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琬玥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在中國境內(nèi),最為典型的穆斯林聚集區(qū)寧夏回族伊斯蘭教徒分布及宗教特征,從回族語言文化,寧夏回族服飾特征,回族飲食習慣,回族穆斯林婚姻觀念四方面闡述了伊斯蘭教對寧夏回族穆斯林群體生活的影響。認為伊斯蘭教對寧夏回族的族群分布、生活習慣及信仰都起到了關鍵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在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習俗特色。在宗教信仰方面,伊斯蘭教對回族始終起到?jīng)Q定性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 寧夏;伊斯蘭教;回族;穆斯林;影響;研究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可以追溯到7世紀。在其傳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結合,并受到了中國文化環(huán)境的明顯影響,從而形成了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1]在中國境內(nèi),最為典型的穆斯林聚集區(qū)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回族,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部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穆斯林,回族信仰屬于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就教法學派上來說,又屬于哈乃菲派。作為中國穆斯林的重要代表民族,最為集中的聚集在被稱為“中國穆斯林省”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近年來,雖然對寧夏回族穆斯林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作為伊斯蘭教從7世紀以后在中國的傳播來說,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對于寧夏地區(qū)回族穆斯林的當代研究,還遠遠不夠。研究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傳播及其影響,不僅涉及了寧夏回族穆斯林的地理分布、人口分布等重要問題,同時也牽涉著中國寧夏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方式研究、教育研究及飲食文化等眾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今穆斯林群體引起國際社會廣泛爭議的背景下,中國穆斯林群體及其獨特的自治形式,都為我們研究穆斯林族群與多民族國家的共融與和諧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參考價值。
一、寧夏回族伊斯蘭教徒分布及宗教特征
1、回族人口分布特征
伊斯蘭教在寧夏的重要繼承與表現(xiàn)就是聚集的一大部分回族穆斯林群體,從回族穆斯林群體在寧夏境內(nèi)的教徒分布人數(shù)來看,南部山區(qū)的人數(shù)相對比較集中。[2]在中國建國初期的1949年,寧夏本地區(qū)的伊斯蘭教徒的人數(shù)就已經(jīng)達到了37.2642萬人。到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教徒人數(shù)上升到了62.9797萬人。在具體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面,早在1997年底,根據(jù)寧夏統(tǒng)計局出版的相關年鑒數(shù)據(jù),寧夏全區(qū)單就回族人口就達到了179.7247萬人。其中,作為寧夏首府的銀川市,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回族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16.4903萬人,位居全省回族人口的第二位,約占寧夏省全省回族人口的18.25%,而銀川南部地區(qū)的回族人口則更高達60.3971萬人,占據(jù)了全省回族人數(shù)的33.36%,而到1998年底的時候,分布在寧夏南部的回族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占據(jù)全區(qū)回族總人口的49.23%。
