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不時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和計劃。大至高考想去的理想大學,小至看完一本書,或是攢錢等母親節(jié)的時候給媽媽買一身新衣服等等?,F(xiàn)在,想象一個近期你迫切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接下來你會怎么做?是心潮澎湃地昭告天下,還是自己默默地藏在心里?
大多數(shù)人想必都會選擇前者。很簡單,大聲說出理想和目標,既能堅定自己的想法,還能讓周圍的人幫忙提醒監(jiān)督。理論上,當你告訴眾人你打算做什么時,應(yīng)該能提升你的責任感。然而,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了,那么遺憾地告訴你,這個愿望可能多半是實現(xiàn)不了了。
這是為什么呢?
一個實驗
美國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來163名志愿者,并讓他們寫下一個短時間內(nèi)可以完成的小目標,比如寫5封信、向10個陌生人推薦一款產(chǎn)品、發(fā)完100份傳單等等。隨后,他們被分成兩組——第一組志愿者需要把自己的目標告訴屋內(nèi)其他人,第二組的志愿者則保持緘默。接下來,每名志愿者都有45分鐘的時間完成這項目標,而且如果中途遇到困難,他們可以隨時放棄。
實驗開始。
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保密組的所有志愿者整整45分鐘都在努力地朝目標邁進,而且大多數(shù)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原計劃。而宣告目標的組在平均用時33分鐘后便放棄了,結(jié)果可想而知,他們中完成目標的人寥寥無幾。
在隨后的訪問中,第一組志愿者稱,他們似乎低估了目標的難度。雖然一開始他們信心滿滿,尤其是在把目標說出來后,他們更覺得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但是在接下來的行動中他們發(fā)現(xiàn),目標遠沒有他們想象得容易。而且,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目標似乎也不可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于是,還不如早點認清現(xiàn)實,繳械投降。
然而保密組的志愿者卻認為,他們在行動過程中一直覺得45分鐘的時間不夠用,自己離既定目標還差很遠。如果不分秒必爭,則計劃肯定完成不了。因此,他們?nèi)潭荚谀拧?/p>
如此說來,把目標公諸于眾似乎并沒有對行動力產(chǎn)生什么推動和幫助。那些實際上遠在天邊的理想,在說出來后反而會給人一種近在咫尺的錯覺。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
“說的”=“做的”?
通常,當我們訂立一個目標后,必須付諸一定的行動和努力才能實現(xiàn)。所以,正常的流程應(yīng)該是這樣的——許愿,努力,實現(xiàn),滿足。然而,當我們把目標告訴別人時,我們實際上已經(jīng)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
早在1926年,社會心理學家之父庫爾特·勒溫就對此解釋過。他認為,在我們描述愿望或目標時,大腦會分泌讓人愉悅的多巴胺。這種幸福和滿足感讓我們覺得,原本遙遠的幻想離我們更近了,甚至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尤其是當旁人對你的想法和目標表示贊賞和支持時,這種喜悅和滿足還會被進一步放大。于是,這個過程實際上則變成——許愿,訴說,滿足。
顯然,努力的步驟跳過了,而實現(xiàn)目標后的愉悅也被提前透支了。你看,大腦會狡猾地把“說的”當成“做的”。而這種替代作用一旦產(chǎn)生,開心的錯覺自然會降低我們的動力和實踐度。而且,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當我們在享受旁人的鼓勵和贊美時,這種已經(jīng)實現(xiàn)目標的真實感還會不知不覺地得到加強。
因此,在“望梅止渴”的幻覺中,該做的事懈怠了,我們也離目標越來越遠了。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屢見不鮮。比如,愛情中的承諾和甜言蜜語。有過戀愛經(jīng)歷的姑娘們常奉勸后來者,不要聽男人們說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他說要學做一道你喜歡的菜,他說情人節(jié)要送你一套市面上買不到的書,他說要開始攢錢年底帶你游海南……凡此種種,是不是在聽到的一瞬間就心花怒放,對他大大贊揚了一番?然而,到最后真正落實的似乎也寥寥無幾。除了不可抗因素外,在他展望未來、在你幸福地沉浸其中時,這些事兒可能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被“完成”了。
動機不純了
除了容易把“理論”和“實踐”混為一談外,目標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理由——說了你就被動了。
本來,你心里美滋滋地醞釀著一個偉大的計劃,你把它當成自己的小秘密,每天為此努力一點點。在這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積累過程中,你雖然忍得辛苦,也偶爾感到疲憊,但想著事成之后的喜悅和旁人的驚嘆、贊美,你覺得再苦也值得。那份埋藏在心里的秘密和勇氣,給了你莫大的潛力和能量。而那個忍住不說的目標和喜悅,也像一個雪球般越滾越大。它們無不推著你一步一步朝前邁進。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主動的。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經(jīng)典的故事。說的是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xiāng)村休養(yǎng)身體,但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就能得到越多報酬。此后,他依照承諾,每次都根據(jù)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然而有一天,老人突然開始減少獎勵額度。到最后,無論孩子們怎么吵鬧,老人一分錢也不給了。結(jié)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于是,便再也不到老人住所附近大聲吵鬧了。
你看,在這個過程中,老人成功地把孩子們吵鬧的內(nèi)部動機轉(zhuǎn)向了外部。本來,他們吵鬧純粹是為了自己尋開心,結(jié)果,老人的參與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為了外部原因(掙錢)才大吵大鬧的。本來心甘情愿的動機成了被動的強迫,于是,那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愿也就隨之改變了。
同理,當你把自己的目標公諸于眾后,事情的本質(zhì)也就變了。一個本專屬于自己的目標,一下子就成了一件公開的“展品”。本來是自己渴望的東西,搖身一變成了應(yīng)付他人的心理包袱。如此一來,要堅持目標的動機和意愿,也就大打折扣了。
這種心理在時下流行的朋友圈也可見一斑——不曬“星巴克”等于沒喝咖啡,不曬電影票,電影看了也沒意思,不曬旅行照片就跟哪都沒去似的。這一切行為都建立在被旁人羨慕和認可的動機上,因此,做這些事情的初衷和樂趣也就淡化了。
怎么辦?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
很簡單,忍住那種想宣告的沖動和提前被稱贊的誘惑。如果你真的想實現(xiàn)目標,默默地為此努力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實在忍不住了,那就換一種讓你難以產(chǎn)生滿足感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將目標意圖轉(zhuǎn)換為執(zhí)行意圖,將讓人興奮的抽象目標細化為一步步的具體行動表達出來。比如,我想?yún)⒓玉R拉松賽,但以我現(xiàn)在的水平肯定很難跑完全程,所以我打算每天練習半小時。你可以和我一起跑,也可以監(jiān)督我。如果我哪天懈怠了,你就狠狠揍我。
如此一來,你不僅獲得了旁人的監(jiān)督,也將虛幻的滿足感擋在了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