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豐雨
【摘 要】在新課改“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宗旨下,科學教師必須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定位中,以及教學態(tài)度上做出相應的改變。
【關鍵詞】以學定教;教育理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很多老師在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闭n改后,廣大的一線教師,都在努力體現(xiàn)“以學定教”的理念。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已經(jīng)明顯改觀,教師們也都在為了適應而努力改變著。
一、教學理念上的改變
傳統(tǒng)教學的理念在許多方面都與“以學定教”的宗旨背道而馳,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必須在教學理念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1.備課方式的改變
傳統(tǒng)的科學教師在備課時,往往狠抓知識鏈,強調(diào)灌輸大于學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以學定教”這種理念的倡導下,我們應當及時地做出改變。
備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題,在考慮學生學情、學生認知基礎,以及學習的知識結構上,針對性地將課程的重難點進行突破。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將備課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僵硬化,無法有效地實行課堂機變。
實驗課更是如此,科學教師在進行實驗授課前,必須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情、備學生。科學實驗教材的比起其他科目顯得更為細膩,所以需要教師充分吃透,才能在課堂上靈活地展現(xiàn)。
2.上課理念的改變
大部分教師對于上課理念的定位都不相同。只是教師們在定位精彩課堂的理念上,往往只定位于自己的教,而沒有顧及或者很少注意到學生的學上面。
新的上課理念對科學教師自身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教師吃透傳統(tǒng)教材,同時還要求教師能在課堂上提出帶有引導性的問題。努力爭取一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盡量減少無效問答或者講解的時間。
教學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上課理念的改變恰好就是讓教師從解決問題的主導人變成引導人,而學生變成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導者。
3.教后反思的改變
無論任何教師,教授任何一節(jié)課都會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但是這些東西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傳統(tǒng)教師們往往很少及時地進行反思。
為了能適應新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及時抓住課后的靈感,爭取每課必有一心得。
比起其他科目來,科學這門學科涉獵廣泛,教師得到的教育心得也更多。如果沒有及時地進行反思,教師的收獲將少之又少。甚至在長時間不反思的情況下,教師的教育理念變得僵化,會變得固執(zhí)。曾經(jīng)有位教師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與科學無關的我們不講,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我們也不講,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我們也不講。”他的出發(fā)點是將繁冗的課堂變得簡練。一節(jié)課只需要抓住一個重點即可,學生學得輕松,教師講得輕松。該教師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
但是,這種理念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近年來的科學考題往往集中在生活中,這不僅要求學生深知科學書本中的內(nèi)容,同時還要學會將知識遷移,返還到生活中來。若是科學教師沒有在教育心得上做出改變,沒有及時地更新著自己的教育理念,終究會被淘汰。
4.課堂評價方式的改變
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總是把焦點集中在教師身上,將一節(jié)課的精彩程度聚焦在精彩程度上。但是這樣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到底懂了沒有,額外的收獲有多少。
雖然這樣的改變很難,學生學習的成果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體現(xiàn)出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多關注、多照顧等方式去了解。
課堂評價的改變,帶來的肯定是一系列的變化,或許有著這方面或者那方面的困難,但是我們應當鼓起勇氣,勇敢地去面對。
二、教師自身定位的改變
為了適應“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對于自身的定位必須做出及時地改變。
1.課堂上教師角色的改變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把握著知識,主宰著課堂,所謂的教學就是將自己擁有的知識講授給學生。在新理念的倡導下,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從課堂的權威形象逐漸轉變成知識的引導者。
不少教師都會有些困惑,若是做出這樣的改變,課程還怎么教,課堂不是亂了嗎,紀律該怎么管。
其實,很多教師誤解了這個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不是要求放松課堂,而是放低教師權威的姿態(tài)。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將自己和學生劃上等號,成為和他們平等的,能夠探討問題的角色。
但是,所有的改變都將會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們能夠耐心的,積極的去探索,教育這條道路是一條崎嶇而又漫長的道路,每個人的成功也都是難以復制的,作為一個科學教師更應該積極去思考和探究,勇敢地在這條道路上摸索,才能成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引領者。
2.課外教師形象的改變
對于自身定位的改變,不單單只在課堂上。教師更應該注意自己在課后的形象。
在新理念的倡導下,想要凸顯出學生的“學”為主。必須要求教師走進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應對萬變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后,應該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甚至還可以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探討生活、興趣。
但是,這種改變帶來的效果往往是雙面的,教師必須在心里量好一個度,在合適的范圍內(nèi)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引導者。
作為科學教師的我們,也可以在課下和學生探討生活中的種種科學現(xiàn)象,充分發(fā)揮出科學教師忠于探索、研究的形象。
三、教育態(tài)度上的改變
教師的態(tài)度不僅僅包括課堂上的教學習慣等,還包括教師對待自身、教師對待工作、教師對待他人等方面。
1.教師對待自身態(tài)度的改變
教師要重視自身的發(fā)展和自身的身心健康。教育是一份漫長的,久遠的,持續(xù)性的事業(yè)。百年大計不可一蹴而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正視自身的發(fā)展。積極地響應各種教育活動,時刻讓自己充電,保持著知識的前沿性。
以科學教師為例,經(jīng)常參見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在課堂教育上會變得更靈活,也更具前瞻性。很多教師在參加各種交流會后,總是迫不及待地將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實驗方法借用過來,時刻讓自己和前沿同步。對于那些和書本上不一樣的實驗時,學生也會變得更加有興趣,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發(fā)揮著主觀能動性。
另外,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身體健康讓教師能夠持續(xù)的工作,心里健康更是成為一個合格教師的基礎。具備這些素質(zhì)后,才能為“以學定教”這個理念奠下基礎。
2.教師對工作態(tài)度的轉變
在工作態(tài)度方面,要求任何教師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教育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不僅僅是我做到了而已,她是關系著千萬人的,關系著祖國未來的一份事業(yè)。
我們必須時刻準備著,用最崇高的熱情去面對她,去接待她。
3.教育工作者間必須有著優(yōu)良的合作態(tài)度
任何學科都有著自己的特色,任何教師都有自己的優(yōu)劣,教師的團隊應當是一個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團隊,教師有著良好的教育合作意識。
作為科學教師更是如此。科學學科涉及的范圍廣,涉及到的課程繁雜,不但與數(shù)學語文相交叉,也與社會政治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系。很多時候,科學教師不能單獨解決問題時,可以向其他科目教師進行求助,這種方式不但促進了教師間的相互合作。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讓教師時刻保持著高度的熱情,投入到教育這一份事業(yè)中去。
4.對待學生態(tài)度的轉變
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教師應該尊重和贊賞每一位學生。將平等的對話,貫徹到每一位學生中去,只有這樣才是取得最大成效的保障;教師還必須積極熱情幫助和引導有困難的學生,真正做到不拋棄、不放棄,永遠堅定自己的信念。
四、結語
教育是一份長久的事業(yè),教育理念是教育的血液,身在一線的各位教師,必須時刻保持著血液的更新,做出相應的改變,讓先進的教育理念猶如血液一般,在教育的事業(yè)中轉動起來。
注釋:
①陶行知.教學合一
參考文獻:
[1]葉玲.論課堂教學改革趨勢 以學定教建立發(fā)展課堂教學系統(tǒng)的途徑.南京高師學報.1995年6月
[2]王文東.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育革新.20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