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富,林 瑜,江武貴
(1.福建江夏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福州 350108;2.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保健系,福建福州 350003)
?
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影響
許金富1,林瑜2,江武貴1
(1.福建江夏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福州 350108;2.福建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保健系,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本文探討素質拓展訓練教學與傳統(tǒng)選項班教學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影響。結果顯示,素質拓展訓練教學對學生群體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傳統(tǒng)選項教學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促進效果不明顯,且群體任務吸引呈現(xiàn)退步。教師在傳統(tǒng)選項課教學中可適當、適時增加有利于改善學生群體凝聚力的素質拓展小游戲,改善學生的群體凝聚力。
[關鍵詞]素質拓展訓練;教學;群體凝聚力
素質拓展訓練是以體育技術為方法,充分利用自然地域和獨特的情景設計,讓參與者親身實踐,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心理挑戰(zhàn)為重點,旨在提高參與者綜合素質的一種動態(tài)教育模式[1]。素質拓展訓練以“體質健康發(fā)展為重點,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共發(fā)展”為教學目標,是時代發(fā)展、體育課程改革與學校拓展訓練的衍生產物,其獨特、創(chuàng)新的運動理念充分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群體凝聚力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1)在群體中,群體對其成員所形成的吸引力;(2)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向心力;(3)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群體凝聚力不僅包括群體內部的團結,同時包括和其他群體間的相互支持與協(xié)調。本文分析高校公共體育課引入“素質拓展訓練”課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影響和傳統(tǒng)選項課教學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實驗法
實驗班:選取80名學生,對其進行素質拓展訓練教學,每班由20名男生、20名女生組成。學生接受為期16周,每周2學時共32學時的課程學習。每次課程利用10~15分鐘讓學生對本次課參與的拓展項目進行討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分享活動感悟。實驗班任課教師由取得戶外拓展培訓師職業(yè)資格證書,并具有多年素質拓展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教學內容詳見表1。
對照班:選取80名學生組成2個對照班,每個班級由20名男生、20名女生組成。對照班進行選項課教學,教學項目為籃球、健美操,教學內容包括基本技術技能學習和教學比賽。
表1 素質拓展訓練教學內容
1.2.1.1心理測量法
1.2.1.2測量工具
采用馬紅宇依據(jù)Carron的“群體環(huán)境問卷”進行修改設計的“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該問卷被廣泛應用于團隊項目、運動隊的群體凝聚力測量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是由群體任務吸引(ATG-T)、群體社交吸引(ATG-S)、群體任務一致性(GI-T)和群體社交一致性(GI-S)4個維度組成的多維度等級量表。問卷包含15題,其中3、5、6題為測試群體任務吸引的題目,1、2、4、7題為測試群體社交吸引的題目,8、11、13、15題為測試群體任務一致性的題目,9、10、12、14題為測試群體社交一致性的題目。量表中每題均有7個選項,7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第9題和第14題為反向題,其分值與所選數(shù)字相反,剩余題均為正向題目。
1.2.1.3問卷發(fā)放與回收
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共160名學生分別在課程學習前和32學時學習結束后,發(fā)放兩次“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兩次問卷共發(fā)放320份,回收320份,經過認真篩選復查問卷,最終確定有效問卷320份。
1.2.1.4問卷信效度檢驗
為了驗證“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的信度,本研究采用重測法對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選取20名學生為重測者,對其發(fā)放兩次問卷,兩次問卷發(fā)放間隔時間為10天,通過對兩次問卷測試結果的計算,ATG-T、ATG-S、GI-T、GI-S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系數(shù)分別為0.84、0.81、0.88、0.81,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系數(shù)為0.851。在統(tǒng)計學中,當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系數(shù)大于0.8時,說明調查結果可信度較好,本量表有較高的信度。該量表至2004年起,被廣泛應用于測量運動團體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所以,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2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兩次問卷調查,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歸納。采用SPSS2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實驗前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數(shù)據(jù)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數(shù)據(jù)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群體凝聚力對比分析
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學期課程開始前,對其進行“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的發(fā)放測評,并將量表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所得量表數(shù)據(jù)分析見表2。
表2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群體凝聚力及各維度數(shù)據(jù)對比
注:*為P<0.05,**為P<0.01,ATG-T群體任務吸引,ATG-S群體社交吸引,GI-T群體
