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杭靜
亙古的歲月瀝出文字的糟粕,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彌久不衰。有時只是口口相傳,也許是道聽途說卻依舊值得品味;有時卻是白紙黑字,也許過于一板一眼卻伴有警示名言。而無論再有諸多改變,文字依舊煥發(fā)著應(yīng)有的魅力與生機,以一名冠之,人們稱其為故事。 ——題記
“很久很久以前……”我讀過的故事無一例外以此開頭,雖似千篇一律,卻無人覺得索然無味,因為聽故事的人都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什么東西是可以僅憑一句話來決定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
我讀過《愚公移山》,年邁體衰也依舊堅持不懈地移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感動了天上的神仙。是的,有志不在年高,滴水能穿石??墒?,繞過這山重水復能否遇見那柳暗花明?愚公何不另外開辟出一條路來呢?相比于移那巍峨高山這難道不是更簡單嗎?虎在前,貓在后,轉(zhuǎn)身瀟灑走,何懼之有?于是,人們開始懂得另辟蹊徑。
我讀過《嫦娥奔月》,娉婷嫦娥偷靈藥,堪入月宮隨風搖。位列仙班,享盡逍遙,壽與天齊,福比海深,是否真的一生無憾?可憐月宮凄寒牢,唱盡人間凄涼調(diào),確實難料。也許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人間煙火添味的不僅是五谷雜糧,更有人生這漫漫長路。后來,人們懂得了長生是劫不是福,徒徒受那空等哭。
我讀過《夸父逐日》,金烏日升夜降西,坐擁福澤幾多時。追日,追日,縱使枉負一世。何其自負,妄想逐日旸谷,于是渴死半路,只留一林桃樹。但若是明白自己的渺小,依舊不把志向輕放,即使背離故鄉(xiāng),受盡悲涼,也算活過一場。至此,人們懂了自負只是態(tài)度,它的資本是為此付諸行動,不死不休。
故事一如既往地講述著生離死別,愛恨嗔癡,聽書人不改從前的揚揚自得,如癡如醉。這場景即使是在物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之后,也還是一成不變。人生代代無窮已,故事年年只相似。
難道就不乏味?
不,不會的,雨過之后,低頭是污泥斑斑,可抬頭卻是鷗翔鷺鳴;懸崖旁邊,低頭是萬丈深淵,可抬頭卻是觸手可得的碧空藍天;荊棘路上,眼前是危機重重,可過后卻是鳥語花香的康莊大道。心有多開闊,故事的底蘊就有多深厚,這就是故事的生命力。
[【老師贊】]
本文語言練達,用詞精辟,筆力勁健,見解脫俗,有較深厚的文學功底。小作者通過對《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三則神話故事的精要解讀,領(lǐng)會到故事“雖年年相似,場景卻物轉(zhuǎn)星移”,不同的人對故事有不同的理解,重要的是聽故事者的心態(tài)。最后點明“故事的生命力”的內(nèi)涵是“心有多開闊故事的底蘊就有多深厚”,主旨深刻。
指導老師:葉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