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帆
【摘要】自古以來,宗教都是人們在困苦之時所依賴的精神寄托,能夠減輕生活所帶來的苦痛、憂慮與困惑。宗教信仰也是形成人類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若是社會長期處在戰(zhàn)爭、天災之中,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宗教信仰就是他們繼續(x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日本中世這樣一個戰(zhàn)亂多災的時代背景下,塑造出以現(xiàn)世利益為主、能驅(qū)除厄運災禍從而獲得福運的七福神是具有其社會意義的。七福神雖然作為一組福神受人供奉,但是七位福神并非組合之后才開始發(fā)展的,而是在組合之前,各個福神已經(jīng)在日本擁有信仰基礎。從福神的不斷增加和演變,我們可以窺探出各個時期日本社會的不同側面。
【關鍵詞】七福神;日本
七福神,顧名思義象征著幸福、吉祥、福運等寓意的七位福德之神。這七位福神分別有不同的起源和由來:發(fā)源于日本本土的“惠比壽”,來自佛教的天部神祗“大黑天”、“毘沙門天”、“辯才天”,以及由中國傳入的“福祿壽”、“壽老人”、“布袋和尚”。這些神祗在傳入日本之后與當?shù)氐奈幕诤稀⒀葑冞M而成為日本化的福神,其原有性格以及所象征的寓意必然也發(fā)生了變化。經(jīng)過上千年的傳承,如今在日本依然隨處可見有關七福神的神社寺院和各種祭典活動。
一、七福神信仰的成立與演變
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派遣大批的遣唐使以及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文化、政治制度等,為日本帶去了儒、佛、道等外來思想,給日本本土宗教信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奈良時期,圣德太子大力推崇佛教、儒教等宗教,并且定佛教為國教,從此奠定了佛教在日本發(fā)展的基礎。他所主持修建的寺院中,如法隆寺、廣隆寺祭拜有多聞天像(毘沙門天的別名),法案寺中祭拜有辯才天像等。由此可知,奈良時代,由佛教傳入的毘沙門天、辯才天在統(tǒng)治階層的影響下得到祭拜和推崇。
進入平安時代以后,佛教與日本本土神道教逐漸合流,佛教由此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當中。遣唐留學僧最澄和空海分別開創(chuàng)了天臺宗和真言宗,這兩支佛教教派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同時兩位佛教大師與七福神的發(fā)展很大的淵源,最澄在比叡山以及東京元麻布的大法寺設立了三面大黑天像,因此大黑天信仰很快得到了發(fā)展和傳播,尤其收到了平民大眾的歡迎??蘸拇筇苹貒螅趪缻u神社建立了大日堂,將辯才天供奉在里面。他又在平安京的東寺設立了兜跋毘沙門天像。各地寺院仿效他們的行為紛紛建立了大黑天、辯才天、毘沙門天等雕像,使得這些佛教神祗的信仰得到極大普及。
另一方面,當時日本本土盛行的惠比壽信仰,也受到了統(tǒng)治階層的推崇和信奉。平安末期的“惠比壽社”附屬于“傀儡子”神社,平時作為神社受人供奉,另外也以操控木偶特技娛樂大眾,宣揚神德,可見惠比壽信仰已經(jīng)相當普及,全國各地也逐漸興起參拜惠比壽的風潮。在之后的室町時代,“惠比壽社”更是獨立成為“西宮惠比壽”,在日本受到更為廣泛的供奉和敬仰。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七福神融合了佛教、道教、神道教等來自不同國家的宗教信仰,歷經(jīng)多個朝代發(fā)展而最終形成。在這期間,統(tǒng)治階層以及僧人、商人、武士階層的推廣和傳播使得七福神信仰在日本社會得以形成、發(fā)展和延續(xù)。
二、七福神與八仙的關系
談到日本的七福神,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會將其與中國的八仙聯(lián)系在一起,有的人提出日本的七福神或許就是模仿中國八仙的復刻版本??陀^來看,二者雖然成立過程中并無多大關聯(lián),但是其相似之處依然處處可見。
