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我一直認為,娛樂性和思想性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娛樂不排斥思想,有思想深度的娛樂是有品位的體現(xiàn);思想也不拒絕娛樂,以輕松活潑的方式闡釋思想、傳達思想,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國產影視,尤其是電影對娛樂的追求,往往以犧牲思想性為代價和前提。
國內電影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與美國電影的全球傳播力、影響力相比,國產電影依然無法企及。
2015年中國電影出現(xiàn)了一些口碑與票房都不錯的作品,它們大多以制造話題取勝,以小品化、橋段化掩蓋電影敘事能力的不足,以互動性強的網(wǎng)絡語言掩蓋電影專業(yè)能力的不足。特別是娛樂性與思想性相互分離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為什么中國電影如此高速發(fā)展,但卻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批評?一言以蔽之,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電影市場層面,同質化、單一化、過度迎合觀眾的娛樂性需求、過度追求票房數(shù)字。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導演開始扮演“產品經理”的角色,“用戶至上的粉絲電影”成為一些青年導演的至高追求,討論影片的思想性則成了“一種滑稽行為乃至笑話”。
2015年年度票房前十名中,國產喜劇片占了3部,依次為《港囧》《夏洛特煩惱》《煎餅俠》,如果加上輕喜劇色彩的《捉妖記》和跨類型的《澳門風云2》以及《萬萬沒想到》《惡棍天使》《唐人街探案》《不可思異》《一念天堂》等等,更可看出,主流觀影心態(tài)已經從藝術審美滑向了社交娛樂,進而形成了中國電影商業(yè)美學發(fā)達而藝術美學式微的獨特現(xiàn)象。正如一位導演所說,現(xiàn)在很多人拍電影純粹就是為了“搶錢”。話說得有些極端,但確實凸顯了當下電影的某種狀態(tài),這提醒我們必須注重中國電影的商業(yè)倫理、中國電影的敘事倫理。
電影不僅是一種工業(yè)產品,也是一種文化產品,不僅要滿足觀眾的娛樂性需求,更要滿足觀眾的思想性需求,更進一步,成為引領國民精神前進的燈火。創(chuàng)造、優(yōu)化新供給以創(chuàng)造、滿足新需求,是當下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也是中國電影需要前瞻性思考并有效應對的課題。
張江: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必然攜帶意識形態(tài)屬性,這是宿命,逃脫不掉。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正是利用這一點將自己的價值觀推向世界。中國電影不僅要生產特效、生產3D、生產笑聲,更要蘊含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傳遞主流意識形態(tài)。當然,是以藝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