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高中數學知識模塊眾多,難度頗大,交叉甚廣,特別是在高三數學復習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與知識結構的完善對同學們的學習是極具挑戰(zhàn)的。那么如何才能夠提高學習效益,提升學業(yè)成績呢?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從而課堂筆記的質量成為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那如何“記筆記”呢?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教導兒子曾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其實筆記雖然在課堂,但是功夫定然在課外,由此筆者來談談記數學筆記的方法。
一、“學什么”可以提高筆記的效益
筆者對兩個班級進行了調查,回收問卷93份,其中2名同學不記筆記。在記筆記的91名同學中,25名同學表示聽課對筆記沒有影響,而49名同學表示有些影響,17名同學表示影響很大。由此,有72%的同學認為聽課與筆記這兩方面難以兼得。筆者同時調查了聽課與筆記的關系,形成了2×2列聯表(如下表),計算得x2=4.466,查表可知有97.5%把握判斷預習會對聽課記筆記有影響。
在高三復習階段,我們有比較系統(tǒng)的復習資料,因此同學們可以了解老師課上復習的主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提出問題疑惑,從而跟上課堂節(jié)奏,彌補知識漏洞。
二、“記什么”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益
筆者調查了同學們筆記記錄內容的現狀,得到如下表格(做筆記的共91人):
從比例的情況來看,多數同學還處于記筆記的初級階段,即記錄教師陳述性的內容,如例題、方法、思想等;而少數同學在通往記筆記的高級階段,即記錄自己生成性的內容,如疑點、靈感、反思等。對于陳述性的內容來說,很多參考書上都存在,其實可以借助現有的復習資料加以解決;但是生成性的內容只有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這是在其他場合和資料無法獲得的,屬于寶貴的資源。因此,在課堂上,要有選擇,多記錄思維脈絡,節(jié)約課堂時間,處理好“看、聽、想、記”的關系。
其一,從形式上看,“涂鴉”能夠節(jié)約時間。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很多同學為了把筆記記得漂亮,要考慮每一行,每一字,甚至考慮用什么顏色的字,寫什么形式的字,等等。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就侵占了課堂數學思維的時間與空間,從而阻礙學習的條理與思維。由此來看,可以用縮略詞語記錄知識要點、可以用代號代碼記錄資料內容、可以用圖形表格記錄思維路徑,等等。這樣,我們可以比較高效地記錄下課堂上的點點滴滴,便于課后的回顧、整理和反思。
其二,從內容上看,“靈光”能夠拓展思維。在課堂上,面對同一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許跟老師同學一致,但也有很多時候不一致。這種思想的“火花”,其實就是我們在思維成長過程中的“靈光”,或許有用,或許無用,但是靈感轉瞬即逝,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就有可能永不會再來。在“涂鴉”的旁邊專門辟出一塊區(qū)域記錄這些靈感,例如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和自我理解,對于問題的切入條件和解決方案,對于過程的規(guī)范要求和計算技術,對于解題的反思回顧和方法總結等。特別地,我們在出現思維困惑的時候,也記錄下來,從而既能跟上課堂的進度,也能不丟思維的盲點,有利于同學們自我思維的生長與形成、知識體系的建構與完善。
三、“想什么”可以增強學習的效益
所謂的“課堂筆記”,其實更應該稱為“思維筆記”,因為筆記是為了記錄我們的思維,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從而能夠靈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要進行二次整理,這是對課堂思維過程的回顧,也是對自己知識體系的梳理。從筆者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34人坦誠從不整理筆記,那么課堂就變成了凝固的,而不是延伸的,這樣課堂的價值就沒有得到更有價值的延伸。
國外流行一句英語:“I hear,I forget;I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其源自于荀子的一段名言,其意在于告訴我們上課“聽了,看了”都是枉然,但是如果我們“想了,做了”就是成就。二次整理,可以讓筆記變得更加具有條理性和科學性,以及完善性;也能夠透過反思,讓經驗升華,從而理論化和思想化,產生認識上質的飛躍,獲得解題的技術與能力。
事實上,方法與努力是相輔相成的。實踐證明,做數學筆記就是學好數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在其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養(yǎng)成技術、總結方法、提煉思維,從而形成自我學習與自我教育的能力,比數學本身更為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