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提倡素質教育的力度也在增大,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開放型課堂的研究。目前,對開放型課堂的研究已受到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對開放型課堂教學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開放型課堂滿足為基礎教育服務的需要,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還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技能提高,是建構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不二之選。
關鍵詞:素質教育 開放型 課堂教學
關于開放型課堂,并無一個統一的概念。徐曉放、夏春德在《論開放式教學的基本框架》一文中,提出開放式教學具有多元的教學目標,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多維的教學設計。[1]郭金生在《對開放教育的新思考》一文中,從教育思想、教學質量體系、教育行為三方面對開放教育進行了再認識。[2]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應該順應兒童天性的發(fā)展,在兒童教育中讓兒童去親自實踐、親自感受。[3]盡管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從國內外學者對開放型課堂的探究過程中可以得出一個被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那就是:在這種課堂中主體為學生而非老師,給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權利和自由度;教師是主導,在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提出問題、發(fā)表意見、解決問題,同時創(chuàng)設個性張揚的空間,自主獲取知識的條件,可以討論爭辯的環(huán)境。
本文旨在打造一種適用于中小學教育的開放型課堂,因此,本文的開放型課堂還是以學校課堂為主陣地,以中小學教學目標為目標所構建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針對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資源、方法、環(huán)境、學習方式、評價方法等方面來進行構建。
一、教學目標的開放
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主要是圍繞著對書本知識的傳授,對智育的培養(yǎng),而如今要構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開放型課堂,顯然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性教學目標已不能滿足教育發(fā)展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制定彈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
1.基礎性目標
基本性目標即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目標,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扎實的根基,每個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生活經歷及學習愛好都存在著較大差異。一個正常的兒童,對基礎知識都有學習得懂的能力,并且都有條件滿足他們按教學要求學好。
2.彈性目標
彈性目標指那些完成教學所要求的學習任務同時又狀態(tài)良好的學生提出具有更高標準的目標,借此來調動學生內隱的學習潛力。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事實,教師應看到這種差異性,對不同的個體提出不同要求,而非對所有學生都按統一標準要求接受同樣的知識,甚至希望教學對象能達到同樣程度的能力和水平。
3.發(fā)展性目標
發(fā)展性目標即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得到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地指出應該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教學目標的開放是在符合基礎性目標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彈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尤其是發(fā)展性目標,因為社會是發(fā)展的,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是發(fā)展中的人,這種目標是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
二、教學內容的開放
教學內容的開放指要打破不適時宜的封閉性,不僅限于書本知識,還應源于生活,貼近生活情境,設計開放型的問題和答案,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家庭和社會相結合。
1.打破教學內容的封閉性
教學內容不應只受限書本,而應該貼近生活,只有開放的教學內容才能密切聯系現實,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樂趣,實現再創(chuàng)造。教會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聯系生活實際,他們便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實際情境中,利用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學生會覺得學習是自身義務,會主動地參與,在整個過程中,也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2.設計開放型的材料、問題、答案
在選擇教學內容材料時,應避免那些陳舊的、難懂的資料,適時提供具有時代感、開放性的材料。以往封閉式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過于簡單,沒有啟發(fā)性,最常見的就是圍繞重復教材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開放型的課堂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可將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將封閉式的問題加以改良使之更具有啟發(fā)性和深刻性,敢于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開放的教學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動力,能夠更好地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本領,有所“疑”、有所“思”、有所“新”。
3.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家庭和社會相結合
