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佐縣專欄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供職于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長期從事能源經濟與戰(zhàn)略研究。
IOC在中國正處在尷尬的十字路口。無論是深水油氣還是頁巖氣,都沒有能夠成為IOC在中國的突破口。IOC的中國之路掣肘在哪兒?
跨國石油公司在石油行業(yè)中具有重要影響,在許多資源國家的石油工業(yè)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中國石油界的地位比較微妙,尤其是在當前,更是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的位置。據統計到2019年,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參與的石油類項目產量將較當前增長1/3,達到年產1100萬噸。表面看來似乎發(fā)展態(tài)勢不錯,實際上有很多問題和不如意。據外媒分析,由于存在一系列事關公司發(fā)展的“掣肘”因素,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油氣投資項目運營正在走向萎縮。
一、IOC在華油氣領域的尷尬作為
外媒認為,在100美元/桶的油價下,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的經營尚面臨資產質量差,市場準入門檻高,合作伙伴苛刻以及工程施工環(huán)境差的挑戰(zhàn),如今40美元/桶的油價下他們的經營狀況會變得愈發(fā)嚴峻。一直以來國家石油公司給跨國石油公司提供新的機會并不多。這種狀況若持續(xù)下去將導致國際石油公司從中國石油領域撤出,結果便是降低外資總量,2014年已有阿納達科和諾貝爾兩家公司從中國撤資。
從歷史層面看,中國石油業(yè)引進外資的驅動因素同其他行業(yè)類似,主要表現在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需要資金、人才和技術去發(fā)展那些有潛力但開發(fā)難度大的重要項目。國內的發(fā)展需求涵蓋了海洋油氣、頁巖油氣以及深水油氣。理論上講,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大有用武之地。但是最近幾年,國家石油公司的這種理念和動機似乎不那么強烈了。原因就在于深水油氣和頁巖油氣領域等難啃的骨頭基本上由三大國家石油公司包辦,幾乎沒有跨國石油公司什么事兒。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石油公司在國內油氣勘探開發(fā)方面依靠自身力量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一點確實令跨國石油公司感到糾結和無地自容。
二、跨國石油公司在華油氣發(fā)展歷程
有咨詢機構認為,過去二十年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發(fā)展并不輕松。雖然有一些發(fā)展機會,但這些機會往往與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的轉嫁風險行為相伴生,與國家石油公司合作需要支付高成本。實際上跨國公司在任何資源國都面臨類似的問題。中國的油氣發(fā)展機會的掌控者分別是中石油、中海油以及中石化三家國家石油公司。他們一開始的確希望從那些在石油舞臺馳騁多年,有超強實力的跨國油企身上學習到油氣勘探開發(fā)經驗和技術以促進國內資源開發(f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際上跨國石油公司要想獲得中國油氣投資機會,唯有與三大油開展合作也才方有可能,且這種合作是由國家石油公司主導而非跨國公司主導。
海上油氣方面,中海油最初尋求合作伙伴是與康菲石油公司結盟的,雙方共同開發(fā)海上蓬萊區(qū)塊重油。隨著項目的進展以及雙方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和管理的逐漸成熟,中海油關注的焦點逐漸開始轉向深水并尋求新的合作伙伴,2004年中海油與哈斯基能源公司合作開發(fā)深水油氣。陸上石油方面,中石油在鄂爾多斯盆地發(fā)現致密氣之后,1999年與殼牌在長北合作, 2006年與道達爾公司在蘇里格合作,2004年又與雪佛龍合作開發(fā)川東北大型酸性氣田。2010年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油氣產量達到了900萬噸,且這一產量被之后來自蓬萊的石油產量所鞏固。之后產量出現下降,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界關注的焦點轉向深水、致密氣以及酸性氣田,而這些新領域短期內不可能有大規(guī)模產量。但是到2019年,預計產量將增長至1100萬噸,2020年之后將再次出現衰退。衰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之前發(fā)現的油田逐漸進入下行期而現階段看來尚沒有新的補充源,導致產量下降,如圖1所示。
