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祥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曾經這樣寫道:“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個迫切的需要,它根深蒂固無可替代,那就是希望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受到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己能夠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時刻滲透科學探究的思想,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人現結合多年初中化學教學的實踐,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做一些探討,請專家指正,供同行參考.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每天帶著全部身心來到學校里,不僅僅只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是變得更加聰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使學生能夠在知識方面有所得的同時,讓思維也得到發(fā)展.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作為教師應該能夠做到與時俱進、思想創(chuàng)新.老師可以通過實驗和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利用課本所選的經典實驗,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的機會,磨礪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上“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這一節(jié)時,首先將全班同學進行分組,每次做實驗之前,引領學生溫習之前所學知識,分析之前所學過氧氣的制取裝置,根據之前做過的實驗,啟發(fā)現在需要做的內容.這是一種知識向能力的遷移訓練,能夠鍛煉學生的探究思維.不同的組對照之前的實驗,會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就會有不同的實驗裝置產生.當各個小組完成之后,學生之間召開“裝置展示會”,讓學生對他們之間的實驗裝置進行評價討論,最后輪到老師做主題指導:對每組的裝置進行總評,選出最合適、最合理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加全面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經歷挫折和磨煉,體驗探究的樂趣和喜悅.在整個探索過程中,老師可以在旁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將學生心中的想法,改造成現實的動手操作.
二、精心追問,深度探討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科學探索過程中,提出一個具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會比解決一個科學難題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化學老師不僅要為學生解答知識性問題,更需要具備誘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深度越深,他們獲得的知識就越加牢固和深刻.
在為學生的不斷提問創(chuàng)造條件時,需要老師為之提供一定的情境.只有在一定的特殊情境下,學生的思維才能夠打開,才會有疑問產生.學生有了問題就會提出,老師就能夠順利的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的問題進發(fā),他們也會多動腦筋,在摸索與探究中,提出越來越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燃燒的條件”這一節(jié)課時,老師可以利用實驗操作中的一些操作細節(jié),發(fā)出疑問,使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心理.如實驗室酒精燈熄滅、木材架空及液化氣灶都有通風口等,這些特殊的設置,有何意圖?究竟有什么作用?這些都會使學生感到驚奇和疑惑,大腦靈活的學生,都會對此提出自己的心中的疑竇,進而不斷發(fā)問,直至將這個實驗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全部都提出來.在學生提出問題后,老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得課本知識不斷深化,學生的探究能力也會相應的不斷提升.
三、實驗創(chuàng)新,去偽存真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還說過:“人類需要大膽,只有毫無忌憚的猜測,才能會讓知識有一點向前進步的可能.”這個“大膽”、“放肆”的猜想,就是意味著需要我們去勇敢創(chuàng)新和探索,充分體現了教師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化學教學,離不開探索性實驗.實驗創(chuàng)新與探究,正是對書本知識的升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實驗與科技的結合往往會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這些所謂的“新”,都是由于人的思想發(fā)生變化所產生的,思想發(fā)生變化,才能夠有創(chuàng)新的可能.例如:在進行“燒杯中的溶液為何變紅”的這節(jié)實驗課中,老師可以利用這次活動,引導學生對實驗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取出A、B兩個相同的燒杯,在A中先加入適量的蒸餾水,然后再滴入幾滴酚酞試劑,此時燒杯A中的溶液是無色的;在燒杯B中加入10 mL濃氨水.再取出一個大的玻璃罩,將燒杯A和燒杯B罩在一起,過一段時間后,就會發(fā)現燒杯A中的溶液變成紅色.這是為什么?有的同學認為是酚酞試劑在水中過一段時間就會變色;有的認為大玻璃罩壁上存在某些微粒使得溶液變色;還有的認為是燒杯B中的濃氨水散發(fā)出一種微粒將溶液變色.這時老師應該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實驗,去探究溶液顏色發(fā)生變化的本質原因.老師為學生準備好實驗裝置,讓他們自己動手,驗證心中所想.等到實驗結果揭開,就會得到溶液變紅的真正原因.而這個實驗過程,讓學生學會了探究、驗證的方法,是對學生化學操作能力的提升.
四、聯(lián)系實際,升華意識
課程標準中提出:“知識的學習,只有在現實生活的平臺上才能體現其價值.”這句話就是在提醒老師不要只關注學生化學知識的累積,也要注重學生利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之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就是要用這個習慣去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現行教材中,都有很多的驗證性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設計成探索性實驗,并與現實生產、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使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體會應用知識的快樂.例如:在“鋼鐵銹蝕”這一節(jié)課時,我們可以將其設計為探索性實驗.鋼鐵生銹,會造成龐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探究如何防止鋼鐵生銹變得極其重要,這樣就需要我們研究鋼鐵生銹的原因.向著這樣的目標,老師帶領學生去設計實驗、探究原因.鋼鐵生銹,是不是由于空氣中存在氧氣?亦或是水分?或者是二者的共同作用使鋼鐵生銹?帶著問題,作出相應的假設,再根據假設設計出對應的探究實驗,最后得出結論,得到鋼鐵生銹的原因.在這一些列探究活動做完之后,老師要誘導學生,根據原因,總結出避免鋼鐵生銹的方法,將實驗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知識的實用性、應用的廣泛性;將知識與現實聯(lián)系在一起,升華探究意識,將知識取自于課本,用之于實踐,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師盡量開展探究活動,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培養(yǎng)其探索性思維的意識,具有重大作用.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探索的習慣,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