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喜歡畫畫,但她覺得——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她的畫,除了梵高。因為,梵高是個天才。
果爸喜歡看畫,但他覺得——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梵高的畫。因為,你沒去過阿爾勒。
阿爾勒,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仙旅奇緣
上帝的“誘餌”
果爸說,阿爾勒是上帝的“誘餌”,引誘梵高尋找到它,并在這里留下了一生中最好的畫作。
藝術大師梵高出生在荷蘭,卻選擇客居法國小鎮(zhèn)阿爾勒。因為,阿爾勒的確是個迷人的地方。只有真正到過這座法國小鎮(zhèn)后,你才會明白,阿爾勒的陽光真的與眾不同。只有它,才能滋養(yǎng)梵高心中的“向日葵”。
春天的阿爾勒一日三變,氣溫由涼爽到溫暖再轉(zhuǎn)寒冷,令初來乍到的游客猝不及防。
不過,正是因為多變的氣溫,你才能看到別樣的風景——這里的植物格外鮮艷,就像從油畫里走出來的一樣。
知道嗎?梵高的名畫《向日葵》,畫的就是阿爾勒小鎮(zhèn)的向日葵。梵高畫中的光與色,就是阿爾勒小鎮(zhèn)的光與色。
但果果覺得梵高沒啥了不起的,他不過是上帝派去這座“油畫小鎮(zhèn)”,接受大自然的饋贈罷了。
可為啥不是別人呢?這個問題很有趣。
也許,梵高的頭頂有一根隱形的天線,就像天線寶寶一樣,可以幫助他捕捉大自然的靈光?
其實,向日葵在阿爾勒再普通不過。
走在大街上,“向日葵”明信片、“向日葵”T恤衫,隨處可見。走到田野里,向日葵欣欣向榮,笑顏舒展。小鎮(zhèn)的中央,還有“向日葵”飯店、“向日葵”旅館。
不過,也許連這座小鎮(zhèn)的居民都未必知道,梵高的名畫《向日葵》并不是一幅,而是一個系列。
而且,在最初的歲月里,梵高是想用《向日葵》作為誘餌,吸引更多的畫家來到阿爾勒,和他一起作畫。這是一個梵高“誘餌”的故事。
向日葵的“星夜”
1886年夏天,梵高第一次畫向日葵,可是怎么畫都覺得少了點什么。
兩年后,他來到法國小鎮(zhèn)阿爾勒,終于找到了夢中的靈光。
興奮之余,梵高決定定居阿爾勒。他租了一間畫室,并向許多畫家發(fā)出邀請,希望他們前來阿爾勒,共享上帝的靈光。
首當其沖,他給好朋友高更寫了信。
為了迎接高更,梵高把畫室刷得雪白,并精心畫了幾幅向日葵,擺放在他為高更準備的臥室里,以此增添一點亮色。
梵高畫的這些“向日葵”采用了藍色的輪廓,要知道,這是當時高更經(jīng)常使用的技巧。梵高想通過這些畫向高更致敬。
可藝術就是這么奇妙,當高更來到阿爾勒,他覺得這里并不適合自己。并且,他和梵高的繪畫理念根本不同。不久之后,高更離開了阿爾勒。
這讓梵高心都碎了,從此之后,梵高再沒有向其他畫家發(fā)出邀請。有人說,梵高因此精神錯亂。
1889年5月,梵高的確去了阿爾勒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在那里,他又畫了一百五十多幅畫作,大部分都是阿爾勒的景物,其中也包括另一幅名作《星夜》。
也許,梵高已經(jīng)無法走出阿爾勒的光與影,無法走出精神上的“星夜”……
沒有梵高的阿爾勒
時過境遷,沒有梵高的阿爾勒依舊楚楚動人,熱鬧非凡!
熱鬧其實是阿爾勒小鎮(zhèn)的千古遺風。是的,阿爾勒留有很多古羅馬遺跡。
小鎮(zhèn)中有一座古羅馬劇院,建于公元前一世紀末。
哎喲,歷史相當悠久哦!
這里曾上演過滑稽模仿劇、啞劇、舞臺劇等眾多戲劇,是古羅馬時代的娛樂勝地。整個劇場有33排,能容納10000人左右。
嚯,規(guī)模也不小哦。
該建筑有別于其他古羅馬圓形劇場,它是建在山頂上的。
中世紀時,這座劇場荒廢了很久。
時至今日,圓形劇場再次成為法國的娛樂勝地。每一年仲夏夜來臨,這里就會舉辦露天音樂會。在梵高的“星夜”下聆聽演奏,是一種很特別的享受呢。
當然,阿爾勒還有歷史悠久的攝影節(jié)。這是法國最熱鬧的攝影節(jié),不過,可不在圓形劇場里。
別具匠心的藝術家們將攝影節(jié)安排在教堂里。教堂的氣氛和光線,都成為攝影節(jié)的看點,這樣的環(huán)境把攝影作品烘托得神秘有趣!
瞧瞧攝影作品中的阿爾勒吧:紫色的薰衣草、橙色的向日葵、金色的麥浪、青翠的葡萄園,這些絢麗的色彩構(gòu)成了阿爾勒炫麗的奏鳴曲……
知道嗎?這句話就是當年梵高對阿爾勒小鎮(zhèn)的評價。
梵高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高更離開阿爾勒后,在南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也畫了一些向日葵——因為他得知梵高的遭遇,充滿歉意,他在向梵高致敬……
也許,每個人捕捉靈感的時間和方式都不盡相同,那些稍縱即逝的火花,只有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才能捕捉得到,何必強求——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阿爾勒”!
唯有那些不朽的畫作和美好的友誼,會隨著這座小鎮(zhèn)一起在時光里——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