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蒙
一
平生無多好,最愛鉆藝術博物館。來美后,多年偏居于中西部,一直沒見到有像樣收藏的藝術博物館。后來移家來到南加州,藍天白云海灘,風物秀美宜人。安頓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藝術館。那天,當我和小女無意中走進巴博公園那座小小的毫不起眼的Timken Museum,忽然見到倫勃朗、魯本斯和布魯蓋爾的3幅杰作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這是我生平首次站在真正的西方杰作面前!我在這3幅畫前久久徘徊,如癡如醉。倫勃朗那幅,是他后期力作。用筆粗放,塊面簡練,他特有的那種以大片暗色做背景,用亮光突顯面部表情的對比畫法,真是大師中的大師!看原作所受沖擊,遠非讀畫冊可比。魯本斯那幅年輕男子肖像,也充滿生氣,仿佛呼吸可聞。我讓小女盯住畫中人的眼睛,試著左右移步。她剛一試,就差點大聲驚叫起來。至于皮特·布魯蓋爾,這位被人多所忽略,其實畫材十分廣闊豐富,作品極富哲學意味,成就杰出的尼德蘭大畫家,我在心中對他崇兮仰兮,已有20多年了。而面前的這幅山水風景,云光山色,令人心通天外,神與物游,幾與中國宋元山水畫意境相連通。真是熠熠生輝,稀世罕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Timken里一件最珍貴的鎮(zhèn)館之寶!以后數(shù)年里,我不知去了那里多少次,每次都是直奔那3幅畫,久久品味,不舍離去。這Timken門面雖小,卻幾乎件件精品。除了我最喜歡的3幅,其余的也大都不俗。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那年夏天,我們?nèi)疫M行了一次東部之旅,首站賓州費城。這里不愧為美國立國之地,人杰地靈,文化歷史氣息十分濃郁。我們先去了羅丹館,與斯坦福校園里的羅丹雕塑比起來,這里藏有不少新鮮東西?!扒嚆~時代”和“巴爾扎克”兩尊雕塑讓我最為震撼。以前是在書本上看,這次是面對真作,可以轉(zhuǎn)著圈慢慢看,由自己隨心任意發(fā)見最佳欣賞角度。
在賓大的University Museum,站在那座我曾經(jīng)夢里久思,昭陵六駿中最為完美的“颯露紫”(有馬夫執(zhí)韁者)面前,強烈地為其藝術魅力所震撼。它形簡、神完、意深、不迫不露。說不盡那種具備盛唐內(nèi)涵的從容博大之美。不知怎的,內(nèi)心涌動起一種復雜難言的痛苦感覺。這件稀世珍寶,自從被文化強盜用卑鄙手法騙賣騙買至此,已有90個年頭了。何日能使她一返故鄉(xiāng),讓眾多中國藝術愛好者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她?環(huán)顧比較其它民族文化藝術的展列待遇,應當說,賓大對中國藝術還是識貨珍護的。他們把中國藝術放在一個具有精美裝飾穹頂?shù)闹行拇髲d里。這是館內(nèi)中心突出位置,人來人往,為通達全館的交通樞紐之地。可是那日觀眾寥寥,除了我和女兒在那里激動狂喜,竟沒一人停下來細味細看。我不禁涌起一陣悲哀:在遙遠的地球彼端,有多少國人醒里夢里渴想見一眼卻隔山阻海而不能,而此地的人們近在咫尺卻因種種原因擦身經(jīng)過,麻木冷淡毫無興趣。這豈非暴殄天物,有褻于這些寶貴的人間藝術精華?
二
離開賓大,離開費城,驅(qū)車南下,來到馬里蘭住在朋友家。第二天一早和女兒驅(qū)車直奔D.C.國家美術館。比較其它已看過的藝術館,此地藏品不僅量大,質(zhì)上也高出許多。當我注意到這里的大部分展品都是由民間私人購捐時,不禁從心里對這些陌生的捐獻者(從捐獻年份推算,很多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肅然起敬。他們不是把財富消費在無聊、虛榮和空虛上,而是盡己所能,涓流成河,把這些人類的文明精華收集在一起,讓一代又一代的人來共同欣賞,提升心靈境界。這是懂得藝術真諦的人啊!
