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娟
【摘要】中國的典籍英譯由來已久,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典籍英譯史反映了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傳播歷程。本文以模因論為視角,并以《詩經(jīng)》英譯為例,來探究分析典籍英譯在不同時期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而作為本文探討核心的“達意”即是研究的切入點,也是對比分析時重要的參考基準。
【關鍵詞】《詩經(jīng)》英譯;模因論;達意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直接表現(xiàn),典籍翻譯更是如此,它是將本國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徑之一,但這條文化傳播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本文的探討核心是典籍英譯中的“達意”,通過將“達意”和核心模因的完整傳播進行類比,從而引入了模因論的視角?!斑_意”雖然被認為是翻譯的最低目標,但必須要說明的是本文并不以“達意”來評判中西譯者的翻譯策略和譯文的優(yōu)劣。以“達意”作為切入點,只是為了更好地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因在西方社會的傳播狀態(tài)。
一、模因論與典籍英譯
模因論(memetics)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理論。模因(meme)是文化資訊傳承時的單位。模因通過模仿來傳播自身,因而它也可以被稱為文化的基因。這種文化的基因,例如人們的觀點、觀念和技術都在經(jīng)歷一個變異、選擇和遺傳的過程。模因想要將自身存在延續(xù)下去,就必須與其他的模因展開激烈競爭,從而贏得人們的注意力。
以典籍英譯為例,典籍英譯可以看成是將中國的文化模因引入英語國家的過程。中國文化模因被引入到英語國家時,原有的載體語言必須由古漢語轉換成英語才能感染以英語為母語的宿主。而比起語言載體的轉換,更加關鍵的是模因自身的變異。在典籍英譯的案例中,這種變異的第一步便是翻譯,由譯者對核心模因進行理解和重新編碼來完成。但是,異國讀者由于兩種語言的差異性往往難以理解這些模因,這也是翻譯這種模因傳播活動面臨的難題。
二、典籍英譯中的“達意”
為了更透徹地探討典籍英譯中“達意”問題,有必要對“達意”二字做一個深入的分析。先看“意”字,“意”可以理解為人之意志。再看“達”字,“達”是描述事物從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動態(tài)過程,而與“意”結合起來,便是將作者心中的理念傳達給讀者的過程。而用模因論的視角研究“達意”,可以將理念跨文化輸入其他文化圈的過程,看作是核心模因的傳播過程。但是典籍英譯中的“達意”并非最初就處于理想的狀態(tài),核心模因的復制完整度,換言之“達意”實現(xiàn)度的變化,是在內(nèi)部因素:模因傳播時間,感染范圍,以及外部因素:語言發(fā)展,社會變革共同影響下逐步完成的。
三、《詩經(jīng)》英譯發(fā)展史
1、宗教活動下的《詩經(jīng)》英譯
《詩經(jīng)》英譯的第一次高潮發(fā)生在19世紀末期,當時正值西方世界的殖民主義擴張時期,各國都在積極推進經(jīng)濟殖民和宗教殖民政策。而同化東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進行宗教殖民的最終目的則是對東方進行全面的殖民主義入侵。當時譯者的翻譯目的是為了找到東西方宗教的共性,從而利用這種相似性來進行傳教活動。作為傳教士的理雅各進行《詩經(jīng)》的翻譯,是想要通過證明“上帝”在《詩經(jīng)》中的存在為傳教開辟道路。例如,《時邁》的翻譯:
原文: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懷柔百神,及河喬岳。
理譯:Now is he making a progress through the States,May Heaven accept him as its son,Truly are the honour and succession come from it to the House of Zhou。To his movement,all respond with tremulous awe。He has attracted and given rest to all spiritual Beings,Even to(the Spirits of)the Ho,and the highest hill。
原詩講了武王周公巡守,祭山川百神,但理雅各的譯文并沒有反映中國古代宗教的特性,反而將中國原始宗教描繪成西方神話中那樣的體系。理雅各以他的基督教哲學的眼光,從《詩經(jīng)》中解讀出了儒家倫理哲學與基督教神學的相通之處。因此理雅各的譯文即使忠實再現(xiàn)原詩所描繪的意象,也并沒有真正做到“達意”,應該說《詩經(jīng)》之“意”在理雅各的手中成了傳播教義所利用的工具。
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這樣與“達意”背道而馳的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卻有其必要性。在兩種文化接觸的初期,由于譯入語體系與源語體系相差極大,讀者對源語的文化極其陌生,很可能由于無法解碼異國的模因而拒絕受到感染。因此通過將《詩經(jīng)》與基督教義結合的方式更能吸引宿主的注意力,其在傳播范圍和復制速度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2、文化研究下的《詩經(jīng)》英譯
20世紀上半葉,對《詩經(jīng)》的翻譯和研究迎來了一次文化轉向。相比起上個時期從經(jīng)學角度來研究,亞瑟·韋利(Arthur Waley)的譯本脫離了經(jīng)學義理的范疇。在韋利看來,《詩經(jīng)》首先是文學文本,但同時也是文化文本,兩者融為一體。而最能體現(xiàn)韋利的文學視角的便是他在翻譯《詩經(jīng)》時對其中的意象把握,韋利從美學和民俗學的角度進行解讀。以《日月》中的自然意象為例:
原文: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韋譯:On sun,ah,moon,That shine upon the earth below。A man like this,Will not stand firm to the end,How can such a one be true?Better if he had ever noticed me。