從產量構成方面看,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油氣產量將逐漸轉向以天然氣為主。到2016年,天然氣在跨國公司中國區(qū)的產量中將達到一半以上,到2030年會穩(wěn)步上升至70%。這些天然氣產量主要是由雪佛龍在川東北,道達爾在南蘇里格以及哈斯基能源公司在荔灣的產量所構成。不過這些產量會呈現逐漸下降態(tài)勢,主要是因為中國陸上產量的增長目前得不到保障。中國當下正經歷天然氣需求下降以及進口量增加的能源供需轉型,與石油企業(yè)增加天然氣產量的目標多少會有些沖突。國內外一致認為中國天然氣需求增長率在今后幾年會有大幅度下降,已經由2011年的22%降至2015年的3%。跨國石油公司參與的項目產量處于上升階段,而中國國內自產天然氣需求相對減弱,導致跨國公司參與項目的產量下降。
三、跨國石油公司在華投資近期增長遠期下降
從歷史數據看,2011年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首次達到頂峰,投資增量主要受哈斯基能源公司在荔灣以及雪佛龍在川東北的投資驅動,如圖2所示。而剛剛過去的幾年,跨國石油公司的投資是下降的,但是估計在2017-2018年會有比較大的增長,主要是因為康菲參與的在蓬萊的油田發(fā)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需要追加投資。2020年跨國石油公司投資可能出現下降,這個判斷主要是基于當前跨國公司在華看得見的值得追加投資的商業(yè)機會尚沒有出現。這樣一來,跨國石油公司在過去十年及未來十多年的周期當中在中國的投資將出現兩個波峰,分別發(fā)生在2011年和2020年,見圖3。
四、跨國石油公司在華主要項目進展
盡管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跨國石油公司頂著壓力在中國的油氣事業(yè)還是取得了不少突破。其中殼牌在鄂爾多斯盆地的長北油氣田就取得了成功,該項目成為外資石油企業(yè)與中國石油企業(yè)合作的成功典范。數百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產量為殼牌贏得了一定的利潤,殼牌也因此成為同行所效仿的對象。較之在長北油氣田的成功,外資石油企業(yè)在川東北和蘇里格的項目進展就有些差強人意。在川東北,因為高含硫和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技術問題和障礙遲遲沒有取得進展,中石油在該人口稠密地區(qū)遭遇到安全生產方面的挑戰(zhàn)。2012年至今,已有六七百億立方米的產能建設一直后推?,F階段此項工程若要安全上馬,投資額預計將從原計劃的47億美元增加至65億美元,對工程的經濟性帶來重大挑戰(zhàn)。道達爾在蘇里格的氣田項目進展緩慢主要源于油氣藏的孔隙度太低,低滲透以及低壓也是個問題,要成功的開發(fā)這里的資源據估算需要至少鉆探2000口井以上,投資也是巨大的。
此外,獲得開發(fā)許可以及與合作方的合作能否順暢也為工程的順利開展帶來一定的變數。外媒認為,跨國公司在華的教訓之一便是他們在北京與石油公司總部簽署的合作協議并不能保證他們在地方與石油公司分支機構合作的順暢,國家石油公司的分子公司對于和外資公司的合作的理解與IOC的理解往往會有一定的分歧。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跨國石油公司來華投資帶來阻礙。自從殼牌、道達爾在鄂爾多斯和川東北、蘇里格投資油氣以來,國際上還有一些其他公司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致密氣和酸性氣田的投資機會并做跟蹤調查,但也就僅限于前期調研,實際投資決策程序并未啟動。除了制度方面的影響因素之外,中國國內資源的質量,特別是開發(fā)以后產量遞減較快,也是跨國公司所考慮重要因素之一。長北氣田相對于川東北項目運營相對要容易一些,而后者從當前發(fā)展形勢看來需要越來越多的投資和技術方能實現產量可持續(xù)。
在深水油氣開發(fā)方面先揚后抑。2006年哈斯基能源公司發(fā)現420億立方米的荔灣氣田,成為珠江口盆地油氣開發(fā)的標志性事件,中國國內由此吹響了進軍深水油氣的號角。此后阿納達科、BP、雪佛龍、BG、埃尼等皆在珠江口盆地、瓊東南以及西沙盆地購置油氣資產,試圖一顯身手。2008-2014年間,這些公司在上述地區(qū)共鉆探20口井,其中4口井有油氣發(fā)現,兩口井的油氣發(fā)現被證實有商業(yè)價值。2008-2011年,這三年可以說是跨國石油公司在華深水油氣勘探的“鼎盛期”,而后卻戛然而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中海油的“孤軍奮戰(zhàn)”。2012年以來,中海油在相同盆地部署了9口風險勘探井,共取得了4處發(fā)現,其中包括2014年發(fā)現的近千億立方米儲量規(guī)模的陵水氣田,水深超過1500米。海油的發(fā)現對跨國石油公司的專家而言也是個教訓,那就是跨國石油公司的專家需要正視中國深水油氣的勘探開發(fā)潛力。盡管上述盆地的資源潛力尚存,但是目前跨國石油公司對中國油氣的興趣卻在下降。荔灣氣田發(fā)現之后跨國石油公司購置的資產開發(fā)計劃多被取消或延期。埃尼公司是少數在2016年還保留在中國深水油氣業(yè)務的公司,而中海油則不斷在調整發(fā)展計劃,準備在深水油氣領域繼續(xù)作為。
