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出現(xiàn)了?!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記載,劉邦在沛縣當(dāng)亭長時,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呂公家去賀喜,因為沒有帶錢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裝“為謁:‘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薄夺屆吩唬骸爸],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詣?wù)咭??!边@“詣”就是漢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fā)現(xiàn)的東吳將軍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謁。這三枚謁是用木片做成的,長24.8厘米,合漢代1尺,寬9.5厘米,厚3.4厘米,謁面頂部中央寫一個“謁”字,右邊直行墨書:“□節(jié)右軍師左大司馬當(dāng)陽侯丹揚(yáng)朱然再拜”,謁面有一大片空白,這就是書寫賀禮錢數(shù)的地方。
謁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尊長通名時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平時在親朋同僚之間使用的是一種比較簡易的名片,叫做“刺”(札)。刺因“書以筆刺紙、簡之上”而得名。朱然墓中同時出土了14枚刺,也是長1漢尺左右的木片,但寬僅3.4厘米,厚僅0.6厘米,既薄又窄。刺面從上到下有一行墨書:“故鄣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刺的內(nèi)容比謁親切得多,刺面也沒有可寫別的文字的空隙。
刺的出現(xiàn)比謁略晚,但至少到東漢時也已十分流行了。
(選自《趣味考古 (插圖本) 》/葉文憲 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