全館藏品數(shù)量很大,面對如此眾多的作品,如何選擇取舍?我的體會是,進博物館看畫,不在畫幅大小,也不在位置是否顯赫,端看它能否一下子打動撞擊你的心靈。比如德拉克羅瓦,他的畫幅不知怎地總是很小,位置也多在館內(nèi)暗晦僻冷處,我卻總是抓住不放,細細品味。蓋因其筆觸跳躍肯定,畫幅中總是充滿一種劇烈動蕩的激情。提香的巨作不少,形準神全,具有充沛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zhì),讓我體會到倫勃朗對他的精神傳承。我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波提切尼的“Madonna Child”,雖不如他的“森林三女神”,但出自同一大師之手,能近手澤,讓我有很大的滿足享受。有個展室,全是莫奈精品,能這樣近距離地欣賞畫家對光色的極度敏銳和杰出描繪,真是痛快。英人威廉·特納的巨幅“海上風暴”也讓我驚駭不已,體會到巨大的壯美感。
走到一個地方,忽見一大群人圍擠在一起爭看著什么。原來是達·芬奇早年的一幅女人頭像。我也擠上去觀看,果然筆觸特別精潤,形體極其準確,有一種科學數(shù)學美在其中。歷時500余年,那種新鮮生動的藝術氣息仍舊撲面而來,恍如完成于昨日。達·芬奇說過,一幅肖像,除非你畫出人物的心靈,否則難言成功??创水?,對此言體會尤深。看來館方視其為稀世寶物,特用玻璃罩嚴封密置,細加保護。
又走到一個展室,眼睛不覺一亮,精神為之大振。原來此地展列著倫勃朗晚年(1664)的著名杰作“魯克麗絲”。魯克麗絲是古羅馬共和前一位將軍之妻,賢淑絕美、罕世難尋,不幸遭暴君之子塔昆強奸污身,惡徒得逞后乘黑畏罪潛逃。魯克麗絲恥痛欲絕,懷著必死決心,迅速讓仆人找回自己的夫君和父親。在歷數(shù)奸人滔天大罪后,當著眾人,手執(zhí)利刃自刺身亡。她的親人耳聞目睹這驟至的駭世慘劇后,懷著極度悲痛,抬著她流淌著熱血的尸體走遍羅馬全城,向人們講述剛剛發(fā)生的事情。立刻引起群情鼎沸。暴君迅速被除,歷史展開新頁,羅馬始行共和。這段歷史故事,莎翁曾以長詩形式,用天才生花之筆,注入充沛洋溢的人文激情,寫得揪人心肺,催人淚下。
魯克麗絲周身,裹著黑色的喪服,
兩眼被淚水浸潤,眼睛周圍的藍圈,
像雨后天邊的虹影。她的這兩道虹霓,預報著不祥的音訊
……
她向無害的胸脯,插入有害的尖刀,
尖刀在胸口入了鞘,靈魂從胸口出了鞘;
這一刀使靈魂得救,離開這穢褻的監(jiān)牢,
也就從此擺脫了深重的憂惶困惱;
她的悔恨的嘆息,送幽魂飛向云霄;
D.C.這幅,側重于前段描寫。我在這幅畫前久久停留,心里激蕩起一陣巨大的電閃雷鳴??磥韨惒首x過莎翁這兩段驚心動魄的描述,并且深為感動。他對上述兩段文字描寫,各加側重,兩年內(nèi)以同一主題連續(xù)作畫。側重于后段描寫的那幅,收藏在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普勒斯藝術館。魯克麗絲素衣白巾,滿含熱淚,自刺抽刀后的一瞬,鮮血涌動……具有另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在現(xiàn)當代藝術館,匆匆一遍下來,不過用了十來分鐘,除了滿目粗劣丑惡和煩躁鬧心,沒得到任何藝術感動。不禁感喟:難道藝術真的如大哲學家黑格爾預示過的那樣,正在趨向消亡嗎?人類啊,你再也沒有創(chuàng)造美的熱情和才能了嗎?科技迅猛發(fā)展,日益給我們帶來各種物質(zhì)便利和享受。但是假如科技發(fā)展的結果是枯竭了美的創(chuàng)造,粗礪了我們的精神,這樣的生活難道真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出了美術館,在附近走了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藍天白云綠樹間,我看到了一些羅丹和亨利·摩爾的雕塑,他們與周圍環(huán)境非常容和貼切。忽悟雕塑作品就應該這樣放在室外,和周圍的建筑樹木行人等實際生活內(nèi)容渾然結合一體。摩爾的雕塑,雖有很多抽象,卻讓我感到親切,容易理解接受??芍乙膊皇且灰姵橄缶蜕锤?,端看其是否恍兮惚兮,抽象中有無觸動人心的意味。記得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和蒙克的“吶喊”,不但不覺得疏離陌生,反而覺得惟其變形抽象,才能更強烈深刻地反映和表現(xiàn)他們在特定歷史時期所要表現(xiàn)的那種思想內(nèi)容。
三
