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摘 要 針對壽寧縣龍虎山茶園現(xiàn)狀,分析龍虎山茶場生態(tài)茶園建設的必要性,提出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建設規(guī)劃、配套設施建設及植樹綠化、種草護坡、套種綠肥、綠葉回園等防護體系建設、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主要管理技術措施,并總結了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建設成效和示范帶動。
關鍵詞 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建設成效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62
壽寧縣龍虎山茶場,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的壽寧縣武曲鎮(zhèn)龍虎山,創(chuàng)辦于1959年,原名“五七茶場”,是一家主要從事茶葉種植、科研、加工和銷售的國有農墾企業(yè),是壽寧縣極具影響力的茶葉生產基地?,F(xiàn)擁有茶園面積120 hm2,屬于丘陵山地開墾的梯田茶園。目前已建設標準化生態(tài)園46.67 hm2。擁有茶葉初精制標準化廠房5 000 m2,擁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生產線各一條,年加工茶葉超過500 t,產值3 000多萬元。帶動周圍3 000多戶茶農種植各類優(yōu)質茶666.67 hm2。20世紀60年代,茶界泰斗張?zhí)旄T诓鑸鐾茝V科技成果,改造低產茶園。
1 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建設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壽寧縣茶產業(yè)取得明顯進步,產量和產值逐年提高,但也出現(xiàn)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茶園建設科技意識不強,導致森林植被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二是茶樹病蟲害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同時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制約了茶葉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三是茶葉生產過程中片面追求產量,長期大量追施化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結構變差;四是茶園物種單一,茶園周圍缺乏防護林、行道樹和遮陰樹綠化,破壞了茶園中天敵的棲身和繁衍,使生物鏈簡單化,同時又造成茶樹抗逆性減弱,影響茶樹的正常生長[1]。
壽寧縣森林覆蓋率高,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十分有利發(fā)展生態(tài)茶園。為實現(xiàn)壽寧縣茶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充分發(fā)揮龍虎山茶場示范引領作用,盡早建成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具有重要意義[2]。
2 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
2.1 茶園開墾
生態(tài)茶園選擇在龍虎山茶場核心區(qū)域,北面連甲峰山脈,南面山腳是長溪河流域,森林資源豐富,水源充足,水質好,茶園常年云霧繚繞,離居民區(qū)3 km,周圍均為茶園,沒有大田植物,直徑2 km內沒有污染源。原來開墾的茶園標準低,按照生態(tài)茶園的建設,原有坡度在10°~25°的茶園留著改造,坡度>25°的茶園退茶還林,或退茶還草。適合改造的茶園按照等高梯臺人工開墾,每層平臺寬在1.5 m以上,做到表土回溝,新土做埂[3]。全園深翻0.5~0.6 m,及時清除石頭、樹根和塑料垃圾等。福云6號老品種茶園人工砍除老茶樹,茶樹根要清除干凈。
2.2 配套設施建設
2.2.1 道路建設
茶場已具有貫穿茶園的主干道,路基寬為5.0 m。針對茶園道路現(xiàn)狀,完成主道路邊溝的水泥硬化。按照茶園面積0.53~0.67 hm2標準設置支道60條,原有支道9條,新建51條。路基寬3.0 m。按照0.20~0.33 hm2標準設置步道150條,原有步道53條,新建97條,路基寬1.5 m。步道連著支道,支道連著干道且與干道垂直相連,通往各片茶園,使茶園各道路之間連通成網(wǎng)。
2.2.2 水利設施建設
