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微
摘 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語寫作產(chǎn)出性詞匯知識研究成為探索二語寫作能力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就研究成果評價、統(tǒng)計工具和方法以及學科領域方面研究特點進行了歸納。
關鍵詞:二語寫作;詞匯知識;成果綜述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8-0186-03
本族語者地道地寫作產(chǎn)出能力,一直被視作二語習得的終極目標之一。但如何具備這種能力,一直是應用語言學者不斷探索的內(nèi)容。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語寫作產(chǎn)出中的詞匯知識研究路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探討詞匯知識與寫作能力的關系;二是探索二語學習者在寫作詞匯產(chǎn)出時的心理構建;三是寫作詞匯提取和整合。本文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對這些研究進行梳理以期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一、研究回顧
(一)詞匯知識與寫作能力關系研究
詞匯知識與寫作能力相關性研究是學者們關注最多的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微觀研究,圍繞寫作詞匯的某個指示變量展開,推論寫作產(chǎn)出性詞匯發(fā)展路徑;二是研究詞匯知識與宏觀寫作水平的關系。
1.寫作詞匯指示變量。Housen & Kuiken[1]指出流利性、復雜性和準確性是學習者寫作水平的指示變量,構成語言水平的三個主要維度。當前寫作產(chǎn)出性詞匯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有效反映學習者內(nèi)化語言水平的復雜性方面。復雜性包括任務復雜性和二語復雜性。Diane[2]指出任務效果體現(xiàn)為任務本身與參與者的交互作用,單一任務自身無法決定語言習得。二語復雜性是從語言特征方面進行的界定,以期對二語習得情況做出較為穩(wěn)定地評估,包括詞匯復雜性和句法復雜性。詞匯復雜性指低頻詞在某一寫作主題或風格文本中的覆蓋率。復雜性研究取決于研究者對復雜詞的界定:Arnaud[3]和Linnarud[4]分別將其研究對象定時作文中使用“官方詞匯表”中的詞匯視為低頻詞;Laufer[5]將定時寫作中被試使用的大學詞匯為低頻詞匯。近年來,詞匯復雜性研究常用RANGE分析文本,如Laufer[6]。鮑貴[7]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寫作詞匯復雜性的發(fā)展路線呈直線型,萬麗芳[8]發(fā)現(xiàn)英語專業(yè)學生寫作詞匯復雜性呈顯著提高趨勢,王海華和周祥[9]證實大學生寫作詞匯復雜性穩(wěn)步增長。句法復雜性方面,通過統(tǒng)計分析寫作文本中的T單位來客觀區(qū)分作文質(zhì)量。Hunt[10]定義T單位為主句和所有從句及附著或嵌入的非從句結構組成的句法單位,認為T單位保留了所有主從關系以及單詞、短語、從句之間的并列關系,但每一個并列子句構成單獨的T單位。20世紀70年代末,T單位分析廣泛運用于二語寫作產(chǎn)出研究:Crowhurst[11]探討讀者和題材對寫作的復雜性影響;Gaies[12]對T單位測量方法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及問題進行歸納;Reynolds[13]使用T單位長度計算公式:T單位長度=總字數(shù)÷T單位數(shù)量,該公式與總體評分的相關系數(shù)為0.3。Nelson & Van[14]將T單位運用到英語學習者記敘文體的句子和語篇層面評估其寫作能力。鮑貴[15]從單位長度和子句密度兩方面橫向評估英語專業(yè)1~4年級學生作文句法復雜性的變化模式,表明長度指標1~2年級增長最快,后先降后升;密度指標大體呈線性增長趨勢。
2.詞匯知識與寫作水平的關系。詞匯知識與寫作水平的相關性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1)詞匯豐富性指標與寫作成績;(2)詞匯錯誤與寫作成績的相關性。詞匯豐富性指標主要包括:詞匯多樣性(lexical variation)、詞匯復雜性(lexical sophistication)、詞匯密度(lexical density)和詞匯獨特性(lexical originality)。詞匯多樣性表現(xiàn)在類符與形符的比率上;詞匯復雜性表現(xiàn)在復雜詞在整個文本中的比率上,復雜性研究取決于研究者對復雜詞的界定;詞匯密度是指文本中實詞所占比率;詞匯獨特性表現(xiàn)在獨特詞在整個文本中的覆蓋率上。Nihalani[16]表明寫作文本與詞匯復雜性和詞匯密度雖呈正相關但不顯著;Linnarud[4]比較了中學生二語作文和同年級母語學生作文中的詞匯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寫作成績與詞匯獨特性顯著正相關,與詞匯錯誤顯著負相關;Engber[17]以66名英語為二語的中高級學習者所寫的作文為樣本研究詞匯水平與作文質(zhì)量的關系,發(fā)現(xiàn)詞匯變化率與寫作成績最顯著相關,詞匯錯誤中度影響寫作成績。國內(nèi)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劉東虹[18],側重從詞匯運用方面評估詞匯在寫作中的作用,將被試分為高、低組,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詞匯量大的學習者會更多使用復雜詞。鄧建群[19]以英語專業(yè)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詞匯密度、詞匯變化度與作文質(zhì)量不相關,詞匯錯誤與作文質(zhì)量顯著負相關。