今年元旦放假,一家人瞄準就近的LA地區(qū),蓋地藝術館成了首選。一路看下來,總體感覺不如D.C.藝術館,其中卻也有若干別處沒有的重頭杰作。在西岸,蓋地無疑是獨占鰲頭了。進館不久,很快看到倫伯朗的作品。他25歲時畫的“軍中老人”,筆觸細膩,形神兩全,雖不如后來成熟時期那樣隨心所欲筆墨奔騰,天才之氣已顯露無遺。尤其那老兵的沉厚鋼甲,看去幾可扣指作響……另一幅“圣巴托羅繆”,系其后期成熟力作。圣者殉難前的表情,沉思憂郁。神圣含義被溶化于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的感情。此作全不同其早年作品,用筆著色一派大匠運斤,粗放、老成、自由。蓋地雖然收列了許多平泛作品,但不時也能遇到讓你驚奇亮眼的畫作。18世紀意大利畫家貝洛托的“View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Dogana”,也讓我駐步細賞了很久。我以前翻過他的畫集,零亂思考過他的畫風,現(xiàn)在站在他的巨幅原作面前,以前的雜亂感受和思考漸漸歸攏清晰。貝的這種精細準確地再現(xiàn)當時城市生活(天地風云、舟楫建筑、現(xiàn)實生活里的五光十色、三教九流)的風格手法,讓我想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油畫的那種幾近照相逼真的寫實效果,和中國畫那種骨法用筆,主要以線條描寫物象的畫法途徑很不相同。過去常有人以此揚中抑西。假如你未親見西方杰作,很容易為其蒙蔽,患上民族主義的夜郎自大癥。其實任何一種繪畫方法,因為主體條件和主觀能動方面的差異,在不同人手下,會產(chǎn)生迥然不同的作品。端視畫家能否超凡入圣,化技為道。在照相術發(fā)明之前,貝的畫作能夠準確精細地把當時現(xiàn)實生活里的人和物(建筑、服飾、船型等)紀錄下來,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何況其中對色調(diào)的處理和人與物的構圖安排,都是那種死板僵硬沒有一點偶然性的照相術所不可比擬的。由于貝的精湛畫藝,他被聘為德雷斯頓和華沙宮廷畫家,他的畫高度融合了歷史與藝術,二戰(zhàn)后波蘭重建被毀華沙城時曾被作為珍貴資料使用。德拉克羅瓦的“Horoccan Horseman Crossing a Ford”,以其奔騰的構圖、嫻熟的技法、突出的紅暖色調(diào),給人以非常飽漲的生命力感。走到一處,一眼瞥見米勒的“扶鋤喘息的農(nóng)夫”(“Man with A Hoe”),我的心不禁狂跳起來。面前這幅杰作,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沉重勞作中的農(nóng)夫,正微張著嘴,流汗扶鋤喘息。腳下是新挖翻的生土,四周是荒涼粗礪、長滿刺荊的廣袤土地。一個孤獨無力的人(代表著人類全體中每一個體),拼盡氣力,用勤勞和汗水向荒寂的自然討取面包。生存的艱辛,與周圍自然中浮動著的金色美麗氛圍恰成強烈對比,對比中又極顯和諧,像布魯蓋爾的作品一樣,米勒的畫長久以來一直激動著我。他的最著名的“拾穗者”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和梵高一樣,這位偉大藝術家,一生貧困潦倒?,F(xiàn)在他們的畫價值連城,但金錢的巨流都進了拍賣商販們的口袋。至于他們自己,則早已長眠地下,只能在墓前接受世界各地慕名前往的訪客們留下的束束鮮花和肅立致敬時發(fā)出的聲聲嘆息??炜赐昀L畫館時,忽然來到一個法國近代畫作的專門展區(qū)。地方不大,收藏卻很集中。一色都是名家,展品質(zhì)量很高。梵高的一幅藍色花卉,情調(diào)色彩平和寧靜,很不同于他大多數(shù)用筆調(diào)色激烈躁動的作品。兩幅塞尚作品(“The Eternal Feminine”and “Yong ltalian woman”),用筆用色輕快松活,一反他通常的那種沉暗緊結。雷阿諾特擅描繪婦女兒童的美,這里的“La Promende”卻畫的是一對男女情人夏日在野外郊游。畢沙羅的“秋日風景”,我看了特別親切。蓋因它一下就逗引起我對當年插隊做知青那段難忘時光的回憶。那一壟壟菜地、農(nóng)舍、樹林,簡直像極了我那時整天所見的農(nóng)村景色!畢是印象派健將,但我非專家,不喜對他的作品做光色韻律方面的分析。我只是整體捕捉藝術形象,讓它全幅進入我心,觸動記憶,獨自心潮起伏。
CND寫手江巖聲,在其名作“二泉映月”一文中,曾說過一句讓人五雷轟頂?shù)脑挘核朗鞘裁??死就是聽不到二泉映月了。在我,也是一樣,平生最大滿足和最大遺憾,端看能否在生前走遍世界,把希臘以來的西方藝術杰作看個透遍。
(作者為美國圣地亞哥都市規(guī)劃局規(guī)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