一些補貼,通過這個政策促進鐮刀彎地區(qū)玉米生產結構的調整。而“市場化收購+補貼”政策在“鐮刀彎”地區(qū)是沒有補貼的。
2015年農業(yè)部下發(fā)《“鐮刀彎”地區(qū)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qū)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今年計劃下調目標是在1000萬畝以上??梢钥闯?,在調整玉米種植區(qū)域上,重點針對的是“鐮刀彎”地區(qū)。“鐮刀彎”具體涉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13個省份的部分地區(qū),該區(qū)域在地圖上形似鐮刀,在過去的10年間,該區(qū)域玉米種植面積增長最多,不過,該區(qū)域不屬于玉米優(yōu)勢產區(qū),玉米產量低而且破壞環(huán)境,所以國家計劃縮減該地區(qū)的玉米種植面積。
政策調整后對市場的震動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政策改革迫在眉睫?!斑@個震動期對農民來講確實也很難,種植結構的調整不是一蹴而就,如果非玉米主產區(qū)不改革,那么糧食主產區(qū)種植戶的收益是很小的。今年秋天,玉米價格還可能會降低,所以農民的收入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鐮刀彎地區(qū)這樣的非玉米主產區(qū),受到的沖擊會更大?!绷曘y生說。
高庫存和糧價走低的處境大概需要多久能有所改觀?習銀生坦言:“今年的產量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是國內的需求還是上不去。三四年的時間內很難扭轉這個局面。我們仍然會面臨供大于求的情況。這種情況要四五年之后才有可能緩解。”在習銀生看來,這取決于好多因素,如國內需求、國際市場價格等因素。供大于求的關系,在5年之內難以有根本性扭轉。
不過,習銀生對政策調整表示很樂觀,“首先,如果政策實施效果好,我們的玉米價格下降之后,可能會相應地減少玉米進口,增加對國內玉米的需求量;其次,通過政策調整能夠使得國內玉米生產面積持續(xù)擴張的勢頭得到遏制或扭轉;最后,國內玉米需求能夠在政策調整后得到有效的促進。這樣我們整個的玉米產業(yè)鏈就能很順暢地運轉起來。”習銀生認為,玉米的價格進入一個由市場主導的環(huán)境,這也是一個健康并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國家?guī)齑鎻母呶粻顟B(tài)有所下降,對國家緩解財政壓力、理順供求關系來講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