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摘要】古代讀書人腳下難走的科場路,讀書求前程,經(jīng)世濟民,一枕黃粱,夢難醒,路難行,天涯孤客,袖詩求見,貴人相助否?
【關(guān)鍵詞】仕途偃蹇;袖詩求見;貴人相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biāo)識碼】A
一、讀書人腳下難走的路——仕途
走進詩詞“大觀園”,頭腦里總會留下這樣的畫面:在路上,陌上花開,青袍布鞋,清風(fēng)送爽,古人從“家”的方向出發(fā),漸行漸遠,前往夢的所在——“國”的人生大舞臺。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汪洙《神童詩》)的時代,讀書人腳下的路簡單而明確——仕途經(jīng)濟。大白話就是,做官,經(jīng)世濟民。天下讀書人浩浩蕩蕩往仕途經(jīng)濟路上擠,殊不知這是一條深不見底的苦難修行路,在搖擺顛簸的命運小船里,讀書人憔悴得形同一只只苦惱的夜鶯,苦難堆積于靈魂深處開始發(fā)酵,最終他們唱出了不朽于時代的詩詞雅韻。
萬千“風(fēng)”“情”雖繚亂,但總環(huán)繞著一個點,即讀書人頭頂?shù)目嚯y?!盎厥孜魃饺沼中保煅墓驴驼骐y度”,這是孟郊《登科后》憶往昔的情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清朝黃景仁在《雜感》中如是說道。讀書人的夢,往大處說,是經(jīng)世濟民,從小處講,乃光宗耀祖。讀書人皓首窮經(jīng),滿心期待傾盡平生所學(xué)“售”與朝廷,以實現(xiàn)書生價值。細細咀嚼古人詩詞,卻又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極其狹窄兇險的路,這中間有多少個“范進”,多少個“孔乙己”,歷史滾滾,誰說得清呢。
古詩詞的作者,有做官的和還沒做官的;走向官場的路,或舉薦或科考;最終的結(jié)局,或得志或失意?!笆送窘?jīng)濟”四個字,是讀書人一輩子都逃不脫的魔咒,讀書人在這條路上往往進退失據(jù),但即使做夢,興許都伴著“一枕黃粱”?!傲凝S先生”蒲松齡一生科場偃蹇,考場中因“闈中越幅”(在考場書卷時,誤隔一幅,不相接連)而被黜。后來寫詞憶及當(dāng)時情景:“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古代的官場,是讀書人夢想升起的天堂,也是夢想跌落的深淵。
隋唐以前,實行舉薦做官,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做官先看人品(三六九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話語權(quán)在少數(shù)門閥士族手中,這實實在在是個“拼爹”時代。寒門子弟求前程,即使才華卓絕也難以出頭,在隋唐及以前,想去官場上碰碰運氣,寒門可以嘗試去邊塞建軍功,以性命相搏,興許有機會曲線進入仕途,不然就得和達官貴人家子弟比拼?!案缂t”的貴族子弟哪怕是傻子,都可以毫不費力“秒殺”寒門?!坝粲魸镜姿桑x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保〞x太康·左思)“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保ㄌ啤ぐ拙右祝┧蕴婀湃吮P算了一番,發(fā)覺古代讀書人,真正鬧心的事還真多。
二、袖詩求見急,貴人相助否?
“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急急去“袖詩求見”,若得貴人相助,讀書人的命運幾乎瞬間“翻盤”。比如唐朝時期韓愈、柳宗元,賀知章這幾位文壇大家若肯為你夸贊幾句,前程指日可待矣。難怪古史寫到他們時,有“獎掖后進”一說,能對貧寒子弟另眼相待,識才舉才,這類官場前輩,的確值得不惜筆墨,大書特書。
但,長期困頓科場,無門路可走者,貴人何在?只能引頸以待,等著一份捉摸不定的命運,這是大多數(shù)書生的真實境況。
“詩仙”李白在《行路難》里感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孟浩然“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那份難以言說的羞愧、辛酸和孤獨,只聽得夜空下“讀書人一聲長嘆”。左思的《詠史》有“鉛刀貴一割,夢想馳良圖”之語,天下讀書人對仕途的渴望可謂欲罷不能,那種“愛恨交加”“由愛生恨”的糾結(jié),里面交織著太多的辛酸和無奈。
歷史還記著,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72歲的蒲松齡赴青州考貢,成為歲貢生,僅僅四年后就與世長辭。一本《聊齋》把“八股”揭露得皮骨無存,看透科場誤人,自己卻身不由己往里面沖,功名終成幻景,“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百般凄惶,怎不叫人嗟傷。
“一遣樊籠累,唯余松柏心?!背员M苦頭能回頭者到底是少數(shù),為打開“久不售”的仕途囧局,痛定思痛,有人不走尋常路,這真是讀書人充滿創(chuàng)意的豪賭。比如唐朝的“終南捷徑”,跑到京城邊終南山上當(dāng)隱士,在皇帝大老板身邊以一種怪異的舉止刷存在感,日子久了,影響也就來了,不知是皇帝怕?lián)鷤€“埋沒人才”的臭名聲還是別的,反正一道圣旨把人招進了宮中,這個結(jié)局羨煞天下讀書人,居然還能繞過科場去做官,但成功往往不易被模仿,遂心者應(yīng)該是個別人吧。
古代出人頭地的機會真心不多。拿明朝來說事,有人粗算了一番,明朝總共276年,考上舉人的10萬人左右,而鄉(xiāng)試是三年一次,如果平均下來每年大約362人。要知道,大明朝所有讀書人,老老少少都要來爭這362個名額。再看看現(xiàn)在,清華大學(xué)每年招生按7000人估算,古代讀書人眼紅死了。所以古人在仕進這一塊很是固執(zhí),撞死南墻不回頭的多,那種“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灑脫少見。讀書人和朝廷之間,買方市場一方獨大。宋朝皇帝一句“且去填詞”,結(jié)果大才子柳永只能在勾欄院虛耗光陰。讀書人不給朝廷打工,就只能老死林泉之下(黃巢洪秀全忽略不計),這對懷才如懷孕的多數(shù)天下讀書人來說,迫切之際,已無暇他顧。
于是低下讀書人高貴的頭顱,低眉順眼到處尋找機會?!俺鄹粌洪T,暮隨肥馬塵”,看看老杜討生活的不易,不得不感嘆,才華賤賣也是賣啊,明末的李漁祭掃先慈墓時大哭道:“三遷有教親何愧,一命無榮子不才。人淚桃花都是血,紙錢心事共成灰?!笨茍鍪б獾淖x書人,都有一把辛酸淚啊。
“詩仙”李白通過玉真公主引薦,隔了好幾年才有機會到朝廷走一遭?!短圃娂o(jì)事》引《集異紀(jì)》記載了大詩人王維的事,說:“維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公主第,使為伶人,進主前。維進新曲,號郁輪袍,并出所為文。主大奇之,令宮婢傳教,召試官至第,諭之作解頭登第。”原來,考試前,王維通過岐王,找到公主,在公主府院,大秀琵琶“絕技”,加上嘴巴甜。果然,公主很是欣賞,便授意主考官,把王維定為第一名。想想手抱琵琶極盡討好之“小鮮肉”模樣,滿腹經(jīng)綸的王維如此作態(tài),估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仕宦至卿相,富貴好還鄉(xiāng)”,一個美好的夢,讓古代多少讀書人夜不能眠,成了天涯背包客。真可謂:風(fēng)雨書劍走江湖,酸甜冷暖鑄詩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