既然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就應該尊重其主體地位。在課堂內容開始講授前先向學生公布將要學習的內容,學生事先有時間通過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復習舊課,預習新課等,對新授課的內容做好充分的了解和準備工作,帶著疑問走進課堂,而不是空著腦袋聽講。課外留給學生練習思考問題,可自主討論也可分小組討論完成,共同解決問題。留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體會成功的喜悅,教師決不可代步回答,達到課前預習與課后討論,練習鞏固相結合的整體效果。家庭和社會相結合是指歡迎家長走進課堂,傾聽家長意見,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達到“家校合一”雙管齊下,共同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合理使用社會這個“大學?!薄按蠹彝ァ钡娜肆?、物力資源,將那些在行業(yè)領域有突出成就的成功人士邀至學校課堂中,使他們成為課堂上活生生的例子、學生學習的榜樣,更具有教育意義和說服力。
可以看出,開放型課堂的教學內容其核心就是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擁有更寬闊的知識面。從多方面來開放課堂教學的內容,這符合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也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三、教學資源的開放
教學資源有多種多樣,多種類型,多種探索途徑,也可以引用超出學校、課堂空間以外的資源,所以教學資源的開放可以從類型、空間、途徑三方面來體現。
1.類型的開放性
類型的開放性即不管何形式、種類的教學資源,若益于提升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都可以運用到課堂上來。像圖文資料如教材、圖文掛件、參考書、其他圖書、期刊;影視資源如電影、電視、廣播;會議資源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等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
2.空間的開放性
空間的開放性即所有課內外的、校內外的、國內外的教學資源,凡是有利于改良教學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量的都應該引用到課堂上來,拓寬教學資源的廣延性、開放性。比如不僅有關于主體班會這樣的教學資源,還應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場館資源;社區(qū)的布告欄、報廊等街道資源。
3.途徑的開放性
途徑的開放性指教學資源的選擇渠道不應僅限于一種,而應該尋求多種途徑,綜合使用。教師可以利用現在網絡信息技術發(fā)達的優(yōu)勢,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利用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開放型課堂,使學生從“要我學”的被動地位轉變成“我要學”的主動地位。利用網絡資源,打破死氣沉沉的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地參加到課堂活動中,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更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整合吸收和消化利用,對新舊知識的連結和新知識的記憶都有著積極作用。只有摒除傳統的采用滿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多途經地開發(fā)教學資源,才能激發(fā)學生探求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同時,在通過網絡途徑利用網絡資源時要注重對其進行整合,而不是全盤接收,選擇那些有益于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資源。
四、教學方法的開放
開放型的教學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但應明確一點,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應注意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實踐性、針對性。
1.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讓課堂主體互動,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積極思考是教學方法科學使用的體現。開放靈活的教學方法比起師講生聽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更明顯,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fā)、學思行結合、教學相長這些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被人們所推崇的教學方法至今都具有時代價值,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都可以發(fā)揮其優(yōu)勢,運用到開放型課堂上來。
2.教學方法的實踐性
教學方法應該具有實踐性,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實踐性強的教法,比如游戲法、動手操作法、趣題妙解法、情境教學法等,這些方法使學生興趣大起,產生親身體驗,從而可以加強鞏固教學效果。
3.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對教學方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些知識傳授需要借助多媒體,視頻,音頻,網絡動態(tài)圖畫才能完成,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并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開放型的課堂應使用開放型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處理課堂過程中遇到地難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具有針對性。
五、教學環(huán)境的開放
教學環(huán)境的開放是指打造一種寬松的教學空間,使處于這種空間中的教師和學生和諧相處,營造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教學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開放的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表現出積極性。
1.建立平等師生關系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要變師長為朋友,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教育學生應首先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打破傳統觀念的影響,消除潛意識里對教師的畏懼心理,戒備心理;其二,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切忌把成績看做評價好壞的一尺標;其三,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內心及情緒變化,把握溝通的黃金時機,這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要學會傾聽,彼此之間信任、接納、理解,這樣,學生便會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并主動接受。
