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梅 郝永渠 彭賢智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9949(2016)04—0062—03
2014年9月,河北省邢臺市愛凡杰教育集團全面啟動了學校文化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工程.聘請全國著名學校文化建設專家彭賢智教授指導旗下各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構建課堂文化,提出了“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課堂教學改革之路。
一、“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結構要素
“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教師主導下,以師生互動、生師互動、生生互動為基礎,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理念。
(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以學生自身發(fā)展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二)三大學習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后拓展
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指在上課前一天,教師要給學生提出自學提綱與問題,并對預習做必要的指導。
課內探究。課內探究,是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覺主動地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課內探究,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在主動探究過程中增長知識和能力。
課后拓展。課后拓展是課堂學習的繼續(xù),拓展的形式可以由知識向能力的拓展,由理論向實踐拓展,由書本向生活拓展。
(三)扎實推進課堂教學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目標導學。依據教材和學情,在課前預習基礎上提出學習目標,作為課堂探究的核心和主線,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活動。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烘托學習氛圍,激發(fā)求知欲望,在復習相關知識要點或檢查預習效果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要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定位要準確,要明確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具有可操作性。
解讀學習目標。語言簡潔明了,重點指導學習方法和路徑,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整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
第二步:設疑自學。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具體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設置具體自學問題。引導學生圍繞目標提出問題,梳理歸納形成“核心問題”或“主干問題”;亦可出示自學指導提綱,進一步提出自學任務。
自主閱讀。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教材,用雙色筆標出重點內容。
自主演練。認真思考預設的問題,獨立完成自學練習題目。
第三步:解疑合學。通過課堂互動,展示交流,合作分享。檢查自學效果,探討解決自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檢查自學情況。原則是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yōu)等生評判。
解決典型疑難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和班級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解決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典型問題,教師要精講,有重點地講。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上升為理論,指導今后的運用。
第四步:點撥再學。教師針對學生自學與合學的情況,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點撥指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學生根據本節(jié)內容提出新的疑難問題。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教師適時點撥指導,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
本環(huán)節(jié)要達到學生具有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步:感悟拓學。運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遷移拓展和運用,當堂訓練或檢測。在此基礎上反思歸納,感悟提升。
首先出示一些基礎性習題,讓學困生展示,中等生評價。
教師再出示帶有拓展性的習題。檢查反饋原則是中等生展示,中、優(yōu)等生評價。
對照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對所學主要內容進行感悟和總結,布置課后拓展練習。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內容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必要的調整。
二、實施“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策略
(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一是讓學生參與學習目標確立,使學習目標既符合教材要求,又適合學生學習能力;二是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和“質疑”,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三是學生自學時,教師要巡視課堂,及時檢查和督促,但不能打斷或干擾學生獨立學習的思路;四是激勵學生展示交流。在自學基礎上過渡到“合學”,解決比較難的問題。通過對學、組學和班級集體合作學習,解決預設問題;五是讓學生參與評價和總結。通過評價,進行自我矯正和激勵。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反思,實現(xiàn)拓展和提升。
