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是確保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防止和杜絕機關內部人員干預辦案,確保公正廉潔司法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記錄、責任追究制度,緊密銜接、層層遞進,織密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和追究的制度籠子,對案件承辦人從法律層面予以保障,不斷促進檢察機關執(zhí)法公正、規(guī)范和廉明。
關鍵詞:檢察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追究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63-02
作者簡介:李長春,男,天津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監(jiān)察科,副科長。
《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相繼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央政法委制定下發(fā)。這對防止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防止司法機關內部人員干預辦案,確保公正廉潔司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修訂的《關于深化檢察改革的意見(2013—2017年工作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要建立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防止檢察機關內部人員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為了進一步強化檢察機關內部監(jiān)督,保障檢察人員秉公執(zhí)法,應及時建立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一、當前檢察機關對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認識
(一)對“過問案件”情形的界定理解
建立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首先要明確哪些情形屬于“過問案件”。從檢察實踐看,如果“過問案件”有合理的法定事由,而且履行了一定的審批程序,就不應該屬于“過問案件”的情形。反之,如果“過問案件”是本院機關內部人員或上級檢察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個人私利或朋友的請托,對檢察機關偵辦的案件或正處在檢察工作環(huán)節(jié)辦理的案件“過問”或“打招呼”,這類情形應該是屬于“過問案件”的情形。
(二)檢察機關“內部人員”的涵蓋范圍
檢察機關“內部人員”簡單地說就是具備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從當前天津檢察機關的實際情況來看,檢察院的工作人員由以下人員構成:一是屬于行政編制的公務員。從法律職稱上區(qū)分,這類人員中既有檢察員,也有助理檢察員、書記員和綜合部門工作人員。從職級職務上來區(qū)分,這類人員中既有檢察長、科(處)長,也有一般的檢察干警。二是屬于事業(yè)編制的人員。此類人員基層檢察院基本沒有,一般是市檢察院、檢察分院有一定的比例,比照公務員進行管理。三是檢察院因工作需要而聘用的臨時工作人員,如合同制法警。這三類人員是過問案件的一般主體。他們的共同的特點是,無論具體的職務身份如何,都是在人民檢察院從事檢察執(zhí)法工作、檢察管理工作和輔助性工作,有著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的身份,均是過問案件的可能的主體。
(三)“過問案件人”具有主觀方面故意
檢察機關內部過問案件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應該是出于故意,不可能屬于過失。具體分析,過問案件行為人只能是因為出于對案件打招呼、說情的目的,而違反規(guī)定干預、過問、打聽他人辦理的案件,因此其主觀方面只能是由故意構成。如果行為人沒有干預案件辦理之目的,純屬于工作需要而過問案件,也不違反案件管理的各項規(guī)定,這樣的情形不構成過問案件的行為?;蛘撸袨槿穗m然過問了案件,但系出于工作過失造成,且行為人沒有干預案件的目的,也沒有給案件的處理帶來不良后果的,也不構成過問案件的行為。因此,過問案件行為人在主觀上屬于故意,也就是說其對自身違規(guī)的性質是明知故犯。
(四)過問案件的行為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