就回族穆斯林群眾的具體分布來看,教徒十分集中的分布在個別的縣、鎮(zhèn),這樣非常集中的群居現(xiàn)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十分顯著,我們從相關的分布表中可以看出穆斯林主要分布及聚居的縣市:
根據(jù)2000年的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回族人口上升為186.25萬人。近年寧夏省內(nèi)的回族穆斯林數(shù)量更是有十分明顯的攀升。就2015年最新的數(shù)據(jù)來看,[3]單就銀南地區(qū)吳忠市,其總人口為174.3萬人,其中回族穆斯林人口達到了76.1萬人,具備典型的、大量穆斯林社區(qū)群居的明顯特征。
2、宗教文化
(1)清真寺的分布。伊斯蘭教在寧夏已經(jīng)成為了和當?shù)匚幕嗳诤喜⒕S系自身伊斯蘭教特征的重要宗教,并具備自身非常獨特的宗教文化特征。
首先,在寧夏,伊斯蘭宗教景觀特征非常明顯,最典型的就是清真寺的設立與分布,就寧夏全區(qū)的清真寺數(shù)量來看,達到了2000座以上,十分可觀,其中大部分的清真寺分布和寧夏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城市化進程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聯(lián),越發(fā)達的城市其清真寺的分布越集中,回族穆斯林聚居現(xiàn)象越典型。在回族穆斯林聚居的典型城市中,銀川市是寧夏全區(qū)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寧夏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城市,在銀川市區(qū),清真寺的總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20座,其間不乏寧夏最大的穆斯林禮拜地;在吳忠市,清真寺的數(shù)量也十分可觀,其中供職于各大清真寺的阿訇人數(shù)達到40人以上,供穆斯林女性學習的女學堂達到30所以上。
(2)寧夏的伊斯蘭教派構成。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是中國最為主要的穆斯林聚居地區(qū),從教派的構成和分布上來看,大體上涵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大門宦: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林耶、庫布忍耶,屬于四個蘇非派別。[4]
“虎夫耶”來源于阿拉伯語中的“隱藏”的意思,暗示是沉默的、低沉隱忍的,主張低聲的默念贊助詞“齊克爾”,所以又被稱為“低念派;與之相對的實施“哲赫忍耶”,主張應當高聲的誦記主詞“齊克爾”,所以又被稱為“高念派”,這個派別也是在中國回族穆斯林中教徒最多、傳播最廣的一個派別,就教權結構上來看,主要也分為道堂、教區(qū)、教仿(清真寺)三個級別;“嘎德林耶”比較廣泛的吸收了伊斯蘭教本來的特點,同時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儒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結合了伊斯蘭教的思想和概念闡述《古蘭經(jīng)》。它的特點是更注重教徒自身和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它認為宗教是由人創(chuàng)立的,但是道是超然的,不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所以應當注重內(nèi)心的苦修,達到一種人的世俗性到道的通達性的超越。在對真主的認識上,則認為首先要認識自己,然后就超越到更高的層次認識到真主,可以說對參悟的要求較高;“庫布忍耶”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至大者”,主張靜修和參悟。
二、伊斯蘭教對寧夏回族穆斯林群體生活的影響
1、伊斯蘭教對回族語言文化的影響
寧夏回族先民使用的語言主要偏向于自己的母語,包括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等。但在長期的融合、傳播與發(fā)展過程中,寧夏回族群體逐漸接受了將漢語作為了共同語言。但是在進行伊斯蘭教的禮拜儀式時,以及在寧夏回族的“經(jīng)堂語”中,仍然大量的存在波斯語和阿拉伯語,這也是寧夏回族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語與波斯語等母語的底層反映。
