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陸惠波
摘要:目的 探討開腹膽囊手術與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情況。方法 選取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膽囊手術的患者共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給予對照組開腹膽囊手術治療,給予觀察組腹腔鏡膽囊手術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8.65±3.14)min、肛門排氣時間為(24.58±7.14)h、住院時間為(4.58±1.24)d、術后出血量為(31.67±6.05)ml,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為4.7%,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腹腔鏡膽囊手術治療膽囊疾病,能夠降低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開腹膽囊手術;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
膽囊疾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化學性刺激或者是細菌性感染導致。膽道疾病主要包括膽囊結石、膽囊炎以及肝外膽管結石等類型,臨床上治療膽囊疾病時,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主要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因手術畢竟會造成創(chuàng)傷,若不有效預防感染,嚴重時可能會出現(xiàn)腸粘連并發(fā)癥。本次研究將我院2014年8月~2015年9月就診的86例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膽囊手術的患者共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膽囊切除術適應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41.35±3.67)歲。疾病類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共11例,急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共32例;對照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22~59歲,平均年齡(42.25±2.14)歲。疾病類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共13例,急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共3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均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開腹膽囊手術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采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于患者右肋緣下約2cm部位做切口進入腹腔,剖離膽囊管,摘除患者的膽囊,并縫合膽總管接口處。
給予觀察組腹腔鏡膽囊手術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采取全麻,于患者臍下部位作切口,置入腹腔鏡。接下來,用10mmTrocar于上腹部穿刺開口,用5mmTrocar于鎖骨中線與肋下3指交點處穿刺開口,再用另一5mmTrocar于腋中線位與肋下5指交點處穿刺開口。然后,利用電凝進行解剖,于腹腔鏡指引下用鉗子進行有效分離并鉗住膽囊組織,游離后將膽囊摘除,同時配合碎石。最后,于切口部位取出膽囊。
1.3觀察指標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與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情況。其中,臨床治療效果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出血量。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采取率(%),計量采取平均值±標準差(x±s),組間率對比采取χ2和t檢驗,對比以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出血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為4.7%,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術后腸粘連是腹部手術術后一種常見并發(fā)癥,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干燥、噯氣以及排氣不暢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影響[2]。
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疾病,因術中暴露組織的時間較長,再加上異物刺激腸管以及局部缺血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對患者的漿膜造成損傷,進而引發(fā)腸粘連并發(fā)癥[3-4]。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具有顯著優(yōu)勢:①腹腔鏡的檢查范圍較廣,只需要適當調整腹腔鏡的鏡頭,便能夠清楚地觀察到腹腔內所有漿膜面的病變及其組織異常情況[5];②采用腹腔鏡治療時,只需要采用1~3個小孔便能夠完成手術,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6];③腹腔鏡手術是在腹腔內實施,環(huán)境密閉,具有相對地穩(wěn)定性,不僅能夠減少患者腹腔及胃腸道等臟器管受到的損傷,同時也能夠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的損傷[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出血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差異(P<0.0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為4.7%,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差異(P<0.05)。提示腹腔鏡膽囊手術治療膽囊疾病,能夠降低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這主要是由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腹腔產生的干擾較小,避免了紗布、手等與患者組織部位之間的接觸,且術中能夠充分沖洗腹腔部位,因此,降低了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預防腸粘連:①醫(yī)師必須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且術后應對患者的腹腔及時進行沖洗,防止異物刺激引發(fā)腸粘連;②術中操作時,醫(yī)師應避免鈍性剝離,最大限度地縮短腸管的暴露時間,同時還應及時修復受損的漿膜;③術中可以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為患者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凝劑等抗感染藥物,有效避免炎癥發(fā)生;④若患者出現(xiàn)了腸粘連現(xiàn)象,應采用中醫(yī)藥輔助治療,為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中藥,緩解患者的腸粘連癥狀。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手術治療膽囊疾病,能夠降低術后腸粘連的發(fā)生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同富.開腹膽囊術與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的對比[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3:633-634.
[2]朱維寧.開腹膽囊手術與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的比較[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08:1262.
[3]王洪政.開腹膽囊手術與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的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1:93-94.
[4]洪銳東.腹腔鏡膽囊手術和開腹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探討[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13:65-66.
[5]陸海濤.腹腔鏡膽囊手術與開腹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對比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22:32-33.
[6]牛海剛,朱福義,張國鋒.開腹膽囊手術與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的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04:1092-1093.
[7]林灝.開腹膽囊手術與腹腔鏡膽囊手術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率的分析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27:92-93.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