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萬紅
[摘要]愛的教育呼喚教育個體的差異性,人才的培養(yǎng)亦注重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然而學困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影響了其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針對學困生的學習現(xiàn)狀,探討讓學困生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學會自愛,贏得別人的愛的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以情感人以愛育人當面鼓勵耐心溝通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40027
我國教育家霍懋征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也沒有教育?!彼龔慕?0年,沒有丟掉一個學生,他們全都長大成才??梢?,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懂得愛,用愛心關心學困生,對學困生充滿希望,尤其對學困生要有責任感。
事實證明,只有教師“愛生”,學生才會“尊師”。因此,教師要以愛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進行深入而細致的探究,讓學困生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學有所得。針對所任班級學困生語文學習的現(xiàn)狀,本人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以情感人,喚起學困生學好語文的熱情
新課標提出:“重視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發(fā)揮積極的情感對‘優(yōu)教促學的作用,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fā)展?!苯處煵粌H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肩負著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重任。我們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關心、信心和幫助,尤其是學困生,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
針對本校八年級學困生學習動機水平低,有明顯的厭學、畏學情緒和逃避學習的行為,我讓他們自愿選擇能夠完成的學習內容來識記、背誦,激發(fā)了學困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被優(yōu)待的感覺,從而開始主動配合教師教學。由此,我感到讓學困生不斷感受小小的成就,能夠緩解他們的畏學情緒,喚起他們學好語文的熱情。
二、以愛育人,幫助學困生樹立成功的自信心
在調查本校學困生語文學習狀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自認為不能勝任學習的話,即使學習內容是有趣的,他們仍然無法自主地投入其中。所以,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了“獻愛心、樹信心”的做法,經(jīng)常了解所帶班級學困生的學習情況,想辦法幫助學困生樹立成功的信心。
我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實行鼓勵性教學,注意知識的深入淺出,設計問題時力求簡單明了,把容易的問題留給學困生。當回答正確時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如果答錯就幫助學困生找出答案,讓他們產(chǎn)生了“親師、愛師、信師”的心理效應。在教學形式上開展課堂搶答、分組比賽、學生講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困生在學習中有榮譽感、成就感,學習過程也變得容易多了。
通過平日的教學探索,本人深切感受到只有學困生意識到教師是真正關心他、愛護他,教師在教學中的誘導才是有效的,學困生才會自覺形成自愛,并且想辦法去贏得別人的尊重。
三、當面鼓勵,肯定學困生的點滴進步
我所帶班級學生陳某,每次回答問題聲音很小還結巴。我耐心地重復問題,引導全班學生講出答案,再讓他說“是”與“否”,并及時肯定表揚。作文本發(fā)下時,給予批語:“老師看到了你的努力,繼續(xù)加油!”在全班宣讀他的作文,鼓勵他雖然平時表達欠缺,但寫作文進步很快。看到他一臉喜色,我暗自欣慰:他終于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心理,感受到了老師的重視和同學的關注。
因此,要充分相信學困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幫助學困生樹立自尊自愛的意識,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逐步轉變失敗心態(tài),形成積極學習的心態(tài),從而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和尊重,他們也有了自信,對自己會更加嚴格要求,由此進入一個會自愛也會讓別人愛的良性發(fā)展的循環(huán)。
四、耐心溝通,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
對學困生來說,他們的心靈深處同樣蘊藏著進取奮發(fā)的心理需要,教師要讓每個學困生都能有所發(fā)展,耐心激勵學困生挖掘自身潛力,發(fā)現(xiàn)自身的“閃光點”。
為此,我不斷找時間與學困生溝通,根據(jù)他們的學習層次,教學中適當降低內容難度,讓學困生把課堂上最基本的內容搞懂,若有家庭作業(yè)只做簡單的題目,讓他們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點;同時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困生慢慢地將苦學變?yōu)闃穼W,由被動學變?yōu)橹鲃訉W。
讓我意外驚喜的是,上兩周請假幾天,幾位學困生竟提前背會了未學的文言文,還在辦公桌上送來紙條問候:“老師,聽說您去看病,不知好些了沒?”簡短的話語,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關心,這使我更清楚地感覺到“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要付出,肯定會有回報。上課時,我特意表揚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也對他們的殷切問候表示感激,眼下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學習歷程,相信他們會學有所得。
通過對本校學困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的思考和實踐,我了解到學困生學習情況不佳有很多的原因,只有用愛心了解每個學困生的需要,才能對癥下藥,逐步使學困生學會自尊自愛,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養(yǎng)成自勵進取的習慣。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