具體來說,在寧夏回族群體中使用的“經(jīng)堂語”里的母語詞匯,屬于阿拉伯語的詞匯有:安拉(真主)、遜乃提(圣行)、爾德(念禮)、伊瑪尼(信仰)、篩團尼(魔鬼)、阿蘭(世界)、哈只(朝覲者)、古爾邦(宰牲節(jié))、克爾白(天房)等等;屬于波斯語的詞匯目前仍然存留的主要有:華哲(學者、智者)、乃麻孜(禮拜)、古納海(罪過、罪惡)、朵斯梯(朋友)等等。這些詞語不僅僅使用在寧夏回族的宗教事務及宗教活動中,還大量的保留和使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經(jīng)濟往來、文化交流等等。寧夏的回族群體也將這些來自于先民的母語和中國的書法藝術結合在一起,進行阿拉伯語、波斯語的書法創(chuàng)作,仿若美麗的圖畫一般,獨具特色。與此同時,寧夏的回族在語言使用中也產(chǎn)生了一些關于宗教方面和民族方面的獨特用詞。甚至有一些詞語的使用方位只能針對真主,例如“大事托靠真主”、表達了對真主的信仰和依仗,又比如“恩典”這個詞語,在中文中的意思本來是施加恩惠,但是對于寧夏回族的穆斯林群眾來說,這個詞雖然在意思上和中文相同,但是在適用范圍上出于習慣只能用于真主安拉,意為感謝“真主的恩典”,而不能夠使用在一般的普通人身上。這些語言和詞匯上的影響使得寧夏穆斯林在宗教信仰方面保有一種對伊斯蘭教先民的敬仰,同時也飽含了宗教信仰方面的虔誠。
除了對先民母語的繼承,寧夏回族穆斯林群眾也使用一些專用詞匯,這些詞匯一般只出現(xiàn)于回族的風俗文化與日常生活中,例如“油香”,就和回族的習俗文化密不可分,是一種回族的特色美食,但是在重要的時日“念亥聽”才煎炸使用,比如“散子”,也是一種回族的傳統(tǒng)美食,都是回族所特有的。至于涉及到回族潔凈方面的專用詞匯,“大凈”、“小凈”及“湯瓶”等則是回族專用的詞匯,用在做宗教儀式前的凈身活動中。類似的語言方面的繼承與影響都體現(xiàn)了寧夏回族穆斯林群眾對伊斯蘭宗教方面的認同感,也形成了回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性。
2、寧夏回族服飾特征
回族的男子一般頭纏戴“斯達爾”,絕大部分頭戴小白帽的習慣已經(jīng)由來已久。這種習慣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以后就開始漸漸得以沿用。在寧夏當?shù)?,回族的男子一般戴無沿小帽或者一種顏色以黑白綠為主的角帽,不同的季節(jié)和顏色往往也進行不同的搭配。根據(jù)教派的不同,帽子的形狀也各具特色。例如在回族中教徒最多的“哲赫林耶”教派的回族,更為喜愛戴四邊六角、白色的或者是黑色的尖頂帽,它的構成是由三個等邊的三角形縫合而成的,下邊較寬,帽頂有一個疙瘩,形成類似于阿拉伯式的圓形屋頂。而它的六瓣則表示六大信仰,帽頂寓意為真主獨一。[5]穆罕默德曾對教徒說:“你們宜長穿白衣,因為白衣最潔最美。你們宜用白布為亡人入殮”由此,[6]在寧夏回族的傳統(tǒng)服飾中,褲子多為白色布料的,同時也多穿白襪子配以皮襪子。至于服飾的種類,沿用了阿拉伯語的音譯,稱為“準白”,意思是“袍子”和“長大衣”,一般在回族群眾中,阿訇、滿拉和回族的老人在禮拜時十分喜歡穿,顯得十分莊嚴。
回族的女子一般的傳統(tǒng)著裝也講究“不外露”,在《古蘭經(jīng)》中曾有:“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他們的丈夫”。[7]在這里,伊斯蘭教對于女子穿衣服不提倡暴露及過于寬大或緊身的要求得以沿用,所以在傳統(tǒng)的回族著裝中,不穿短袖衫或者裙子,和男子的裝束相比較,顏色上更為豐富,但是本質上遵循了對信仰的專一和對真主訓誡的尊重。
3、伊斯蘭教對回族飲食習慣的影響
寧夏回族飲食的禁忌內(nèi)容主要來自于伊斯蘭教的規(guī)定。在《古蘭經(jīng)》中提出:“他(安拉)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阿拉之名而宰的動物”。[8]伊斯蘭教對于禁食自死物以及豬肉和血液的規(guī)定,作為一種回族的民俗習慣被延續(xù)和繼承,寧夏回族嚴格的遵守了這一習俗。不僅僅是在吃方面嚴格要求,同時也禁養(yǎng)、禁買、禁賣等。這樣的宗教禁忌在寧夏回族的飲食中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延續(xù)。寧夏回族繼承了伊斯蘭教對捕宰動物時候的工具要求,對宰動物十分的重視,必須要求在真主的庇護下宰牲才符合交易規(guī)定,否則都被視為非法并予以禁止?;谏盍晳T,寧夏的回族一般喜歡食用牛羊肉,在宰羊或者宰牛的時候,習慣上都要請阿訇或者懂得宰牲的人來宰。在宰牲的過程中,需要用繩子困住被宰物的兩條前腿和一條后蹄,需要讓被宰物躺下,頭朝南,尾朝北,面西。留有一條腿不進行束縛是為了動物臨死前的抽搐。
在不少寧夏回族的清真飲食餐館中,嚴格的禁止吸煙和飲酒。關于這樣的要求也是來源于《古蘭經(jīng)》中的明令:“眾信的人們哪,你們酒醉的時候不要做禮拜,直到你們知道自己所說的是什么話”。[9]在伊斯蘭教的立場中,飲酒的行為會削弱穆斯林內(nèi)部的團結,并且阻礙宗教活動,穆罕默德也說過“酒是萬惡之鑰”,所以在伊斯蘭教義中,酒是嚴格禁止的,甚至飲酒和賭博一樣被認為是邪惡的行為。