1、七福神寶船與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一直為人所稱道,說的是八仙去蓬萊島赴宴,返回之時決定不搭船,使用各自的法寶渡過東海,結果惹到龍王,與其斗法,最后言和的故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已經(jīng)成為諺語廣泛應用于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七福神常以搭乘滿載金銀財寶的寶船渡海而來的形象面世。七福神的寶船寓意是為人們送來財富和幸福,至今日本人仍然相信正月里枕著“寶船繪”睡覺,就能在“初夢”中夢到寶船,為這一年帶來好運。而寶船中大多以七福神形象為主。雖然目的和寓意各不相同,但是八仙和七福神都同樣具有渡海經(jīng)歷。
2、各持法寶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靠的就是各自手上的法寶,如鐵拐李的葫蘆,鐘離權的芭蕉扇,張果老的魚鼓,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洞簫,何仙姑的荷花,藍采和的花籃,曹國舅的玉板,這些法寶又被稱為“暗八仙”,經(jīng)常用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中,寓意吉祥、喜慶。
而七福神同樣皆各自持有自己的法寶,代表了自身的法力和福德。在傳統(tǒng)繪畫中,七福神都是各持寶物立于同一寶船之中。如惠比壽的鯛魚、釣竿,大黑天的寶槌,毘沙門天的戰(zhàn)槍、寶塔,辯才天的琵琶,福祿壽的拐杖、經(jīng)卷,壽老人的寶杖,布袋和尚的布袋。這些法寶也分別依據(jù)各自的來歷有著不同的妙用,也都有著不同的寓意和象征。
3、皆有一名女性神
在八仙中,何仙姑是唯一的女性神,也是頗受中國民間喜歡的八仙之一。八仙經(jīng)過多個時代的演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不同的八仙集團,但是七男一女的組成形式卻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并傳承至今。
七福神中同樣也是只有一位女性福神——辯才天,作為藝術、智慧、財富的女神,其形象也是美麗動人,頗具魅力,是七福神中獨特的存在。雖然何仙姑與辯才天的來歷、發(fā)展都不太相近,但是八仙的七男一女與七福神的六男一女組合在構成上有著很強的相似性。七福神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參照了竹林七賢,而竹林七賢的七人皆是男性,并無女性,并且當時七福神成立的時代,八仙信仰已經(jīng)在中國得到確立,可以猜想八仙的七男一女體系對七福神的構成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七福神巡禮
江戶時代之后,由于幕府和上層社會大力推崇,祭拜七福神逐漸成為一項習俗在日本社會推廣開來,其中以正月的七福神巡禮最為流行。起初是從江戶地區(qū)開始,后來慢慢擴展到京都地區(qū),進而推廣到全國。越來越多的人從元旦到一月七日對七福神進行祭拜,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平安、健康長壽、財運滾滾等福德降臨。
四、結論
綜上所述,日本七福神信仰的產(chǎn)生追根溯源是在中國宗教思想等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與日本本土宗教信仰文化進行融合,產(chǎn)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七福神信仰。七福神雖然作為一組福神受人供奉,但是七位福神并非組合之后才開始發(fā)展的,而是在組合之前,各個福神已經(jīng)在日本擁有信仰基礎。并且從七福神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日本的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瑩. 日本的七福神[J]. 日語知識, 2006(7).
[2] 葛亦鳴. 試論日本七福神與中國八仙的文化淵源[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3(31).
[3] 吳紹斌, 孫海英. 試談中國八仙與日本七福神的文化信仰異同[J]. 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 2013(10).
[4] 邱雅芬. 東渡日本的“中國神靈”[J]. 文化遺產(chǎn), 2013(1).
[5] 久慈力. 『七福神信仰の大いなる秘密』[M]. 東京:批判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