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雅
【摘要】學校作為農村兒童英語學習的主戰(zhàn)場,教師作為農村兒童英語學習的主力軍,其硬件、軟件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英語成績的好壞。本文通過對農村學校英語教育設施的調查,從而得出農村學校英語教學設施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學校;英語教育;英語教師
一、研究意義
國家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正在進行中,農村學校英語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農村英語教育任重而道遠。然而由于教育經費短缺、學校領導不夠重視、師資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學校的硬軟件設施與城市學校的硬軟件設施相差甚遠。農村學校硬軟件設施的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教學過程實施以及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所以搞好農村學校英語教育硬軟件設施建設對于改善農村學校英語教學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調查結果
表3.2:學校的英語教育設施和情況
學校作為農村兒童英語學習的主戰(zhàn)場,教師作為農村兒童英語學習的主力軍,其硬件、軟件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英語成績的好壞。
三、發(fā)現(xiàn)問題
1、學校英語教師專業(yè)水平不高,對教學重點的把握不夠準確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從事人員,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調查走訪情況來看,岱水橋學校總共5名英語教師,且第一學歷均為專科。從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來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側重英語口語的為16%,側重英語聽力的為0%,側重英語語法的為66%,側重閱讀理解的為18%。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來進行學習,學習的目的應該側重于運用,要求能開口來說,而調查顯示,老師在課堂上所側重的仍然是最原始的英語教學方法,他們側重于英語語法的教授,而對于英語口語的練習甚少,對于英語聽力,更是少之又少,幾乎為零。在老師上課的授課方式中,全英語授課的為0%,大部分用英語進行授課的有29%,大部分用漢語授課的達到71%,對于這些教師而言,他們有一部分是的確不太重視英語口語在課堂上的使用;而有一部分,知道英語課堂全英文授課,用英語來解釋英語的重要性,但由于他們自身英語的程度,導致他們無法做到;還有一部分教師,他們愿意用英語來進行授課,可是他們的英語發(fā)音或多或少受到地方口音的影響,語音語調普遍不太地道。
2、英語教學資源匱乏,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較大影響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到,關于英語課后學習資源豐富與否,選擇豐富的為0%,選擇一般的為29%,選擇缺乏的為71%。在這一題中,選擇課后學習資料一般的大多為初三的學生,相對于初一、初二年級而言,他們除了課本和配套的練習冊之外,還會有些針對升學考試的書籍或者模擬試題,而對于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除去教材僅僅只有極少的英語課后學習資料或者課后閱讀材料可用。三個年級在課堂上需要進行聽力材料的播放時,學?;具€是能夠做到配備可用的收音機,從其問卷中收音機的選項為100%可用看出。而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一般會借助哪些教具這一選項中,黑板與粉筆的占據大多數,為64%,選圖片的有1%,選擇多媒體的為0%,口頭教授偏多的有35%。在筆者的實地調查中,得知岱水橋學校是具備有一間多媒體教室的,但是這僅有的一間多媒體教室多用于公開課,或者合班上課使用,除去這些,再輪到老師授課使用,而其他語數等課程也同樣需要,所以在排課上非常困難,因此一般情況下,英語授課不會選擇使用多媒體教室。那么只能是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一本教案再加上一本教科書就是英語老師備課的全部。偶有幾篇課文正好有相應的掛圖,這也是圖片占據有1%的原因。
3、學校對英語教育不夠重視
在學?;虬嗌鲜欠窠M織英語相關的比賽或者活動這一選項中,從來沒有的占19%,偶爾有的占81%,經常有的為0%。對于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他們一般性格內向,膽子較小,不管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都不太敢開口說英語,學校如果能開展各式各樣的英語競賽或活動,增加他們開口說英語的機會,提高他們對英語的興趣,這也是增強英語教育效果的一個方法,但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竞茈y組織此類活動,由此可見,學校對英語教育的不重視。
四、結論
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經費嚴重不足,這樣就致使一些必備的英語教具十分的短缺,農村學校英語教師流失現(xiàn)象十分嚴重,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農村英語教師收入偏低,且?guī)缀鹾翢o福利待遇,機會少,發(fā)展空間也有限,因此,有經驗且素質稍好的英語教師一有機會就會毫不猶豫的跳槽離開。學校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并沒有條件來特地關注英語教育問題。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調查結果,能為農村學校硬軟件問題的解決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錢民輝. 教育社會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71-75.
[2] 段成榮, 周福林. 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1:29-36.
[3] 魯 潔. 教育社會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5-20.
[4] 呂紹清.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 中國婦運,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