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現(xiàn)代人對“性感”美的理解,從服裝審美的角度引出“顯性感”與“隱性感”兩個概念。并從性感的起源、性感文化的地區(qū)性與差異性、性感美的演變與發(fā)展,三方面進行論述,對性感做以系統(tǒng)的分析。
【關鍵詞】性感;性吸引;性感美;審美
現(xiàn)代中國最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西方開放式的文明涌入了塵封以久的中國大地,國人大開眼界。上個世紀80年代“性感”一詞帶著羞澀,帶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國人開始時往往把“性感”等同于低級的色情、艷俗的肢體暴露與挑逗??墒请S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不斷的碰擊,國人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大膽、隨意和自由。青年人作為時代的先鋒,流行的始作俑者,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著裝。當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穿著緊繃軀體的抹胸,露著大腿的熱褲,看得見內衣的薄紗外套時,國人們也不在視之為“傷風敗俗”。好奇心使人們都躍躍欲試,于是形成了潮流。當時尚的潮流涌到新世紀的今天,入們對“性感”一詞的理解已經(jīng)與開始時完全不同了。網(wǎng)上調查顯示80%左右的人認為“性感”是個人品味的寫照;是一種自由奔放的生活態(tài)度;是思維方式的反映;是造物的魅力,軀體語言,或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在服裝行業(yè),我們的任務就是抓住先機,為消費者服務,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當人們的審美觀念在某一點上有如此大的轉變時,我們真得要仔細探討一下了。
如果按照當今人們對性感的理解,筆者將它歸為兩類,即“顯性感”與“隱性感”。所謂“顯性感”就是指人體肌膚、器官的顯露,需以服裝的修飾和襯托呈現(xiàn)人體的美感;所謂“隱性感”則是指服裝表達的美學信息以及著裝者的品位、品行、智慧、氣質,表現(xiàn)人性之美。有了這兩個概念之后,讓我們來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性吸引——服裝性感的起源
怎樣認識性感呢?首先,我們知道關于服裝起源這里有5種說法:身體保護論、羞恥論、異性吸引論、審美裝飾論、護符辟邪論。至今我們都不能斷定哪一種理論是服裝起源的真正原因。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五種理論囊括了服裝的所有功能。雖然“性感”一詞是現(xiàn)代的產物,但是性感卻是一直都存在的。它的最初表現(xiàn)就是“性吸引”。
著名的精神分析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指出,人有兩個本能:生存本能,死亡本能。而他認為真正的生存本能就是性本能,盡管自我保護本能也同樣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若是我們留意觀察動物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動物在求愛和交配時常常表現(xiàn)的光彩奪目、美艷無比。想方設法吸引異性,也許是天地之間萬物生靈所具備的天性,失去這種吸引生命將退化和終結。
人類作為動物界中的特殊一員,這種天性也是不可磨滅的。當服裝成了人們的第二層皮膚開始,它就成了表達這種天性的重要工具?!叭祟悊恿俗约旱闹腔?,為了突出‘性感,人們不是赤裸裸地暴露,而是性感的部位用衣服遮蓋來強調它、突出它。三點式泳衣、坦胸露背的夜禮服、迷你裙,是現(xiàn)代人用遮蓋來炫耀性感的代表作”。
性別不僅構建了兩性服裝的模式,也建構了兩性審美規(guī)范。服裝審美觀念的形成,又強化了人們的性別意識。周而復始地變化和鞏固,使“性吸引”轉化為“性感”,“性感”又轉化為一種審美形式。于是有了性感美,而這種美又是這樣的原始和重要。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美學科學考察了事物美的條件,但是它不能對美的本質和起源作任何的說明,像往常一樣,失敗在于層出不窮的、響亮的,卻是空洞的詞語……看來,所有這些確實是性感領域的衍生物,對美的愛,好像是被壓抑的沖動的最完美的例證。‘美和‘魅力是性對象的最原始的特征”。
二、性感文化的差異性與時代性
我們中國人對于自然萬物的心態(tài),是一種寧靜而曠達的接受。從古墓、壁磚、古畫中保存下來的服裝,都表現(xiàn)了一種內在的含蓄。古人云“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這就是中國畫講究含蓄的表現(xiàn)。中國人不太喜歡直白的表露,喜歡在觀察中細細品位,發(fā)人深省,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這種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的審美也是寧靜的、講求內涵的。從而導致了在性感美的問題上,我們重視“隱性感”。講求儀態(tài)端莊,舉止大方。裸露肌膚被認為是粗俗的、卑劣的。中國歷代服裝,從整體上來說是以其寬松的造型,制造身體與服裝的空間,以掩飾身體的曲線,充滿了東方人的智慧與哲思。
但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所不同。唐朝是中國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朝代。也是服裝史上最另類的一個時期。唐朝在服飾上減少禁律,追求簡約、舒適、方便、實用。體現(xiàn)個性,既標新立異,又新鮮艷美。坦胸露背的女裝,其性感程度在中國服裝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至于后來這種形制沒有得到流傳,人們著裝又回歸保守樸實之風,那還是與各時代背景和根植于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牽連的。這恰恰是性感美具有時代性的表現(xiàn)。
