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佐正
摘要:如何引導(dǎo)學(xué)生鑒賞古代詩歌呢?筆者認(rèn)為我們應(yīng)當(dāng)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即:由鑒賞詩歌意象到鑒賞詩歌意境,由詩歌意境到品味詩歌藝術(shù)特色和詩歌語言風(fēng)格。本文就對此做了初步的探究。
關(guān)鍵詞:古詩教學(xué);教師;學(xué)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026
何為意象?所謂意象,就是作者在詩歌中描寫的人物、景物、事件、事物,它們被詩人們賦予了特定的思想情感,因而組合成一種形象,傳達詩人內(nèi)心情感或?qū)ι鐣畹莫毺馗惺?。從表達方式看,或敘事、或?qū)懢?、或狀物、或?qū)懭?。詩人不是純粹的敘事、寫景、狀物、寫人,而是通過這些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聲或見解。詩人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傾注在筆下的意象中,讓讀者透過這些意象去體味詩人含蓄復(fù)雜的情感世界或認(rèn)知世界。筆者現(xiàn)就分別列舉不同意象在古詩中的應(yīng)用。
一、古詩中的人物形象
古詩中的人物形象大體有兩大類:一類是詩人的自我塑造,另一類是作品中重塑人物或再創(chuàng)造的歷史人物形象。
詩人是如何塑造自身人物形象的?
一般說來,詩人善于借助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或言談舉止來塑造自身。這屬于正面描寫。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币?、二句描寫了大雪的情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yīng)有鳥,路上本應(yīng)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jīng)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dāng)時嚴(yán)酷的政治環(huán)境的折射。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詩人在古詩中塑造人物常有哪些寫法?
首先,詩人塑造一種另類人物?;蚪柚@些人物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蚴銓懽约簩v史和社會的看法。白居易就擅長塑造這類人物形象。如他的《琵琶行》就塑造了一個琵琶女的形象,把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同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交織在一起,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人生慨嘆。
其次,詩人借助歷史人物來抒寫人生際遇或借古諷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借助“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這個歷史人物來反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概嘆。白居易的《長恨歌》就借助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揭示統(tǒng)治者的荒淫不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zāi)難,對他們自己也釀成了無可悔恨的悲劇。是他們的愛恨情仇可嘆可悔還是國家衰亡更值得長恨呢?詩人把這一主題挖掘得深刻、雋永。
再次,閨婦形象更是古詩中經(jīng)久不衰的意象。思婦是古典詩歌中的典型形象。詩人們用她婉曲地表達自己的獨特情感:有的細膩,有的深沉,有的含蓄,不一而足。但綜合比較,無外乎幾種情形:
1. 細膩的表達閨婦的情感
例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人運用對比手法,先寫閨婦的天真,春日踏青,精心打扮,登樓望春,她的內(nèi)心因春日的來臨而喜悅。再寫女主人睹柳突生情變:青青的楊柳讓她感嘆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不禁思念起遠在塞外的丈夫。丈夫如何在邊關(guān)?都是自己的虛榮,迫使丈夫追求功名利祿,以致錯失了春花秋月美好的年華。把一個愛慕虛榮的少婦久經(jīng)生活的折磨后的感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 借思婦揭露戰(zhàn)爭的罪惡
詩人不寫戰(zhàn)爭的激烈于殘酷,也不寫戰(zhàn)士的埋怨,而是寫戰(zhàn)士的妻子,用他們的生活揭示戰(zhàn)爭的慘烈。例如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人擷取生活的片斷來再現(xiàn)這一主題。一位思婦正舉著竹竿追打黃鶯。人們會奇怪:她為什么打黃鶯?原來女主人不讓它啼叫。那黃鶯的叫聲干她何事?噢,黃鶯吵醒了她的美夢。女主人做了什么夢?原來女主人正與丈夫夢里相見,那說不盡的離愁別緒剛開頭,卻讓黃鶯吵醒了,怎不叫人惆悵?思婦真的是怨黃鶯嗎?不!詩人是讓人深思:是誰讓丈夫長年征戰(zhàn)?是什么讓她夢中思夫?在層層懸念里讓讀者明白詩的主題。這種顧左而言他的寫法曲盡含蓄之妙。
3. 用思婦喻君王
這種曲筆源于屈原。借此表達自己渴望君主的重用。屈原,把楚王比做夢寐以求的美人。于是演繹了一段撲溯迷離的愛情故事。宋人賀鑄就把它發(fā)揮到極至。
二、鑒賞古詩中的狀物形象
古詩中的狀物詩歌很多,但手法多樣,內(nèi)容和情感也不同。
第一類是托物言志。如虞世南《蟬》,詩人借蟬“飲清露,居高聲遠,非是藉秋風(fēng)”,來表達自己身居高位但潔身自好,并沒有借助外力做官。給那些譏諷自己“阿諛逢迎”的人以有力的回?fù)簟?/p>
