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婉瑩
【摘要】老子的“清靜寡欲”論不簡單地等同于“禁欲主義”,而是一種人生哲學、處世之道,這種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對于解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諸多現(xiàn)實問題有重要啟示作用。
【關(guān)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清靜寡欲;處世之道
“無為”是老子及整個道家政治哲學的基本思想,也是道德經(jīng)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無為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乃至人們的一般的觀念及行為均有著深刻的影響。下面就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依托淺談下對“清心”的理解。
一、何為“清靜寡欲”
清靜寡欲,通俗點說就是保持心地清靜,減少欲念。要談“清靜寡欲”,便有必要解釋一下“欲”,《說文解字》中“欲”,本義為欲望,愿望。在異體字中,“欲”由“谷”、“欠”、“心”三部分組成,可知欲由心生,是因心有所需,情由所好所致。但若欲望像兩山的溝壑一樣既深且寬以致“欲壑難填”,那就非人之正常欲望了。人有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分為生理和心理兩種。而人作為高等動物,生理欲望不僅僅限于食欲。肚子的問題解決了,就會產(chǎn)生衣、住、行等愿望。如此這般,欲望的氣球就膨脹起來了,氣球到一定的極限會爆炸,而欲望膨脹的人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因此,需要“清靜寡欲”的時候就到了。《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老子·想爾注》釋曰:“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從而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學道修道應(yīng)做到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樂好清靜,這樣才符合“道”的體性。道以其清靜的本性來化生和養(yǎng)護萬物,從無想過自己應(yīng)該得到什么回報或想得到什么,無欲以待萬物。而人類社會,若亦以“清靜”的思想來治世修身,世界將會和諧太平,人們則會得到更好的休養(yǎng)和生息,生命也將得到升華。所以,學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學知清靜,以常清靜為行為標準,才能實現(xiàn)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人修大道,體行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靜之道意。教條式地理解清靜,或把“死寂”、“靜止”看做是清靜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二、淺談清靜寡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保ǖ谑拢┖唵握f就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diào),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人的欲望是一點一點堆積最后才爆發(fā)顯示出來的。當你所處的環(huán)境與你的初心不符,慢慢的當時的新奇和排斥感或許就會變?yōu)橐环N接受和理所當然。然后就淪陷在一個與自己背道而馳的世界里。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這段話很明顯的表示了,縱欲無度的人最終心會不受控制而狂亂。
縱欲一出便狂躁,躁則心不清、智不明,“清心”的重要性呼之欲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保ǖ诙拢┦钦f,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么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厚重是清心的根本,這樣才能沉下心去。何為君子?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都臼稀罚┻@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而老子文中”君子”與“君主”比較,顯然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欲自殘,即用輕率的舉動來治理天下。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靜、重,而不應(yīng)輕、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這與“清靜寡欲”四字不謀而合。
三、清靜境界
怎樣的修行才能進入真正的清靜境界呢?《云笈七簽》中說:“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墩嫦芍敝刚Z錄》中也說:“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其核心的法則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聲色不斷撓得人們欲望滋生,濁動不已。這就要培養(yǎng)我們的定性了。
《道德經(jīng)》中說:“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說,災(zāi)禍的發(fā)生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謂寡欲,就是要求人們對世俗的名利、聲色、財貨的企求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不要用極端的行為去獵取,不要有非分的念頭和過分的奢求,嗜欲過重不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復雜人際關(guān)系,成為社會惡害的根源。要以寡欲為行為準則、最終達到“道常無欲樂清靜”的最高境界。如此看來,清靜者必先寡欲。而寡欲則必要先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保ǖ诙拢└嬖V我們不要自以為是。天使之所以能夠飛起來是因為他把自己看得很輕。自然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沒有凌駕于別人之上的權(quán)力。找準自己的位置,當和周圍自然融為一體的時候,心胸自然就寬了。
四、“清靜寡欲”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今天大力提倡建設(shè)和諧社會,原因就在于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存在諸多不和諧的因素,這些因素極大地干擾了社會的正常發(fā)展,更有甚者已對人類自身的生存構(gòu)成了威脅。所謂和諧與不和諧是就關(guān)系而言,當前不和諧的因素主要來源于人與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失衡,而其產(chǎn)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則在于人的自私與貪婪。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等問題,重新調(diào)整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就必須從人類自身來找原因,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人類自己造成的困難,就必須由自己來解決,而解決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人們明白“知足者富”的道理,從而能夠適當?shù)毓?jié)制自己的欲望,達到某種程度上的“清靜寡欲”,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最終走出困境。
古有周敦頤之《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苯裼泄P者之《愛道說》;“諸子百家之言,治國者甚多。秦皇嬴政獨愛法。自武帝來,世人猶尊儒術(shù)。予獨愛道之出亂世而不爭,經(jīng)寵辱而不驚,順其自然,不輕不躁,靜心寡欲,萬物相生,可粗讀而亦可細品焉”。就筆者而言,儒家是行為方式、處事方式;道家是心態(tài);法家是原則。儒家講究中庸,道家講求自然,法家苛求嚴謹。三者跟性格聯(lián)系就是外圓內(nèi)方,淡泊得失,嚴于律己。其實人的性格是多面的,單一的性格只會使人偏執(zhí)或者說容易產(chǎn)生心理疾病。單一的性格基本就是單一的認知,因為無法接受自己認知以外的東西,所以盲目排斥,這對其是很不利而且會傷害到他人。所以,性格的多元化,各個方面的互相彌補就有利于我們在社會上更好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參考文獻】
[1]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正[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 張君房. 云笈七簽[M].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2.
[3] 楊伯峻. 論語注譯[M]. 中華書局: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8.
[4] 陳鼓應(yīng). 老子注譯及評價[M]. 中華書局,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