“強化法律監(jiān)督,維護公平正義”是檢察機關的工作主題,為了確保司法的公正性,維護司法的權威性,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職能過程中“公平、公正、公開”,其含義之一就是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確保司法的權威。但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行為,并不是陽光的,而是隱匿的,它不僅會影響到案件承辦人公平的處理案件,而且檢察機關的正常履職被誤解,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在人民群眾心中被貶損,極大貶損了司法的權威。
二、當前過問案件記錄和責任追究的現(xiàn)實情況
(一)案件承辦檢察官的思想顧慮
從檢察實踐看,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承辦檢察官能否、敢不敢如實記錄有以下顧慮:一是基于“感情因素”,作為一個單位的同事,彼此之間關系不錯基于信任才過問,怕因過問案件記錄影響同事關系;二是基于“心理壓力”,對辦案檢察官來說,將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行為記錄下來,最終可能招致一定的職業(yè)風險。特別是在領導進行不當過問情形下,這樣的記錄又會展現(xiàn)在領導面前,讓辦案干警面臨“自我暴露”的尷尬,還要承擔“得罪領導”帶來的諸多后果,從內心有抵觸情緒,最終導致其選擇不記錄或記錄的積極性降低;三是基于“僥幸心理”,認為過問案件敏感性較強,因過問人有求于己,相信過問人不會說出去,這樣自己不記錄也不會被發(fā)現(xiàn)。四是基于“功利心理”,一部分干警通過內部人員過問案件,從中既可以贏得人脈,更主要是可以獲取錢物等好處,不能因記錄而斷了自己的“財路”。
(二)過問案件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形式
一是施加壓力。主要表現(xiàn)為上級檢察院和本院領導利用其地位優(yōu)勢,給下級檢察院或案件承辦人施加壓力,要求案件承辦人按照行為人的意愿辦理相關案件。二是打聽案情。主要表現(xiàn)為檢察院內部(含上下級檢察院之間)工作人員為了給案件當事人提供案件辦理的情況,向案件承辦人了解、詢問案件各種不宜公開的情況。三是幫助說情。主要表現(xiàn)為檢察院內部(含上下級檢察院之間)工作人員,雖然沒有領導管理的優(yōu)勢地位,卻利用同事、朋友、同學等身份給案件承辦人提出懇求,或拉攏關系,讓案件朝著行為人預期的方向發(fā)展。由上分析可知,過問案件客觀方面的表現(xiàn)雖有差異,但均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插手過問案件行為與其職務或職務活動密切相關;二是實施插手過問案件總是由違背檢察官職業(yè)道德開始。
三、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和追究的制度思考
一是劃定內部人員不可觸碰紅線。為使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和責任追究制度化規(guī)范化,有章可循,要制定符合檢察實踐、操作性強的“全程流痕”記錄追究制度,必要時的通報公開制度,案件承辦人違反規(guī)定不記錄或不如實記錄的責任追究制度等。將記錄、通報公開和責任追究三項制度緊密銜接、層層遞進,織密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和追究的制度籠子。
二是做到過問案件記錄全覆蓋。要不問過問目的,不過問動機是出于公心,還是基于私利,只要過問,則愛規(guī)制。對所有過問案件的情形進行記錄留痕,案件承辦人對黨組書記、檢察長一把手到普通干警過問的案件都要一視同仁,“應當全面、如實記錄,做到全程流痕,有據(jù)可查”,防止選擇性記錄。即使對正常過問“履行法定職責”的情形,也要做到書面登記備案,拒絕“例外、特殊”情形發(fā)生,杜絕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對過問的綁架,確保凡內部人員過問案件必記錄,真正做到將過問記錄隨案存檔備查,形成威懾效應。
三是加大過問案件責任追究力度。禁止性制度細則已經建立,關鍵在于執(zhí)行,而執(zhí)行的重中之重在于問責。對檢察機關內部人員而方,不過問案件辦理情況是紀律,對案件承辦檢察官而言,如實記錄也是紀律。要把檢察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記錄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細則作為紀律高壓“紅線”,把這項紀律管到位、嚴到份,強化問責,用嚴起來的問責拉起“內部過問”的警戒線,讓過問行為在監(jiān)督中現(xiàn)形,讓檢察機關內部人員在法律紀律面前安分守己,否則確定無疑地要付出代價。通過公開倒逼不敢不能過問,這樣案件承辦檢察官才會有更多底氣,司法也才更有權威。
四是給予案件承辦人組織和法律保障。對于案件承辦人的履職記錄,不經法定程序、無法定理由不得將案件承辦人免職、調離、降職、開除等規(guī)定,真正從組織和法律制度層面對案件承辦人予以保障,給予案件承辦人強有力的支持。這樣案件承辦人對于檢察機關內部人員的過問情形進行登記消除了思想顧慮,才敢于客觀公正記錄,敢于同內部人員的司法干預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