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兵
學生對生活周邊的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有豐富的經(jīng)驗性認識,這就是有關物理學習的前概念.前概念屬于一種具有個體性和隱蔽性的認知圖式,一般的教學活動,如果僅止于灌輸新的知識,學生很少能主動認識到自已原有的錯誤前概念.長久之后,學生原本的前概念和物理所學攪和在一起,導致學生認知結構上的混亂,從而使得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認知體系.某些錯誤的前概念,嚴重干擾了學生正確認知的構建,阻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怎樣減弱前概念的負面影響?筆者以《物體的浮與沉》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對此問題的思考.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實驗情境,喚醒學生的前概念認知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利用恰當手段喚醒學生塵封記憶中的前概念,并自主從中篩選出錯誤的認識,在自我反思中將其界定為主觀錯誤,這能有效強化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此外,由于學生的大多數(shù)前概念源于對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教師有意識地設計富有生活化的物理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和分析,生動的情境能有效激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引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物理的浮與沉》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有選擇性地準備了兩塊石頭:
(1)一塊體積較小但密度較大的鵝卵石;(2)一塊為體積較大但密度較小的凝灰?guī)r.
實驗1:筆者手持兩塊石頭,將他們完全浸沒在水槽中,讓學生猜想松手后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學生結合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推斷:兩塊石頭都會下沉.
實驗2:筆者繼續(xù)實驗,放開雙手,體積較小的石塊下沉了,而體積較大的石塊上浮了,學生對這一現(xiàn)象感覺驚訝.
提出問題1:“如何解釋上述實驗中體積較大的石塊的上浮原因?”
學生:“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體積更大的物體在水中排開體積較大,上述實驗中體積大的石塊所受浮力更大,因此上浮.”
借此,學生形成第一個認知:物體所受浮力大,因此上浮.
實驗3:筆者將兩塊石頭撈出來,讓學生自己來掂量一下他們的重力.
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比較之后發(fā)現(xiàn)凝灰?guī)r比鵝卵石輕.
繼續(xù)提出問題2:“如何解釋體積更小的鵝卵石發(fā)生下沉?”
學生:“因為鵝卵石的重力更大.”
此時,學生形成第二個認知:物體所受重力大,則會下沉.
這樣一來,這樣學生潛藏在記憶深處的前概念被實驗現(xiàn)象徹底激活,完全暴露出來.
繼續(xù)演示實驗4:將體積較大的鋼球和體積較小的木球同時放入水槽中,結果體積較大的鋼球下沉了——表明即使浮力大,物體也有可能下沉;將質(zhì)量較小的鋼球和質(zhì)量更大的木球放在天平上,給學生先入為主的重力對比,將二者投入水中,質(zhì)量更大的木球上浮了——表明即使重力大,物體也有可能上浮.
兩項結論對比,物體的上浮或下沉不能只看重重力或浮力中的某一項,學生的認知沖突正在發(fā)酵,前概念開始動搖.
二、安排開放性探究實驗,引起學生初步形成認知
學生前概念是在學生對所見所聞所感中自主構建而成.如何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構建認知的正確方法呢?如何激起學生的反思,認識錯誤前概念生成的原因?這些問題如果只是依賴教師的說教是不能動搖其根基的.
教學經(jīng)驗證明,取材于生活的實驗設計,簡截了當?shù)膯栴}啟發(fā),能夠引領學生沿著正確思路來思考問題、實驗操作以及協(xié)作溝通,而且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和層層深入的實驗也會降低認識的難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進而指引學生進一步糾正錯誤的前概念,重構認知.
例如《物理的浮與沉》的實驗設計中,筆者在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的物體浸沒水中的運動情形時,選擇了具有生活氣息的實驗器材:蘋果、乒乓球、橡皮泥、鐵釘、塑料礦泉水瓶(裝有沙子),學生對此類器材會倍感親切.
在學生圍繞器材的浮沉場景進行思考和猜測的前提下,筆者給出探究任務.
任務1:怎樣可使原本漂浮的物體下沉?
任務2:怎樣可使原本下沉的物體發(fā)生上???
任務一經(jīng)給出,學生開始積極地討論,并在實驗操作中不斷地嘗試,最后得到一一組結論:在蘋果上釘上足夠的鐵釘,原本漂浮狀態(tài)的蘋果會下沉;在乒乓球上鉆個孔,讓水灌進去,漂浮狀的乒乓球也會下沉;將橡皮泥捏成碗的形狀,可使原本下沉的它呈現(xiàn)為漂浮狀態(tài);將塑料瓶中的沙子減小到一定程度,原本下沉的瓶子也會上浮等等.筆者讓學生對自己的方法進行展示交流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浮沉條件的本質(zhì)因素.學生得出結論:浮沉現(xiàn)象的發(fā)生應該由重力和浮力一起決定.
筆者又將一套課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呈現(xiàn)給學生:懸浮在鹽水中的雞蛋,藉此讓學生認識懸浮狀態(tài),并讓學生對其進行受力分析,總結懸浮條件:重力和浮力的二力平衡;進而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兩個力不平衡會分別發(fā)生什么情形,學生很快得出結論:如果重力大于浮力,物體會發(fā)生下沉,如果重力小于浮力,則物體發(fā)生上?。挥懻摰酱诉€沒有結束,筆者繼續(xù)提問:上浮最終情形會是什么狀態(tài)呢?那個狀態(tài)下受力又有何特點?學生討論并回答:上浮到水面為漂浮狀態(tài),因為有部分露出水面,則導致其排水量減少,浮力減小到與重力實現(xiàn)二力平衡,這一點與懸浮狀態(tài)相似.
上述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思考角度的差異,會從不同角度來完成實驗操作.筆者將他們的思路進行匯總后發(fā)現(xiàn),他們要么調(diào)整物體所受浮力,要么在調(diào)整物體的重力.筆者讓學生將自我思路進行展示的過程,其實也正是將兩種方法顯性化對比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自我反思前概念構建的片面性,從而形成浮沉條件正確認識的本質(zhì)——完整的受力分析.
綜上所述,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從學生的前概念認知特點出發(fā),先依托生活化的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認識浮沉現(xiàn)象的影響因素;再通過開放式的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定性確定浮沉現(xiàn)象的受力特點并形成猜想;最后引導學生通過定量實驗,驗證猜想,讓學生按照他們習慣的思路來糾正前概念的錯誤,形成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