第二類是詠懷詩。借物來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如羅隱的《鸚鵡》:“莫恨雕籠翠羽殘, 江南地暖隴西寒。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zhuǎn)難。”羅隱生當(dāng)唐末紛亂時世,雖然懷有匡時救世的抱負(fù),但屢試不第,流浪大半輩子,無所遇合,到五十五歲那年投奔割據(jù)江浙一帶的錢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這時的處境,和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皠窬挥梅置髡Z,語得分明出轉(zhuǎn)難。”鸚鵡的特點是善于學(xué)人言語,后面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發(fā)。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于明白吧,明白的話語反而難以出口呵!這里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dāng)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jù)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镠禮遇。但禰衡當(dāng)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xí)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镠產(chǎn)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這首詠物詩,不同于一般的比興托物,而是借用向鸚鵡說話的形式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鸚鵡實是勸自己,勸自己實是抒泄自己內(nèi)心的悲慨,淡淡說來,卻耐人咀嚼。
第三類是借物喻人??梢允亲杂?,也可以是他喻。自喻前面已講,不再重復(fù)。這里講他喻。羅隱的《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fēng)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以此暗示下層農(nóng)民辛勤勞動卻無收獲的悲慘,蜂是對農(nóng)民的形象的比喻。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又如羅隱《鷺鷥》:斜陽淡淡柳陰陰,風(fēng)裊寒絲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潔白,也知常有羨魚心。就諷刺了那些沽名釣譽者。
三、古詩中景物形象的欣賞
王國維把古詩中的景物形象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這的確很科學(xué)。從詩人創(chuàng)造的景物形象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觸景生情,二是移情于景(融情于景,或者說緣情生景),三是情景交融。前兩種屬于有我之境,后一種就是無我之境。
1. 觸景生情——就是先寫景,然后再寫由這種景所觸發(fā)的情感。情由景生是這一類詩歌的特征。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少婦的悔恨之情是由陌上的楊柳色觸發(fā)的:年年柳色青,時光流逝,才引發(fā)了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的悔恨。在此之前是不知愁,而春景像火花點燃了女主人公內(nèi)心對家庭夫唱婦隨的平靜生活渴望之火。昔日追求功名利祿讓女主人公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樂趣,而獨守閨房的孤寂又豈是青春年華的女主人能禁受得起的?詩中未寫一個愁字,但我們能感受到女主人的無限愁思。
2. 融情于景——卻是先有情,再有景。世人把自己的情思全部融進眼前的景物中,讓眼前景物皆披上我的感情色彩。如韋莊的《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千里堤。作者先有物是人非之感,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中,覺得臺城柳在迎風(fēng)飛舞,不給人以理解,因而最無情。詩人把歷史興衰的哀嘆借助景物來抒發(fā),發(fā)人深省。這種手法在古詩詞中運用得最為廣泛。
3. 情景交融——用王國維的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瘪R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鳖^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肮诺牢黠L(fēng)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fēng)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fēng),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xiàn)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這三個境界界限分明。我們應(yīng)仔細體會。
那么,詩人筆下的景物形象常常傳達哪些情感?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很長的話題。簡言之:有志之士的愛國情、羈旅游子的思鄉(xiāng)思親情、志士的懷才不遇情、隱居之士的幽情、仁者的山水田園情,不一而足。我們應(yīng)根據(jù)具體作品去品味。
(作者單位:江西省樂平二中 3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