學習小組的組建與管理。組建小組: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學生性別、個性特征、學習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組。每組6—8個學生;小組管理:確定組長,負責全組組織、分工、協(xié)調等工作;人人都是課代表。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擔任組內1—2個學科的課代表。小組命名可確定一個具有勵志意義的名字,“奮進”、“超越”等,并由此提煉出小組精神;成員編號一般按成績順序編號,便于上課時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
學習小組的評價與激勵。正確評價應該是:先有小組間的評價,再有小組內的個體評價。小組評價可以用量化打分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等級制或定性評語的方法。評價內容:課堂展示的次數、質量、課堂紀律、課堂禮儀等。對學習小組實行“捆綁式”評價和激勵.有助于增強團隊精神。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
教師是學生學習“助手”。提倡“學生中心”,就要解放學生,教師不是灌輸知識的“講師”,而是學生學習“合作者”,是學生學習“助手”。教師要做新思想的“產婆”,激發(fā)學生思維,使之主動尋求問題答案。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無論“自學”、“合學”、“點撥”還是“拓學”,教師引導教學過程在預設航線上前行,最終實現(xiàn)預定學習目標。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智慧火花,使生成性問題得到升化,當學生學習出現(xiàn)偏差時要及時糾正,保證學習不偏離預設方向。
教師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一是確立目標要體現(xiàn)課標和教材的知識能力點,“三個維度”要自然融合為整體;二是設計目標要注重教學實際,努力實現(xiàn)教學目標任務化,教學任務問題化、教學問題系統(tǒng)化、層次化,具有操作性、檢驗性;三是表述教學目標要準確,有具體的行為動詞;四是要注意目標的調控和檢測,確保學習目標順利實現(xiàn)。
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與情境。教師要帶著激情、微笑、愛心和興趣走進課堂,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前的興奮狀態(tài)。通過生活實例、社會熱點、音像資料、實驗操作等途徑,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欲望,烘托學習氛圍。要把課堂活動權利還給學生,還學生讀書權、發(fā)言權、思考權。運用激勵機制,進行需要激勵、目標激勵、成功激勵,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內在欲望,激發(fā)學生的精神動力。
教師要對學生學習進行適時點撥指導。在“自主互動”課堂上,教師講,是對學生存在問題的點撥指導。在學生學習之前的“講”,側重于“引導”,對學習目標進行必要解讀,指明學習路徑和方法,教給學生閱讀、思維、表達方法,讓學生有條理地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生展示交流中的“講”,側重于“點撥”,當學生展示不到位,或錯誤未被指出時。或未能表達清晰、未能抓住重點時,教師要適時“追問”,給予點撥指導;教師在學生自學和展示后的“講”,則主要是“評價”,肯定學習成果,給予激勵和鼓舞,對知識重點和難點進行強調和補充,引導學生在感悟總結中歸納規(guī)律和方法。
(三)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
推進“教師五個一工程”,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為打造適應課改需要的教師隊伍,啟動課改時,集團啟動了教師隊伍建設的“五個一工程”:每個教師每月帶著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讀一本書:做一節(jié)公開課,新教師做過關課,骨干教師做示范課,老教師做研究課;寫一篇教育隨筆,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梳理;形成一項特長素養(yǎng),以利于帶領學生開展社團活動;每月匯報自己小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教師讀課改方面的書籍,作課改探究課,把課改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確立為課題開展研究,把研究成果寫成文章,同時學習訓練媒體運用、板書設計和展示個人特長素養(yǎng)?!拔鍌€一工程”的開展,使教師專業(yè)能力迅速提升。
舉行教學技能與教學改革大賽,提升教師駕馭課堂能力。從2014年秋季以來,每個學期都舉行教學技能與課堂教學改革大賽,檢閱“135自主互動式”模式實施的情況。每次大賽,要求教師全員參與,分學科教研組初賽、學校復賽、集團決賽三個層面進行,并邀請專家和專職教研員觀課評課,參賽教師現(xiàn)場說課,進行教學反思。賽課之后,組織優(yōu)勝教師在集團旗下各學校進行巡回示范作課。
落實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每周每個學科安排一個“集體備課日”,落實“三次備課”制。第一次為個人初備,每個人提前兩周寫出各自的草稿教案;第二次為學科組集體備課,提前一周進行,在集體備課日教師帶草稿教案參加集體備課,學科組研討之后由主備人整理出電子文稿,打印后發(fā)給大家使用;第三次為教師個人課前再次備課,結合個人教學個性和所任班級學生學習狀況對教案進行修改和完善。經過“獨備、組備、改備”等環(huán)節(jié),既凝聚集體智慧,又發(fā)揮個人專業(yè)特長,形成了高質量的教學案。
構建課堂文化,推進教學模式的落實。在課堂文化的構建中,我們確立了四個要素理念:一是把愛的文化六個要素體現(xiàn)在課堂中,即呵護性、培育性、主體性、互助性、差異性、成長性:二是在課堂中實施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構建的“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三是各學科的思想方法要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四是課堂上課、下課、講授與回答問題等儀式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文化的構建與實施,逐步形成了有愛心、有規(guī)范、有思想、有方法、有文化品位的課堂。
建立教學改革評價激勵機制,推進“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每月檢查一次教學案,每次公開課要由觀課領導和教師對上課情況進行現(xiàn)場評價;啟動學生評教活動,每學期對各種評價數據進行整合,把教學模式運用情況和教學成績共同納入學期績效考核;評選表彰“課改先鋒”,樹立課改標桿。在學生管理方面,教師或學生干部對各個小組的課堂表現(xiàn)當堂打分,小組內負責評價的學生對每個成員的個體表現(xiàn)當堂打分。班級內建立評價組織,一天一小結,一周一匯總,及時公布評價結果。月末由班主任組織匯總,評選出優(yōu)秀學習小組和“五星學生”,即“探究之星”、“質疑之星”、“展示之星”、“評價之星”、“管理之星”,學校統(tǒng)一表彰。
綜上所述,推進“135自主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既需要更新教師思想觀念,對教師素質進行培訓提高,同時,還要加強教學過程管理,以評促改。
[責任編輯: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