任務一致性,GI-S群體社交一致性,RGEQ群體凝聚力,下同。
從表2的數(shù)據(jù)對比結果可知,在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在群體凝聚力的各維度上不存在差異(P>0.05),排除兩組學生的實驗前各維度參數(shù)差異和外界因素干擾而導致的研究結果不準確。
2.2實驗前后學生群體凝聚力對比分析
經過32學時的素質拓展訓練教學和傳統(tǒng)選項班教學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第二次“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的發(fā)放與測評,將調查數(shù)據(jù)整理后,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實驗前后學生ATG-T、ATG-S、GI-T、GI-S和RGEQ各維度的變化詳見表3。
表3 實驗前后學生群體凝聚力及各維度數(shù)據(jù)對比
從表3數(shù)據(jù)可知實驗前后對照班ATG-S、GI-T、GI-S和RGEQ的顯著性水平均P(雙側)均大于0.05,ATG-T維度水平較實驗前分值低,顯著性水平均P(雙側)小于0.05,呈現(xiàn)明顯退步,說明進行傳統(tǒng)體育選項教學的籃球班和健美操班在實驗前后的凝聚力水平沒有明顯促進作用,且群體任務吸引維度存在退步現(xiàn)象。
對進行素質拓展訓練教學的實驗班教學前后的群體凝聚力水平各維度進行比較,除了GI-T沒有差異外,其余各維度和RGEQ的顯著性水平P(雙側)均小于0.05,存在顯著性差異。經過32學時的素質拓展訓練教學,實驗班學生ATG-T、ATG-S、GI-S和RGEQ水平均得到較好的提高。
2.3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群體凝聚力影響的分析
群體任務吸引是指通過團隊任務和目標對個體產生吸引力,引導個體為完成團隊任務而投入精力。群體社交吸引即團隊內成員對團隊任務、目標等的認可程度。本研究中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均為大一新生,在實驗前兩組成員間均缺少交流。在進行32學時的教學后,對照組的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個人練習的形式進行學習,導致學生相互間交流依然較少、團隊的意識淡薄,加之經過一段時間的基本技術學習,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對運動技術學習的厭煩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導致學生群體任務吸引維度水平退步和群體凝聚力無明顯改善。反之,實驗班學生進行素質拓展訓練教學時,學習流程為做-想-分享-總結與提升-做,在此流程上循環(huán),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各項活動,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使學生由前期的不愿意和同伴進行交流到為了完成任務和同伴交流,進而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從而達到成員間的互相交流、溝通、互助[4]。同時,成員在團隊完成任務過程中能體驗到成就感,增進了成員間的友誼和團隊凝聚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素質拓展訓練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時,成員通過分享環(huán)節(jié)將自己在每次活動參與過程中的想法、觀點和感悟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分享,使成員間能進一步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綜上所述,傳統(tǒng)選項教學練習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的枯燥單一,導致學生群體凝聚力無法得到有效改進。內容創(chuàng)新、有趣的素質拓展訓練教學使學生ATG-T、ATG-S、GI-S和RGEQ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群體凝聚力能到顯著改善。
由表3數(shù)據(jù)可知,實驗班在實驗前后GI-T維度水平數(shù)據(jù)均值雖有所提升,但沒有顯著性變化。在完成素質拓展訓練項目過程中,時常會出現(xiàn)成員間各抒己見、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但由于課程設置的時間有限,不能一一采納每位成員的意見,導致部分成員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團隊任務。從客觀角度來講,個人在短時間內較難徹底改變其以團隊為主導的認知或意識,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5]。但通過教學觀察,經過一段時間固定團隊的配合,素質拓展訓練對成員間群體任務一致性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結語
傳統(tǒng)選項籃球和健美操教學班對學生群體凝聚力各維度指標沒有顯著提升作用,且群體任務吸引指標還呈現(xiàn)退步現(xiàn)象。由于相處時間有限以及部分客觀原因,素質拓展訓練教學對學生群體任務一致性維度指標水平有所促進但沒有顯著的影響。素質拓展訓練方法獨特、內容創(chuàng)新有趣、講求團隊配合,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合作和溝通交流的機會,任務的完成為成員增加了成就感,這些均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群體任務吸引、群體社交吸引、群體社交一致性維度指標的改善和提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為了增加學生群體凝聚力,更好地進行教學學習,教師在進行傳統(tǒng)選項教學時,可在教學熱身或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素質拓展訓練的小游戲,提高班級學生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許金富,鄧禹欣.拓展訓練教學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37(8):113-116.
[2]Carron A V.Group Cohesion and Individual Adherence to Ps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8(10):127-138.
[3]馬紅宇.我國高水平手球隊群體凝聚力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04.
[4]王桂香,楊慈洲.拓展訓練對提高體育集體項目運動員團隊凝聚力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4,33(11):964-966.
[5]郭勇.拓展訓練對企業(yè)員工凝聚力影響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4-0138-04
[作者簡介]許金富(1989- ),助教,碩士,從事國民體質監(jiān)測與評價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公共體育課‘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及教學改進研究”(JAS150636);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高職體育院校學生體質健康動態(tài)分析”(JA15740)。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