除此之外,寧夏回族穆斯林也有許多自己的特色美食,這些特色美食無一不與伊斯蘭宗教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在節(jié)慶、婚慶或伊斯蘭教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都會制作特有的食品,并施舍給生活拮據(jù)或需要幫助的人們。
4、伊斯蘭教對回族穆斯林婚姻觀念的影響
婚姻對于回族穆斯林至關重要,不僅意味著同一族群的人得以延續(xù),同時也對穆斯林團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婚姻觀念方面,回族穆斯林受到《圣訓》和《古蘭經(jīng)》的深刻影響。遵照《古蘭經(jīng)》的訓誡,寧夏回族穆斯林在婚姻觀念方面主張和提倡男子與女子都應當結婚,不允許有不娶或者不嫁的獨身主義行為。同時也認為婚姻是對人類的一種延續(xù),有利于維系伊斯蘭教的安定與團結,促進延續(xù)與發(fā)展?;橐鲈诨刈迥滤沽值挠^念中被提升為一種十分高尚的“遜乃提”(圣行)。同時,在回族穆斯林觀念中,選擇配偶的時候,也需要謹遵《古拉經(jīng)》的規(guī)定:“你們不要娶你們父親娶過的婦女”。[10]同時,也訓誡人們嚴禁娶母親、女兒、姨母、侄女、姐妹等等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長輩或晚輩,這樣的婚姻觀念也是基于伊斯蘭教教規(guī)中對于近親的婚姻規(guī)定。除此之外,在回族穆斯林的婚姻觀念方面,根據(jù)《古蘭經(jīng)》的要求,提倡婚禮的節(jié)儉。寧夏地區(qū)不少回族穆斯林的婚禮選擇傳統(tǒng)的在家里舉辦,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和對當?shù)仫L俗的融合,婚禮場所也有部分改為在商業(yè)場所如酒店、餐廳等舉行,但是在時間上、要求上則保持其宗教文化中的內(nèi)容和要求。
三、結語
寧夏作為中國境內(nèi)最為集中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區(qū),對伊斯蘭教的教義繼承虔誠而嚴格,同時融合了中國其他民族的生活氛圍及普遍習慣,形成了獨特的“和而不同”的穆斯林生活。伊斯蘭教對寧夏回族的族群分布、生活習慣及信仰都起到了關鍵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在寧夏境內(nèi)“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有效的團結了一定社區(qū)內(nèi)的伊斯蘭教徒,同時在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習俗特色。在宗教信仰方面,伊斯蘭教對回族始終起到?jīng)Q定性的引導作用,回族穆斯林嚴格的恪守《古蘭經(jīng)》的教義和訓誡,通過社區(qū)或團體生活范圍內(nèi)廣泛分布的清真寺完成禮拜儀式,進行宗教活動,維系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對寧夏回族穆斯林不僅影響深刻,同時也構成了在中國范圍內(nèi)獨特的以省為單位的穆斯林聚居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回族穆斯林的民族性和宗教性。
【參考文獻】
[1] 馮今源.中國的伊斯蘭教[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
[2] 寧夏統(tǒng)計局編.寧夏統(tǒng)計年鑒[M].背景: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8.1999.
[3] 數(shù)據(jù)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宗教局相關統(tǒng)計.
[4] 李秀琴,何克儉編著.回族歷史文化常識[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5] 劉偉主編.寧夏回族歷史與文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135.
[6] 丁波一.回族風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31.
[7][8][9][10] 馬堅 譯.古蘭經(jīng)(24:31),(3:172),(4:43),(4:2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