2.打造寬松教學空間
現在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對自己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對課堂有一種緊張感,帶著一種壓力走進課堂,現在的課堂都彌散著分數的味道,“嗆”得學生喘不過氣來,素質教育提倡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讓學生愉快學習,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因此打造寬松的教學空間是構建開放型課堂必不可少的舉措。
3.營造民主課堂氣氛
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習本來就是學生份內事,不能像趕鴨子上架似的逼著學生學習,課堂氣氛理所應該是民主的,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能提出問題后就給出指導,或要求按照老師的套路走。教師要民主地平等地對學生,不偏袒成績好的而指責成績差的,要讓所有學生都對自己樹立起信心。最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老師表揚他很好、父母認可他很好、同學也投來羨慕的眼光,他自己也認為自己很好時,這個時候他的學習就是最有效的。
六、學習方式的開放
學習方式的開放應擺脫傳統的學生各顧各的的學習方式,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要有恒心、毅力,隨著現在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自主學習,也可以集體合作,共同探究,相互啟發(fā)。
1.持之以恒,溫故知新
學習要有恒心,曬網打魚式的學習方式應堅決摒除,對知識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鬃釉唬骸皽毓识?,可以為師矣?!睆膹土暸f的知識中也可以學到新知識,并可以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這種學習方式是開放型課堂所提倡的。
2.借助網絡,自主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迅速,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互動性強,知識傳播便捷、高效,傳播內容形式多樣,不受空間、時間、地點的限制等特點隨時隨地查找需要的信息,下載自己需要的音頻、視頻資料,這些都為輔助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但是,網絡傳播魚龍混雜,傳播目的帶有隱蔽性、良莠不齊等缺點,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安全使用網絡知識教育,樹立起對網絡傳播信息的警惕意識,學校也要與家長做好溝通的工作,召開家長座談會,教育家長在家也做好對孩子的監(jiān)督工作,幫助和協助孩子使用好網絡,借助網絡,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3.多方合作,共同探究
多方合作學習要講究組織形式和引導方法,每個學習個體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特長各自承擔學習任務,共同協作達成目標。與此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討論的問題情境,引導組織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相互啟發(fā),共同進步。
七、評價方法的開放
傳統的評價方法主要是以書面評價為主,關注的大都是結果,很少關注到對教與學的過程的評價,評價方法的開放應將口頭與書面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技巧,還應將診斷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加注重發(fā)展性評價。
1.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相結合,更加注重評價技巧
語言評價有口頭和書面兩種??陬^評價具有針對性、激勵性、客觀性,可以起著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但是口頭評價帶有隨機性,限制著口頭評價的范疇與成效,應與書面評價綜合使用。書面評價以它正規(guī)化的特征引起學生對它的關注。首先,書面評價應多用贊美性的語言,發(fā)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其次,書面評價要中肯,要是出于內心的。比如對待一名不出眾的學生,千萬不要用“你真聰明!”“你非常優(yōu)秀!”等來評價,這會令他認為這是一種諷刺、譏笑,從而對老師產生抵觸心理,更不會產生學習興趣;再次,書面評價要新、活,滿足學生們的求新求異心理,同時恰當的批評也是一種激勵方式;最后,書面評價的對象不是個別學生,而是面向全體,符合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2.診斷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加關注發(fā)展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進行之前對學生的學問、能力、價值觀等情況進行的摸底檢測。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了解學生的基礎,明確是否具有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
總結性評價是對教學的效果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為檢測其教學效果而進行的評價。終結性評價要和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將課前預測與課后檢測綜合起來評價,才能發(fā)揮其評價功能,這些是基本的,更重要的是關注發(fā)展性評價。
發(fā)展性評價強調以人為本,發(fā)展性評價的宗旨是及時反饋,幫助教育者改進教學,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是注重過程的評價。發(fā)展性評價不僅要關注被評價者的發(fā)展,還要注重評價的診斷功能,發(fā)展性評價的本質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提高,這種評價在分析優(yōu)勢與不足基礎上提出明確的改良建議。
注釋:
[1]徐曉放,夏春德:《論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第158-160頁。
[2]郭金生:《對開放教育的新思考》,黑龍江教育學院,2000年,第1期,第19-20頁。
[3]廖克鋒:《開放型課堂在高中藝術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63頁。
(程欣 江蘇揚州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0)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