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茉宮
最近,身邊有好幾個媽媽在看同一本書,書名好像叫《無條件的愛》。我也不是很確定,只是大概聽說,不過書的大致內(nèi)容我也了解到了,主要就是幫助各位爸爸媽媽去學(xué)習(xí),應(yīng)該如何無條件地去愛我們的孩子,不要因為他們不乖、不聽話、不可愛,就收回對他們的關(guān)愛。
聽起來很美。
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心理月刊》雜志上看到過曾奇峰老師的一篇個人專欄。它里面提到說,有一次,曾老師陪著4歲的女兒在院子里面玩滑滑梯,然后就看到別人家的小朋友,一個接一個地嗖嗖嗖滑了下去,自己的女兒卻怯生生地站在滑梯口不敢往下爬,鼓勵誘導(dǎo)了好幾次都不管用,心中就難免泛起一些惱羞,嫌棄這個小姑娘的膽子實在太小。
后來曾老師就把這件小事記下來了,并且在文章中做了一番自我覺察,深刻感慨那個傳說中的“無條件的愛”,在生活中想要堅持,實在是十分困難,即便像他老人家這種國內(nèi)精神分析育兒圈里一頂一的高手,還是一樣需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一不留神就在給孩子的愛前面,加上了某些“條件”。
嗯,在給孩子的愛前面,不加任何條件,真的好難。
連大師都在這上面栽跟頭,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所以也難怪我的這幾位朋友,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整體上的感覺還算基本良好,多少還有一些“我要好好努力”的雄心,但是,等到把書合上,回到生活,去面對養(yǎng)個熊孩子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就真的只剩下一片無助無力的“呵呵”聲了。
幸好有我的朋友心理咨詢師阿諾出來拯救我們。
同樣也是早在很多年之前,那時候她自己還沒當(dāng)媽,就慧眼獨具地一語破的:“我根本就不相信,這世界上有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這句話反過來說還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無條件地愛著他們的老爸老媽?!?/p>
這是一個說出來不怎么討喜的論調(diào),但阿諾的立意卻并不悲觀。她跟我講,其實早在真實的孩子出生之前,我們就一定會去期待他未來的樣子:他的眉眼會不會像媽媽?笑起來是不是像爸爸?長大以后是喜歡安靜還是熱鬧?喜歡音樂還是隨手涂鴉?在他以一個肉體凡胎的模樣,哭鬧著降臨在這蕓蕓人世間之前,我們的心中早就會有一個“孩子”的存在,而所有與他相關(guān)的憧憬、期待、夢想、希望,常常就會在日后,在我們和孩子日常相處的過程中,以各種不甚可愛的“條件”的面孔來出現(xiàn)。
此外,提到無條件的愛,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也常常被我們忽視——雖然孩子常常可愛得像天使,但我們自身的確不是萬能的上帝。佛教總說,人生即苦。這里的“苦”,不是一種簡單的味覺體驗,也不是泛化的各種世間不幸,而僅僅是說一種不圓滿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不圓滿,不如愿,不安心,都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細(xì)碎的生活中,逃不開、躲不掉的一種狀態(tài),也正因為它們都只是一種狀態(tài),所以我們并不需要害怕去面對和承擔(dān),它們有來,有走,有開始,也一定會有結(jié)束。
所以,對于目前各家媒體喜歡高談的“無條件的愛”,我個人這里基本上都不怎么感冒,總覺得這種高談,有一種想把我們拔高培養(yǎng)裝神仙的妄圖。似乎不管家中的孩子做了什么,我們都必須讓自己保持一副招財貓般笑瞇瞇的刻板面孔——這太不自然,太不人性了。而且,難道我們的孩子,不需要自己家里日漸去學(xué)習(xí)理解他人的各種情緒情感嗎?如果媽媽只會微笑一種表情,那么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出門去,會不會被面無表情的路人甲乙嚇到?
啊?難道我們之前的努力不對嗎?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努力給孩子這世界最美好的愛嗎?
是的,不應(yīng)該。
我們不應(yīng)該,更不需要,參考一個虛無縹緲理想化的方式去付出對孩子們的關(guān)愛。因為無論是付出還是關(guān)愛,做得太過努力,就會衍生出太多的辛苦和委屈。工作中,我常常會勸父母不要讓孩子欠你太多,那樣會讓他們總有一日還得太過辛苦。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父母總是照著“無條件”苛求自己,就會很容易給自己制造一大堆沒必要的內(nèi)疚和焦慮,很容易就感覺自己是一個不合格的、有問題的、糟糕的家長。而這些不舒服的感受,最終也一定會彎彎繞繞,最終走到孩子的心中。
所以我喜歡阿諾的觀點,無條件的愛,太美好,所以不存在。還不如我們就干脆承認(rèn),自己對孩子的愛就是有條件的,有時是要求,有時是期待,有些需要他們努力做到,有些他們就是做不到,是我們需要反過來慢慢學(xué)會接受。
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我們是否可以看得見自己的“條件”,知道自己和孩子之間發(fā)生的種種不愉快,不一定完全都是孩子的責(zé)任。
相比之下,倒是我們的孩子更厲害,幾乎一直都在無條件地愛著我們這些從來都不完美的父母。不管和爸爸媽媽之間發(fā)生多少沖突,都很容易承認(rèn)是自己有錯,總是急急忙忙地來道歉,迷迷糊糊一路愛著我們。
心理咨詢師阿諾:
很多次聊到“母親”這個話題的時候,我都會說一句話:“是時候把‘母親這個詞從神壇上拉下來了?!辈灰儆谩皞ゴ蟆薄盃奚边@種詞去標(biāo)定母親。母親只是女人為自己選擇的一個身份而已。伴隨著這個身份需要承擔(dān)的責(zé)任就該去接受,這與偉大無關(guān),只是本分。
說這段話的真正意義,在于幫助那些追求偉大和犧牲精神的母親們放松一下,褪去光環(huán)也許我們才能找到本真的母性與孩子相處。
還有一層意思,在童話世界中,天使或仙女都是用來隱喻母親角色那些正面、陽光的一面。而與之常常伴隨的是女巫、后媽等背負(fù)母親黑暗一面的角色。然而,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常常是要么只看到母親光鮮亮麗的一面(以偉大等詞匯描述),要么我們會善于指責(zé)母親帶給我們的那些傷痛(以女巫的形象示人),用這兩種態(tài)度看待母親這個角色,其實都是在妖魔化“母親”?!袄律駢币馕吨叭パЩ保鼓赣H成為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