(二)寫作詞匯產(chǎn)出中的心理構建特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二語寫作詞匯產(chǎn)出過程中的心理表征因素引起了研究學者的關注。Zamel[20]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6名高級學習者為個例,發(fā)現(xiàn)被試在寫作過程中思考、寫作、改寫反復交替,認為寫作過程是集非線性、探索性和生成性為一體的過程,在寫作中嘗試找到近義匹配二語詞匯的同時進行思想重組;優(yōu)秀的二語寫作者優(yōu)先考慮內(nèi)容,其次是組織結構,最后才是如何語言表達。與此有所不同的是,Raines[21]以有聲思維法研究二語學習者寫作文本產(chǎn)出過程中思維策略情況,并與英語為母語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盡管低水平二語寫作者忽略對寫作內(nèi)容的整體構思,偏重句子層面的修改,甚至對表層的語言錯誤也關注較少,但他們對寫作任務表現(xiàn)出更多的投入。Cumming[22]提出母語寫作能力影響二語寫作過程和結果,二語水平對寫作結果影響較大。國內(nèi)學者王俊菊[23]發(fā)現(xiàn)在寫作產(chǎn)出中從低到高水平的學生,大腦風暴、校訂、掃描等策略的使用呈遞增趨勢,而失意、猶豫、復讀、自我評價、語碼轉換、監(jiān)控、漢語替代、規(guī)劃、推理等策略的使用呈遞減趨勢。孫鑫和趙永青[24]對4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漢寫作過程進行個案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關注最多的是內(nèi)容和語言;低水平被試關注單詞比配,高水平被試注重語境選詞。
(三)寫作詞匯提取和整合
寫作詞匯提取和整合研究方面,通常以有聲思維法對被試寫作詞匯的提取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處理思維轉化成表達時面臨的問題。Roca de Lario等[25]發(fā)現(xiàn),在英語寫作表述層面,學生通常面臨“補償型問題”和“提升型問題”,但他沒有深入探討其面臨這兩類問題時關注的焦點。國內(nèi)李珊和龔嶸[26]通過有聲思維對1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寫作過程分析研究,在分析母語思維對寫作影響的同時進一步探究在輸出內(nèi)容方面的影響,表明英語寫作中文本詞匯重復性較大,且高級詞匯運用極少。徐昉和丁言仁[27]以有聲思維法探索二語寫作詞匯的產(chǎn)出問題及其解決策略,追蹤和描述被試在寫作過程中思維轉化為詞匯時面臨的問題和應對機制,發(fā)現(xiàn)高水平學生關注詞匯在特定語境中的合適性,其思維遵循一條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不斷深化的路徑;低水平學生的思維路徑呈直線型,把更多的關注放在虛詞、詞綴形態(tài)和拼寫情況上。王景潔等[28]結合調(diào)查問卷、訪談和文本分析,收集思維在寫作產(chǎn)出過程中的信息提取,發(fā)現(xiàn)程序性知識影響整個寫作動態(tài)過程。夏珺和王海嘯[29]對4名非英語專業(yè)被試進行為期4個月的個案研究,按寫作詞匯提取的完整度將詞匯提取機制劃分為“成功提取詞匯”和“部分提取詞匯”:成功提取策略包括“已記憶詞匯的直接提取”、“提升”和“避免重復”;提取策略有“借用”、“查閱詞典”和“內(nèi)容削減”;認為課堂討論、小組匯報、材料閱讀等都對寫作過程中詞匯提取有影響。
二、分析
研究成果有以下特點:第一,在詞匯知識與寫作能力的關系方面,缺乏系統(tǒng)、多維度研究。首先,寫作詞匯指示變量研究,只是圍繞復雜性展開,以定量研究為主,但較為零散。流利性研究缺失。被試從概念生成到語言編碼再到寫作產(chǎn)出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時間跨度,對于同一被試而言,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語言復雜性的提高意味著寫作產(chǎn)出加工時間的延長,這會一定程度影響寫作產(chǎn)出流利性,而多數(shù)研究都沒有提及流利性問題。其次,寫作詞匯產(chǎn)出過程認知研究的興起,凸顯出心理策略對寫作詞匯產(chǎn)出層面的影響,使英語寫作教學產(chǎn)生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的重大轉變。在研究內(nèi)容上可以更偏向寫作產(chǎn)出性中的語篇建構方面。第三,在寫作過程中詞匯加工和提取方面,以個案研究為主,研究結果難以普及;研究方法多為有聲思維法——要求被試用語言對寫作過程思維進行表述,中斷被試正常寫作過程,影響其思維的流暢性。從統(tǒng)計工具和方法看,RANGE、WordSmith Tools、AntConc等統(tǒng)計軟件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在寫作詞匯產(chǎn)出過程中不僅涉及激活心理詞庫中的詞匯存儲信息,還是一個非線性的心理詞匯選擇和提取過程。該領域統(tǒng)計方法更加多樣化,獨立樣本T檢測、相關性評估,并嘗試在多變量中進行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研究二語寫作產(chǎn)出性詞匯發(fā)展變化模式,探究其在寫作質(zhì)量中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從學科領域來看,這些研究主要側重應用語言學,對社會文化學、心理學、神經(jīng)認知科學等學科應用較少。
參考文獻:
〔1〕Housen, A & F. Kuiken. Complexity, Accuracy &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 30(04): 461-473.