參與頁巖氣無功而返。最早與中國公司合作的國際公司是紐菲爾德勘探公司,參與時間是2007年,但是這位先驅者最終沒有什么作為。中國的頁巖氣發(fā)展浪潮實際上同大多數后來者一樣,都是在美國頁巖革命發(fā)生之后才真正開始的。2010年至2013年,雪佛龍、赫斯公司、康菲、BP、??松梨?、道達爾、殼牌、埃尼等大型公司幾乎都與中國石油公司簽署聯合研究開發(fā)中國頁巖氣的協議。據統計,合作項目有14項之多。這些項目的主要任務是認識和發(fā)現進入頁巖層的理論和方法,尚未進入生產層面,中國的頁巖氣開發(fā)在當時還是空白。跨國公司投資中國頁巖氣項目是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國與中國公司簽訂產量分成合同以分享中國的頁巖氣收益。這些項目的基本運作模式是跨國公司出資,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實際的研究。但是這些項目執(zhí)行情況并不理想。到2015年中期時,紐菲爾德、雪佛龍、埃尼以及??松梨诰顺隽怂麄冎暗膮^(qū)塊,道達爾和赫斯公司目前的態(tài)度尚不明確,只有殼牌由聯合研發(fā)走向產量分成合同的正式簽署,期限30年,目標區(qū)是四川的富順-永川區(qū)塊。2016年3月,繼殼牌之后,BP進入中國,與中石油簽署了共同開發(fā)四川內江-大足區(qū)塊頁巖氣的長期產量分成合同,這一地區(qū)的面積大約1500平方公里,是BP在中國的第一份頁巖氣開發(fā)產量分成合同。目前,中石化的旗艦型頁巖氣項目涪陵頁巖氣田已經具備了商業(yè)開發(fā)的條件,中國的頁巖氣有可能在涪陵這一標志性項目的引領下取得快速突破,相信這一點對國際公司產生了吸引力。據估計,2015年涪陵頁巖氣產量在40億立方米左右,而2013年產量只有6000萬立方米,估計該氣田商業(yè)儲量在600億立方米,以后可能規(guī)模更大。
五、掣肘的因素有哪些
關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作為與人們預期有差距的成因目前有很多種說法。以頁巖氣合作為例,代表性的說法是中國的地質條件比較復雜,特別是在頁巖油氣油藏方面與美國有較大差異,增大了產業(yè)化推進的難度。與此同時,包括軟硬環(huán)境在內的發(fā)展條件不配套,這些都不利于頁巖氣資源開發(fā)。事實上,所有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國頁巖氣在2014年年中油價下跌時已經不具備投資吸引力,2015年就更不用說了。
跨國石油公司的投資在低油價下已經表現出物以稀為貴的特點,他們的投資變得比以往謹慎了許多,滿世界尋找高回報率的項目。就現階段中國的頁巖氣發(fā)展現狀,自然沒有吸引力。伍德麥肯茲經過調研后認為,苛刻的財稅條款以及現有的中外合資研發(fā)機制是造成跨國公司在頁巖油氣領域沒有邁出大步的主要原因。該機構認為聯合研發(fā)的具體運行機制是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執(zhí)行而由跨國公司出資,這樣的模式使得跨國公司在面對高額鉆井費用以及相關實踐成本時難以積極投入。再加之沒有強有力的產量分成合同的利益保障框架,使得跨國公司與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并不合拍。最終因為低油價影響,跨國公司的撤出也就順理成章了。
殼牌—在華頁巖氣投資的堅守者,BP猶豫了一番之后又回頭了,一定程度上說明跨國石油公司并未完全放棄中國市場。2015年年初,殼牌正式提交了一份開發(fā)富順-永川頁巖氣的計劃,實際上這一地區(qū)已經發(fā)放了20多口井的鉆探許可用于FID。不過考慮到項目所在地的資源市場和基礎設施條件,殼牌的計劃實施起來估計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借助外力來克服。伍德麥肯茲認為,殼牌一貫強調將把資源用在最具吸引力最有發(fā)展?jié)摿Φ捻椖可?,而撫順項目目前只是中國頁巖氣方面的試驗田和示范區(qū)。只有在真正的產量分成合同形成之后,隨著滾動開發(fā)計劃的實施,殼牌的資金方有可能逐步到位。但是這樣的緩慢節(jié)奏未必適應得了中國業(yè)界目前的發(fā)展步伐。同為大型跨國公司,BP的做法與殼牌應該有相似之處,面臨的挑戰(zhàn)應該大同小異。特別是在BP連續(xù)幾年承受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重壓,2016年甚至因其虧損的形勢下,對于資金的投放想必會更為謹慎。目前雖然與中石油簽署了協議,但不能期望太高。
