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鎖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所以學好語文是至關(guān)重要的。要問到學習語文的竅門,恐怕回答最多的就是——“積累、總結(jié)”。的確,這就是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做起來非常困難,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只有真正付出,才能有收獲并厚積薄發(fā),真正走進語文學習的殿堂。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積累意識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既有自己本身的嚴謹厚道,又不乏輕松愉悅。語文課程包括的內(nèi)容太廣泛了,從生活瑣事到人生哲理,從社會百態(tài)到內(nèi)心情感,無不有語文的身影。語文本身就源于生活,但又是對生活的概括、升華,只要你熱愛生活,相信心中定有語文的一份凈土。語文學習,或許因一時的努力發(fā)勁,成績上來了,但下一次忽視了語文學習,成績立即一落千丈,這說明語文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說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學語文,而是要點點滴滴的積累,只要每天騰出一小段時間來積累,堅持下去,滴水穿石,最終語文成績會不斷提高,不會有大起大落的現(xiàn)象。
因此,語文教師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積累意識,學生可以先從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入手,慢慢讀,細細品,或許一時還未培養(yǎng)起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你會發(fā)現(xiàn)蘊藏在其中的樂趣,那時學生的知識積累興趣就建立了,語文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二、對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有效積累
語文基礎(chǔ)知識主要包括語音、字詞、文學常識。在平時的閱讀中,碰到不認識的字詞或拿不準的讀音、容易寫錯的字,把字典翻出來,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專門用本子記憶,這樣便于反復記憶,同一個詞,難一點的反復翻看三四次就記住了,長次以往,學生的字詞積累量就十分豐富了。
對于成語,好的做法是拿一個本子,在做題中積累,隔一段時間做一些成語題,在做題過程中,不認識的成語、生活中容易用錯的成語都記在本子上,抽空拿出來翻翻看看,順口造個句子,成語的使用就熟練了。平時老師講課文時,都會提到作家、作品,這時學生要留心,用心聽或在角上記一下,文學常識不至于會到貧乏的地步,也就足以應付考試了。
三、對閱讀收獲的有效積累
閱讀文章不僅僅是揣摩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傳達的內(nèi)涵,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題的方法、技巧,核對標準答案,思索一下自己為什么就和答案不一樣,答案是如何形成的,自己又是怎樣考慮的,自己的解題思路偏差在哪里,及時整理出這篇閱讀最大的解題收獲,寫在本子上或紙片上,下回再做題前看上兩眼,這樣每次做題都有新收獲,同時鞏固了自己總結(jié)的方法,堅持下去,考試前不用多做題,只要把自己的心得總結(jié)回顧一遍,考試時特別注意應用,現(xiàn)代文閱讀扣分就會少了。
當然,廣泛的課外閱讀能大幅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所以,學生要養(yǎng)成閱讀習慣,只要平常多讀書,才可以多吸取營養(yǎng),才能悟出語文的真諦,發(fā)展自己遣詞造句、寫文章的能力。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文學家都是走的這條路,如前蘇聯(lián)的高爾基、中國當代文學家高玉寶、當今大家熟悉的作家韓寒等。博覽群書確實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能力。而看書也有方法可言:首先應選一些優(yōu)秀的讀物;在看書時,應注意應用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看后不妨做些筆記,摘錄精彩的句子、語段劉這一形象的整體把握和分析品評后,學生才能認識到她被遣回家時從容嚴整地妝扮自己,正表現(xiàn)出她的自愛自重,也是一種不失禮節(jié)的表現(xiàn),從而喚起了學生對女主人公的同情與贊賞之情。
二、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
作家總力求把無限廣闊、豐富深刻的生活內(nèi)容,凝練地熔鑄在有限的、具體的、個別的藝術(shù)形象之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對作品的感受不能僅僅停留在直接表現(xiàn)的有限的形象本身,而要通過有限的形象,靠悟性去把握作品所表現(xiàn)的更廣闊、更豐富、更深遠的內(nèi)容和意義,而聯(lián)想和想象便是這一“悟性”的媒介。
1.發(fā)掘作品遣詞的手法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節(jié)為例,“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呈給你擁抱過我的直伸著的手/呈給你吻過我的唇/呈給你泥黑的溫柔的臉顏/呈給你養(yǎng)育了我的乳房/呈給你的兒子們,我的兄弟們/呈給大地上一切/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呈給愛我如愛她自己的兒子般的大堰河”。詩中的八個“呈給”是八個分句,從八個方面想象和謳歌保姆大堰河和大堰河式的保姆的偉大的母愛,抒發(fā)了作者對大堰河和所有勞動人民的深情,擴大了詩的意境,深化了詩的主題。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從這個詞生發(fā)開去,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才能真正有所領(lǐng)悟。
2.強化學生的通感體驗
在語言藝術(shù)中,運用通感來塑造形象,表現(xiàn)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美的獨特感受,往往可以使藝術(shù)形象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這樣的寫景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薄疤林械脑律⒉痪鶆颍馀c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p>
學生開始很難體驗這種感覺,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清香”和“歌聲”,“光和影”和“名曲”中找出聯(lián)系,“清香”是訴諸嗅覺的;“微風”伴著“清香”輕輕吹過荷塘,自然有細聲訴諸聽覺,使人感到的是香中有聲,聲里透香,而且這種聲音是斷斷續(xù)續(xù)的,然后再與遙遠的隱隱約約的時斷時續(xù)的歌聲相聯(lián)系;月光與樹影參差相映,并不均勻,但濃抹淡妝總相宜,猶如名曲的旋律那樣和諧。在學生的嗅覺、聽覺、視覺都得到溝通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好似嗅到、聽到和看到了沒有直接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美,從而獲得了一種立體的審美效果。
三、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痹谡Z文教學中導語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突破口,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悟性。如在上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生活中,同學們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家人相聚,共享天倫,其情悠悠,其樂融融??墒牵斶@份歡樂、這份熱鬧一旦離去,當你的周圍不再有一點人聲,當那如血的夕陽拉長你瘦長的身影,撕扯著你孤獨的心靈的時候,你會追憶那一份歡樂、那一份熱鬧。這份追憶,會讓你情不能自已。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就把他的這種感受,寫進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的佳作《項脊軒志》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歸有光的情感世界。
“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當這樣緩慢而又飽含感情的導語結(jié)束之后,學生的主觀情感被誘發(fā),使審美客體(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欣賞者、學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鳴升華,學生的審美悟性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藝術(shù)創(chuàng)作講究意境,作者靠靈感創(chuàng)造了意境,而讀者則要靠悟性去把握和豐富這種意境,如何將審美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取決于一個人領(lǐng)悟能力的強弱。所以,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審美悟性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一中(2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