茶園核心地塊水源充足,采用PVC管在茶園鋪設管道建設灌溉給水系統(tǒng),鋪設管道16 000 m,管道連著蓄水池,一部分采用噴灌系統(tǒng),另一部分采用流灌系統(tǒng)。茶園內沿著支道建設排水溝,排水溝底部水泥硬化,水溝寬度根據(jù)地形地勢而定,陡坡地帶水流急,溝挖深點寬點,平坡地帶水流緩慢,溝挖淺些,這樣可以做到大小雨不出園,暴雨不沖園[4]。在園內茶行后壁挖竹節(jié)溝
(0.3 m×0.3 m),溝中間隔3~6 m筑一小埂,高度略低于臺面,兩頭埂要低于中間的埂,以便溝內水滿時從兩頭埂排出園內。竹節(jié)溝兩頭要與排水溝相連接。沿著排水溝大約每100 m建設1個沉砂池(1 m×1 m×1 m)。園內共建設蓄水池7個:一級水池3個(10 m×10 m×3.5 m),均建在園內坡頂,水源來自山頂引水和雨季蓄水。二級水池4個(5 m×5 m×3 m),建在園地半山腰平坦開闊處,蓄水池連著排水溝。
2.2.3 防護體系建設
2.2.3.1 植樹綠化
園內四周早年建園時種植杉樹和香樟,應保持原來的樹種。在主干道兩側、茶行空隙補充種植其他防護林,選擇樹種杜櫻、四季桂、八月桂和天竺桂等,防護林的種植規(guī)格按2 m×2 m。在茶園坡頂,陡坡空閑地、支步道旁和風口處種植行道樹,行道樹種植規(guī)格:支道3.5~4 m/株,步道5~6 m/株,其他根據(jù)地勢3.5~6 m/株。
2.2.3.2 種草護坡
茶園禁止使用除草劑。茶園中生長的野草人工除后直接鋪蓋在茶行,保留茶園梯壁上原有的綠草,當草過長覆蓋梯壁后影響茶樹時可割去一部分填埋,當綠肥用[5]。選擇百喜草、黃花菜等多年生護坡植物在裸露的茶園梯壁進行種植,采取種子直播或移栽,規(guī)格是0.1 m×0.1 m。
2.2.3.3 套種綠肥
在未封行的改造茶園和幼齡茶園行間種植綠肥紫云英。紫云英具有固定空氣中氮的功能,固氮150 kg/hm2,相當于330~345 kg/hm2尿素,能為茶園提供無污染的氮素營養(yǎng)。但在生長過程也會和茶樹爭光、爭水、爭肥,所以采用稀播。播種時,綠肥與茶樹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一年生茶園套種2~3 行,二年生茶園套種1~2行,
3 a以上的茶園一般不宜套種。套種的紫云英應及時進行割青埋青,或作為覆蓋物鋪于茶樹行間。
2.2.3.4 綠葉回園
茶園內3 a以上生的茶樹,在每年冬季或春茶采摘后必須進行一次輕修剪,修剪的樹枝自然鋪在茶園行間,20 d后等綠葉自然脫落后撿去長條枯枝,碎枝和落葉覆蓋在表土上,有利于防止雜草叢生。春茶結束后修剪的茶園正是進入夏季高溫期,地表溫度可達40 ℃以上,枯枝葉鋪在茶園,也起到保濕抗旱作用。遇到雷暴雨天氣又能減少雨水對土壤表層的侵蝕。結合土壤耕作,將落葉埋在土層下,腐爛后增加土壤有機質。冬季修剪后的枯枝和綠葉回園后結合噴施石硫合劑封園。
2.3 種植管理技術
2.3.1 選擇品種
生態(tài)園選種金觀音、金牡丹、黃玫瑰和白芽奇蘭等幾個當今市場比較看好的優(yōu)良茶樹品種。其中金觀音13.33 hm2、金牡丹13.33 hm2,黃玫瑰13.33 hm2、白芽奇蘭6.67 hm2。
2.3.2 定值方式
以秋末種植為宜。采用單行雙株種植,行距1.4~1.5 m,株距0.35 m,2 700株/667 m2左右為宜。在種植溝內淺挖0.1 m,把茶苗垂直置于溝內,用左手扶住苗木,右手填土要先提苗,使茶苗根系舒直,然后加土夯實。雨前種植最好,否則澆足定根水。
2.3.3 測土配方施肥
施肥上應盡量避免使用化肥。下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4~5 t/667 m2,均勻鋪在種植溝里。根據(jù)茶園土壤養(yǎng)分測定情況,做到科學配方,合理平衡施肥。定期監(jiān)測土壤肥力水平,要求每3~5 a土壤檢測1次。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見表1)有針對性地施肥來改良土壤肥力。
2.3.4 病蟲害防治措施
2.3.4.1 減用化學農藥
首先,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及時掌握病蟲與天敵的發(fā)生規(guī)律;利用茶樹害蟲的習性,采用人工捕殺,以減輕其危害(如毒蛾類、蓑蛾類、刺蛾類、卷葉蛾類、茶蠶和茶麗紋象甲等害蟲);通過分批及時采摘,以采除危害幼芽嫩葉的病蟲,抑制其種群發(fā)展;通過修剪,剪除分布在茶叢中上部的病蟲;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數(shù)量[6];將茶樹根際落葉和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以防止在表土中越冬的病蟲在來年的發(fā)生為害。
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如每0.67 m2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盞,開燈時間為每晚18:00-24:00);安放可降解黃色誘蟲板(茶園內懸掛規(guī)格為
25 cm×30 cm的黃色誘蟲板15~20片/667 m2,迎風掛板效果更佳),減少用于防治小綠葉蟬的管理成本20%以上。通過這些措施既降低次年害蟲口密度,又有效減少使用化學農藥,把防治成本降到最低。