六、如何界定跨國石油公司在中國油氣中的定位
客觀地講,引進外資石油公司來華實踐的效果與當初的政策設計者的期待應該有差距。中海油在深海油氣勘探方面的突破以及中石化在頁巖氣方面的進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力量。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還需要跨國石油公司的加盟嗎?跨國石油公司對中國油氣事業(yè)的發(fā)展已經做不了貢獻嗎?筆者以為還不能這樣簡單的下結論,中國的油氣事業(yè)還需要跨國石油公司。
當前全球油氣行業(yè)可以說進入了一個以應對低油價為共同目標的“協作”時代,通俗地講就是抱團取暖。油價的斷崖下跌讓很多企業(yè)措手不及,可以降薪裁員,可以削減投資,但這些手段都是應急手段,長期使用必傷及自身發(fā)展基礎。比較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企業(yè)之間的相互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幫助企業(yè)在低油價沖擊下先立足后發(fā)展。從近一兩年企業(yè)的實踐看,很多企業(yè)都在這么做,且這種協作跨越行業(yè)界限和地域界限??鐕凸居兄倌甑陌l(fā)展歷史,無論是在技術還是管理方面都有著很多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尚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如果能將這些資源特別是管理和技術方面的資源加以利用,不僅有助于當前中國石油企業(yè)在低油價下的抵御寒冬,也有利于以后的長遠發(fā)展,畢竟我們當前所掌控的資源有限。不妨依然以深海油氣勘探和頁巖油氣為例,國內的公司雖然在過去幾年依靠自身力量取得海洋油氣勘探進展,但是相比國際公司的深水油氣勘探開發(fā)的水深進尺還存在較大差距。而諸如BP、??松梨凇⒀┓瘕埖瓤鐕驹谏詈S蜌忸I域已有多年耕耘,技術先進且成果頗豐。深水油氣勘探技術一直是BP、??松梨?、殼牌等公司的核心與特色技術之一,從2013年以來全球油氣勘探大發(fā)現主要集中在海上以及主要由大型國際公司發(fā)現這一事實我們就不難看出這些公司的技術實力。與此同時,??松梨凇づ?、BP等公司自打美國頁巖氣革命開始就活躍在美國頁巖油氣領域,在管理、技術應用以及資產運營方面同樣有豐富的經驗和積累。這些資源若能為我所用,想必會對國內的油氣事業(yè)有幫助。盡管國內的中石化發(fā)現的涪陵頁巖氣田堪稱中國頁巖氣領域的甜點,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點,與美國的全面開花還有較大差距。且涪陵周邊地區(qū)基礎設施缺乏,相對偏僻,項目回報率目前還比較低。要鞏固這一成果,若能借助外力便捷發(fā)展又有何不可。低油價下石油公司迫切需要“事半功倍”地去做事情。
當前正值中國十三五規(guī)劃制定之際,中國國內的央企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一些事關跨國石油公司參與中國油氣事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遷有望在這一時期出現。2015年中國曾經開放位于新疆的6個油氣區(qū)塊,允許民營資本在資質具備的條件下參與國內常規(guī)油氣勘探開發(fā),這是繼頁巖氣區(qū)塊面向多元投資主體招標之后常規(guī)油氣勘探準入門檻放松的又一標志。雖然油氣區(qū)塊招標改革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其折射出了上游油氣領域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趨勢。未來中國的油氣領域理應是國家石油公司、民營企業(yè)、跨國石油公司共同馳騁的舞臺??鐕凸驹谶@一進程中將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可能是民營企業(yè)理論上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世界發(fā)展大潮,優(yōu)化投資環(huán)境,為跨國公司來華創(chuàng)造條件??鐕具^去在華小有作為,如今要通過變革環(huán)境讓他們在華有大作為。比如在財稅條款上不妨做出修訂,而財稅條款本身就是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不積極的主要障礙之一(外媒評價)。如今跨國石油公司的投資比較謹慎,各資源國都在試圖松綁財稅條款以吸引國際投資。在低油價形勢下,改革已經勢在必行。最近中石油先后與地煉簽署供貨協議、與BP簽署開發(fā)頁巖氣協議已表現出這方面的苗頭。新形勢下國油公司與跨國石油公司開展合作以借助外力實現提質增效和跨越發(fā)展是一個非?,F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