〔2〕Diane Larsen-Freeman. Adjusting Expectations: The Study of 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 30(04): 579-589.
〔3〕Arnaud, P.J.L. The Lexical Richness of L2 Written Productions and the Validity of Vocabulary Tests. In T. Culhane, C.Klein-Braley and D.K. Stevenson (eds.), Practice and Problems in Language Testing (pp. 14-28)[M]. Occasional Papers, No.29.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Essex,1984.
〔4〕Linnarud, M. Lexis in Composition: 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M]. Malmo: CWK Gleerup,1986.
〔5〕Laufer, B. The Development of L2 Lexi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Advanced Learner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 75(04):440-448.
〔6〕Laufer, B. The Lexical Profil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Does it Change over Time? [J]. RELC Journal, 1994, 25(2): 21-33.
〔7〕鮑貴.二語學習者作文詞匯豐富性發(fā)展多維度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8,(09):38-44.
〔8〕萬麗芳.中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二語寫作中的詞匯豐富性研究[J].外語界,2010,(01):40-46.
〔9〕王海華,周祥.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寫作中詞匯豐富性變化的歷時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02):40-44.
〔10〕Hunt,K.W. Grammatical Structures Written at Three Grade levels [M]. Urbana, Illinoi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1965.
〔11〕Crowhurst, M. On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Syntactic Complexity Data[J]. English Education, 1979, 11(02): 91-97.
〔12〕Gaies,S. T-unit Analysi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Applications,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J]. TESOL Quarterly, 1980, 14(01):53-60.
〔13〕Reynolds, D.W. Language in the Balance: Lexical Repetition as a Function of Topic,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Writing Development [J]. Language Learning.2001, 51(03):437-476.
〔14〕Nickola, Wolf Nelson & Adelia M. Van Meter. Measuring Written Language Ability in Narrative Samples [J]. 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 2007, 23(03): 287-309.
〔15〕鮑貴.英語學習者作文句法復雜性變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04):291—297.
〔16〕Nihalani, N. K. The Quest for the L2 Index of Development[J]. RELC Journal. 1981,(12): 50-56.
〔17〕Engber, C. The Relationship of Lexical Proficiency to the Quality of ESL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5, 4 (02): 139-155.
〔18〕劉東虹.詞匯量在英語寫作中的作用[J].現(xiàn)代外語,2003,(02):180-187.
〔19〕鄧建群.詞匯豐富性與英語寫作質(zhì)量的相關性[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05):113-116.
〔20〕Zamel, V. 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 Six Case Studies[J]. TESOL Quarterly, 1983,(17):165-187.
〔21〕Raines, A. Language Proficiency Writing Ability and Composing Strategies: A Study of ESL College Student Writers [J]. Language Learning, 1987,(37): 439—468.
〔22〕Cumming, A. 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J]. Language Learning, 1989,(39).
〔23〕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06):61—66.
〔24〕孫鑫,趙永青.英漢寫作過程和結果對比—對4名大學生的個案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03):9—15.
〔25〕Roca de Larios, J., R. Manchon & L. Murphy. Generating text in native and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A temporal analysis of problem-solving formulation process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6,(90): 100—114.
〔26〕李珊,龔嶸.基于有聲思維的英語寫作過程個案研究[J].海外英語.2012,(19):23—25.
〔27〕徐昉,丁言仁.英語專業(yè)學生限時寫作中的詞匯問題解決策略研究[J].中國外語,2010,(02):54—62.
〔28〕王景潔,李炳林,姚倩.英語專業(yè)學生外語寫作過程中從長期記憶提取信息的思維方法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3,(02):99—104.
〔29〕夏珺,王海嘯.“主題式”語言課程對二語寫作詞匯提取的影響:個案研究[J].外語研究,2014,(01):55-60.
(責任編輯 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