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運用頗多,意象運用的目的是“達意”,“象”只是“達意”的手段。這種簡潔含蓄的“達意”是中國詩歌的重要特質,正確解讀意象對于挖掘詩歌之“意”十分關鍵?!度赵隆肥且皇椎湫蜅墜D詩,以日月起興為比照,聲訴被遺棄后的幽憤。而韋利的譯文中作為自然意象的“日月”面對棄婦哀怨的哭訴,卻始終無動于衷,也更加襯托出棄婦內(nèi)心的悲涼和無助。
韋利對《詩經(jīng)》的文化解讀,是一種“追根溯源”的探究行為。從模因論來看,相比起上個時期帶有功利性和文化偏見性的歸化翻譯,韋利的翻譯是對《詩經(jīng)》核心模因面貌還原的一個嘗試。韋利的譯文更能看出西方當時對東方文化模因探究的好奇心,這可以歸功于上個時期的模因傳播速度,但這種探究仍屬于“淺嘗則止”,僅限于民俗文化層面的研究。
3、龐德個人的《詩經(jīng)》英譯
20世紀下半葉,龐德是這一時期《詩經(jīng)》翻譯的代表人物,其獨特性體現(xiàn)在其譯本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先來看思想性,龐德在進行《詩經(jīng)》翻譯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龐德為此寫了許多抨擊現(xiàn)實的文章。那時的龐德在偶然間接觸到了《論語》的英譯本,那之后便開始宣傳儒家思想,試圖用儒家文化來代替基督教。因此,龐德的譯文里有強烈的借古喻今,表達對當今社會的不滿。以《巷伯》其中兩句的譯文為例:
原文: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龐譯:Proud man ride high to watch the workers sweat,Oer-hanging heaven look down upon their pride and pity those on whom the yoke is set。
龐德在譯文中用ride high指代昏庸驕橫的當權者,言語中充滿了諷刺;并用yoke來指代下層的勞動人民,表達對被壓迫民眾的同情,使得譯文充滿了強烈的借古諷今的意味。通過對比貴族庶民的待遇來指出二戰(zhàn)時期腐朽墮落的當局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以《詩經(jīng)》為媒介,從而向西方介紹宣傳儒家思想,是典籍“達意”的最高境界。因此龐德通過翻譯《詩經(jīng)》推崇儒家文化,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龐德的譯文做到“達意”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在詩歌的藝術性上,龐德作為意象派詩歌的發(fā)起人,其譯文體現(xiàn)出意象主義詩歌的特點??偠灾嫷滤麚P的儒家文化受到了其個人政治目的和個人偏見的影響,這種帶有“個人色彩”的儒家文化是不利于提高模因的復制可信度的。
4、本土譯者的《詩經(jīng)》英譯
在我國翻譯研究史上,《詩經(jīng)》英譯研究只不過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迄今為止還一直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由于文化環(huán)境不同導致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譯者在理解上往往無法真正深入中國文化的精神實質,在表達上也有許多的翻譯錯誤,這也是促成中國翻譯家想要推出本土譯本的動機。中國譯者比起是否“達意”更注重探究如何“達意”的問題,即對文學性這個翻譯的最高目標的探討。對此,許淵沖提出了“意美、音美、形美”,而汪榕培則提出“傳神達意”的原則。以《采薇》中的名句為例:
原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汪譯:W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F(xiàn)resh and green。When now hometown I go,There is a heavy snow。
可以看出譯文有一韻到底的特點,這是中國譯者堅持以詩譯詩的表現(xiàn)之一。許淵沖和汪榕培的譯文更多保留中國詩歌的特點,例如賦比興,各行押韻,意象運用等。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模因的傳播從注重復制速度向復制可信度發(fā)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反映在翻譯策略上便是歸化向異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皞魃瘛焙汀叭馈笔窃谠姼栊问疆惢系奶剿鳎吘埂对娊?jīng)》中詩歌的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也是表現(xiàn)其文學生命力的手段之一,讓西方讀者去領略中國詩歌獨特的韻味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
四、總結
綜上所述,《詩經(jīng)》的英譯史用實例說明了東方文化模因在西方世界中傳播的曲折過程,本文作為探討核心的“達意”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觀察角度。理雅各對“意”的曲解利用,是傳播的起點和契機;韋利對“意”的文化研究,是西方對于神秘東方的好奇和探究;龐德對“意”的個人解讀,雖然片面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為歐美讀者所喜愛;以及許淵沖和汪榕培對“意”的超越,是中國本土譯者對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梢钥闯瞿R驗榱松?,在動態(tài)的文化環(huán)境下展示出強大的適應性,將自己與已有的模因相融合,從而完成初步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東方文化模因的傳播還遠未結束,文化環(huán)境在經(jīng)濟、政治、科技等因素的作用下會繼續(xù)變化,在未來《詩經(jīng)》解讀和研究不會停止,而與之相對應的譯本也會源源不斷地誕生。
【參考文獻】
[1] 楊 靜. 從模因論談典籍的英譯傳播圖式[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1(5):121-124.
[2] 李玉良. 詩經(jīng)英譯研究[M]. 濟南: 齊魯出版社, 2003:87,141,168-169.
[3] 李玉良. 理雅各《詩經(jīng)》翻譯的經(jīng)學特征[J]. 外語教學, 2005(9):63-66.
[4] 張 瑩. 從覓母的角度談異化翻譯的趨勢[J]. 深圳大學學報, 2003(6):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