而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心理與西方服飾,則更加坦率而直接,以表達人體自然美作為服裝的首要目標與中心命題。無論是從繪畫、雕塑,西方的表達是寫實的、大膽的、自由的、立體的。所以西方多認同“顯性感”,在服裝上的表現(xiàn)是身體曲線的勾勒、肌膚的坦漏與華麗的裝飾。與中國的含蓄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便是性感文化的差異性。
但是這種差異只是對“顯性感”和“隱性感”的取向偏差。不管人們崇尚哪一種性感美的形式,他們的基本目的卻是相同的——吸引。
三、性感美的演變與發(fā)展
最開始的性感是一種性吸引的行為,人們通過服裝來表現(xiàn)白己,吸引異性的注意。當這種形式達到了目的,處于本能,人們會效仿并以此為美。為了體現(xiàn)性別差異或是強調性特征,人們想盡辦法。服裝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人們?yōu)榱送怀霰憩F(xiàn)某一部位的性感,不惜犧牲白己的身體甚至是生命。中國古詩有云“趙王好大眉,民間闊半額;楚王好廣領,國人皆沒頸;大王好細腰,后富有餓死者”(見清·李漁《閑情偶寄·治服·附》卷3)。中國自南北朝開始的流行纏足,據(jù)記載說:“考之纏足,起于南唐李后主。后主有宮嬪窅娘,纖麗善舞,乃命作金蓮,高六尺,飾以珍寶,絅帶纓絡,中作品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行舞蓮中,迥旋有凌云之態(tài)。由是人多效之,此纏足所自始也。”妃嬪因此得到帝王的寵信,于是別的宮女為了能博大王的歡欣都爭相效仿,開始纏足。還有詩云:“眉兒淺淺描,臉兒淡淡妝,翠裙鴛繡金蓮小,細袖鸞消玉筍長。”把三寸金蓮描寫的超凡脫俗,令人垂涎,足見其性感的程度。
在西方也是一樣。女人的胸部和臀部是西方人塑造性感的兩大永恒主題,最初的婦女只用巨大的裙撐來夸張自己的臀部。當這也不能滿足時,于是有人想到了束腰,以細腰來反襯臀部的豐碩。人們發(fā)明了緊身胸衣來幫助束腰,并提高了胸線。相信沒有哪個男士會將自己的眼睛從這樣的軀體上移開。類似的事情也發(fā)生在男士身上,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男士為了追求性感,不僅夸大了胸和肩的寬度,還在自己的生殖器部位加以耀眼的裝飾。更有甚者將生殖器裝飾的像小孩子的頭一樣大。這一階段的人們追求性感是盲目的、畸形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動物性的。更多體現(xiàn)的是性吸引的手段,而不是美。
性感美在現(xiàn)代才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這源于意識形態(tài)的進步、源于國際間的交流與發(fā)展、源于世界的大融合。人們開始宣揚個性,不再盲目隨從。正是對個性的追求,才促成了我們今天多方面的發(fā)展,世界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樣的,在面對性感問題時,人們也有了獨到的見解。這時的性感美以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手段”,它以一種文化的方式融入了人們的思想,成了一種修養(yǎng)。懂得性感的人就一定懂得生活、懂得愛。就像前面提到的“它是個人品味的寫照;是一種自由奔放的生活態(tài)度;是思維方式的反映;是造物的魅力,軀體語言,或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
四、發(fā)揚中國式的性感美
現(xiàn)如今,當性感美沉淀于人的思想,成為一種美的修養(yǎng)時。我們仍要注意它的差異性和時代性,更要強調她的延續(xù)性。應該注意的是,顯性感的審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而隱性感的審美卻會有它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
所以,我們不可能拋棄自己的社會背景,全盤西化。美作為一種文化,我們要懂得批判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就我國來說,我們要的是適合中國人的性感美。在西方,由于文化的差異,“顯性感”作為性感美的一個因素,在西方設計師手中已經(jīng)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我國要想追求如此大膽的“顯性美”還是要有一定的適應過程的。中國的傳統(tǒng)向來以莊重、含蓄、柔靜為美,這是隱性美的主題。在我們平時的著裝中和設計中,應當將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與美德巧妙地與服裝結合,協(xié)調處理“顯性”與“隱性”的平衡,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的性感美,展現(xiàn)中國人獨特的智慧和氣質,體現(xiàn)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涵養(yǎng)。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性感從服裝的產生開始就與服裝有著密切的關系。性感既是服裝的功能,又是服裝審美的重要方面。面對性感,由于文化的千差萬別,我們雖然不能像西方人那樣的崇尚人體的、大膽的顯性感,但也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盤照搬。我們大力提倡服飾的隨意性、多樣性、多元性和個性。我們既要擺脫僵化思想的束縛,又要吸取中國服裝鮮明的特性,同時借鑒西方先進的文化。逐漸形成、完善、繼承和發(fā)揚具有中國服飾文化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性感美。
【參考文獻】
[1] 王 化. 遮蓋與炫耀[M]. 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 1994.
[2] 何仲生, 余鳳高.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價[M]. 遼海出版社, 1999.
[3] 戴仕熊. 服飾文化沙龍[M].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1997.
【作者簡介】
孫甜(1980—),女,漢族,遼寧丹東人,碩士學位,天津職業(yè)大學藝術工程學院人物形象設計專業(yè)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