2.3.4.2 提倡生物源和礦物源防治
一是利用植樹種草,提供天敵棲息地,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保護和利用當?shù)夭鑸@中的草蛉、瓢蟲和寄生蜂等天敵昆蟲,以及蜘蛛、捕食螨、蛙類、蜥蜴和鳥類等有益動物,達到以動物治蟲;二是推廣使用生物源農藥(如蘇云金桿菌(Bt)、白僵菌871、苦參堿、農用抗生素等)以達到以菌治蟲、以菌治病的目的;三是加強茶園肥水管理,提高茶樹自身抗性;四是冬季使用石硫合劑進行封園,以減少病蟲在來年的發(fā)生為害。
3 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建設成效
3.1 節(jié)本增效
3.1.1 成本降低
通過筑埂、竹節(jié)溝、行道樹、排水系統(tǒng)及護坡植被等水土保持措施的應用,有效提升茶園對自然災害的抗性,尤其是臺風季節(jié)連續(xù)暴雨造成的梯壁崩塌,每667 m2可節(jié)約茶園梯壁修復成本30%。通過噴灌及流灌系統(tǒng)建設,有效提高茶園對連續(xù)干旱天氣的抗性,有效提升修剪后茶樹和幼齡茶樹的成活率,可節(jié)約因干旱造成茶樹枯死的損失和補植的成本。
3.1.2 質量提升
通過規(guī)范化管理茶園,有效控制茶葉投入品,提升茶葉品質;通過建設改善了茶園小氣候,提升了土壤肥力。通過立體種植,實現(xiàn)茶園生物種群多樣性和茶樹病蟲害的生態(tài)調控能力,具體表現(xiàn)在茶園生物的物種增多,生物間的天然食物鏈維持了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有益的生物種類豐富,有害生物的優(yōu)勢種群不突出,從而有效抑制了有害的茶樹病蟲發(fā)生與為害。通過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應用,茶園農藥使用成本每667 m2降低43%,農藥噴施人工成本每667 m2降低30%。
2013年以來,茶園送檢和抽檢的茶樣中,農殘檢測中未發(fā)現(xiàn)超標,均達到農業(yè)部無公害食品茶葉標準[7]。
3.1.3 收入增加
與建園前相比667 m2產增0.6萬元,46.67 hm2生態(tài)園年增值420萬元。
3.1.4 品牌創(chuàng)建
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2010年開始籌建,現(xiàn)已榮獲“無公害產品產地證書”“無公害產品證書”“全國工業(yè)產品生產許可證”等證書。同時,通過龍虎山茶廠標準化生產加工,確保產品質量的問題,成為寧德市“農業(yè)產業(yè)化市級龍頭企業(yè)”,進而提高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美譽度,拓展產品銷售渠道和銷量。
3.2 示范帶動
龍虎山生態(tài)茶園的成功建設,已經成為壽寧縣標準化茶園建設的模本,有效帶動武曲、斜灘周邊鄉(xiāng)鎮(zhèn)5 000多戶茶農參與生態(tài)茶園建設,引導并加強農民的茶葉生產無公害意識,進而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fā)展符合標準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至2015年累計已有500多人次的茶農到茶場或當?shù)剞r業(yè)技術推廣站咨詢黃色誘蟲板、殺蟲燈及石硫合劑冬季封園等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的應用,并得到有效推廣。
參考文獻
[1]鐘鳳蓮.淺談壽寧縣生態(tài)茶園建設[J].茶葉科學技術,2013(2):33-35.
[2]楊如興,張磊.閩東紅綠茶產區(qū)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J].茶葉科學技術2014(2):28-30.
[3]張居德.高標準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J].中國茶葉,2013,35(10):25-26.
[4]林新富.閩東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要點[J].福建茶葉,2015(,374):26-27.
[5]池仰坤.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8):29.
[6]楊荷枝.淺談生態(tài)茶園建設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09,34(4):35-36
[7]池玉洲.建設生態(tài)茶園是實現(xiàn)閩東茶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龍虎山茶場生態(tài)茶園建設模式初探[J].茶葉科學技術,2002(4):23-2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