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母親
讀者提問:
孩子很小就沒有爸爸,所以我一直都不愿意讓他覺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樣,只要他想要的我都盡量滿足?,F(xiàn)在孩子9歲了,只知道索取。我想知道如何引導(dǎo)單親孩子成長為健康感恩的孩子?
心理咨詢師阿諾的解答——
“感恩”是無法培養(yǎng)的
事實上,“感恩”是不需要培養(yǎng)的。感恩源自于人類共同的情感,用一句特別俗的話說“一切都是因為愛”。但是為什么我們在一些孩子身上看不到這一點呢?
比如那些啃老族。孩子很大都不去工作,吃喝都在家里,同時還惦記著父母的財產(chǎn),恨不得他們早點死掉……我們的社會道德輿論也常常會傾向這些可憐的父母。然而,我常常會提醒周圍人,要去了解這個孩子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很多時候,當(dāng)孩子很想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父母的時候,我們卻表現(xiàn)出冷漠或拒絕。
比如這種白眼狼式的孩子,我家親戚里就有。我清楚地記得這個孩子小時候并不是這樣的。他從小父母離異,跟奶奶最親,一直是奶奶在撫養(yǎng)他。有一次,他給奶奶夾菜,奶奶說:“我不吃,你吃吧?!边@孩子說:“奶奶,很好吃,你吃點吧?!笨墒悄棠毯芾淠骸拔也怀浴?。孩子堅持把菜放進(jìn)奶奶的碗里,奶奶又特別堅決地把菜又夾回盤子里:“告訴你我不要!”
孩子臉上飄過一絲瞬間的失望。我猜想,類似的事情如果多了,那么在孩子的心里就會認(rèn)為“沒有人是需要我給予愛的”,而且他會感覺到他對家人的感恩被扔到地上了。
過度補(bǔ)償,真的是為了孩子?
很多媽媽,尤其是單親媽媽有“我一直都想讓他跟其他孩子一樣,什么都不缺”的心理。這個也恰恰是我們在養(yǎng)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問題,失去父親,這是現(xiàn)實,我們不能去忽略這件事,當(dāng)然也不能當(dāng)作什么都沒發(fā)生。
在我的經(jīng)驗中,也有過這樣的案例,孩子的父親去世后,母親絕口不提與父親有關(guān)的任何事,似乎一切都不曾發(fā)生,一年后給孩子找了一個繼父,似乎這一切都過去了,孩子也從未提及,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xiàn)了各種行為問題,繼而尋求心理咨詢。
但無度地滿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種要求,并不是一個適當(dāng)?shù)姆椒ā?/p>
我們不了解媽媽的“虧欠感”究竟來自于何處。然而的確有很多父母覺得,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同齡人都有的東西,就會覺得虧欠。這常常不免會讓人思考,究竟是孩子覺得父母虧欠了自己,還是父母覺得如果不補(bǔ)償孩子,自己就不是一個好家長?
真正該感恩的應(yīng)該是我們
自責(zé),是因為我們覺得做得不夠好。離婚,不僅僅意味著我們沒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完整的家而內(nèi)疚,其實也有對自己生命不幸、不完美的傷感,以及對自己的不滿。
這些混雜的情緒攪在一起,我們就用 “對孩子補(bǔ)償”的方式,安撫自己的內(nèi)疚和自責(zé),以及對自己不幸的傷感。那么作為孩子,他們感受到的是什么?他們接到的不僅僅是母親的愛,還有母親的愧疚、自責(zé)、傷感,而這些他們要一直背負(fù)著。所以,我們哪還有資格要孩子感恩?真正該感恩的應(yīng)該是我們,孩子一直替我們背負(fù)了很多不該他們背的東西。
我沒有辦法告訴那位媽媽該怎么做,但是基于上面講的,我覺得有幾個提示:想想自己究竟在做孩子的母親還是孩子的孩子,如果確定自己是孩子的母親,那么不妨告訴孩子現(xiàn)實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以及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孩子和媽媽其實都在努力,生活,還是有陽光并且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