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鳳 陳楊軍
曾幾何時,導學案的運用風靡一時,而在試運用導學案的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成了阻礙導學案運用實施的關鍵所在。怎么樣才能根據校情班情用好導學案呢?總結起來,發(fā)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對于這樣一所剛由完全中學剝離出來的初級中學,它曾承載了全縣初中中考的希望,是上世紀90年代教學質量中的神話,它在今天也寄托了全縣人民的期盼,是縣領導重點打造的學校。也正因為如此,學校領導和所有的教師都想再造輝煌,所以拼搏成了大家的主旋律,壓力在無形中增大的同時,對教師自己的要求增高,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增多。每個教師都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學生的學習成績,都在探索前進。而學生承受的壓力也就自然增大,他們除了每天要接受所有的新課知識,還要接受大量的作業(yè)任務,沒有時間,累是他們的主要感受。因此,興趣的大小與多少,決定了他們對學科的學習力度。而且文言文的枯燥,阻礙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文言文教學中的導學案使用,讓學生更加頭痛。怎么樣才能讓導學案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被學生接受、喜歡并助長教學而不是適得其反呢?
為此,課題組的三位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詢問、教師反映等方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對設計導學案并巧妙改進進行了探索。
一、化繁為簡
學生最怕、最煩的是不切實際地讓他們大量地練習習題,每天各科的作業(yè)已經夠他們嗆了,所以設計導學案時,習題量多或者偏多,會讓學生由內心產生一種排斥,從而導致學生對每天下發(fā)的導學案敷衍完成或拒絕完成。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一矛盾,將會無法讓導學案繼續(xù)運用下去,就是運用下去也只能是一種形式而收不到實效。因此,導學案根據文言文每一個課時進行設計,力求精、簡和有效。比如,學習《桃花源記》一課:第一課時只設一個文學常識方面的填空題和字音糾錯題,題量小而且形式不一,學生能輕易完成;第二課時設計一組文言詞匯積累的題型,每一道題型又不一樣,有找錯、搶答等,學生在輕松的學習中掌握,學生樂于接受。
二、將導學案內化到課堂
導學案的使用更多是讓學生先學后教,它的長期使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種良好的先學先思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所以,要先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指引他們怎么去先學,學習得如何然后通過課堂檢測來完成。為此,可以設計成課堂上的隨堂檢測,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并確定教學內容。比如,學習《三峽》一課,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預習檢測和鞏固檢測,兩個板塊都以PPT課件形式出現,方便節(jié)時,學生興趣也很濃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用錯誤教學
也許多數教師都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出現知識性的錯誤。所以在解讀文本設計教學案例時,對課堂預設非常精準且全面,他們害怕出錯,因為出錯就意味著自已的教學水平低劣。而學生也認為,教師在上課時出現錯誤,是很讓人看不起的,他們會因為教師的出錯而流露出一種鄙視。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但一次偶然的課堂,有位教師板書在黑板上的字詞出現了錯誤,那是一個基礎比較差的班級,學生都是被動學習,當時教師靈機一動,叫學生找老師黑板上的錯字,這下學生來勁了,他們對照課本字詞一個一個地找,并且舉手要求到黑板上幫教師校正,就那一剎那教師改變了對這類教學失誤的認識。課堂上,教師為什么不能出錯?為什么不可以出錯?也許教師的一個有意的錯誤,能激起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教師一個無心的錯誤,學生也會認為這是在考驗他們,教師的尊嚴也得到了維護,學生也學到了知識,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將這一心得進行探討,并運用到導學案的設計中,結果發(fā)現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主動參與意識非常強,這也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別樣的思路。
總之,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導學案的運用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師的特色來使用,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走出一條陽光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