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蓉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40-02
三尺講臺,向來都是老師陣地。老師在這塊陣地上給學生傳授知識,交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殊不知,三次講臺更是學生心中最神圣的,最驕傲的小舞臺,小天地。學生以能在這個舞臺展示自己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因此,我在班上開展了"我與講臺有個約會"的活動,讓學生走上講臺,充分給了學生說話,展示自我的機會。
1.“我與講臺有個約會”——每日一讀,促興趣
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電子產(chǎn)品,什么電腦,手機,學習機,游戲機……孩子們每天被這些五花八門的電子產(chǎn)品吸引著,卻忽略了最為傳統(tǒng)的書本閱讀。因此我在班上開展了"每日一讀"的活動。讓學生每天回去從讀一個有趣的故事開始,到收集笑話,名言,警句,到一些國內(nèi)外的新聞大事,到一些科普知識,以及優(yōu)秀詩文,名家名篇……但僅僅在家里讀,很多學生就會失去持續(xù)讀書的興趣,因此我把講臺讓給了學生,給學生20分鐘全班展示的機會。每天我會抽取6名學生,其中4名是主動爭取讀書活動的,而剩下的2名則是我"幸運"抽取的。當然我也不例外,我也和同學們一起收集,一起朗讀,如此一來,學生便會成為講臺的主角。而這"每日一讀"也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從一開始學生們在講臺上唯唯諾諾,到后來的大方自信。學生在講臺上培養(yǎng)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更提高了他們的自信,膽量也越來越大了。隨著每日一讀的開展,我發(fā)現(xiàn)短短的20分鐘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孩子們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了,孩子們的這種表現(xiàn)欲逐漸蔓延到語文課堂上來了。我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上,孩子們發(fā)言更積極了,聲音更響亮了,說話更有條理了,理解課文的時候感想深了,多了,廣了,孩子們的掌聲也多了,響了,而我也更有勁了。在這屬于老師的三尺講臺上,孩子們也能在他們認為最神圣的講臺上發(fā)言了,說話了。他們在這小小的三尺將他上找到了自信,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2.“我與講臺有個約會”——每日一說,練膽量
通過每日一讀,孩子們漸漸愛上了在講臺上發(fā)言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了,是時候該換個方式讓孩子們在講臺上展現(xiàn)自己了。于是我把"每日一讀"的欄目改成10分鐘,又增添了"每日一說"欄目,這個欄目也是10分鐘,這個欄目開始時,要從大膽優(yōu)秀的學生中選取,并且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準備,老師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一定要起到監(jiān)督,指導的作用,讓學生一上講臺就能夠吸引到全班同學的注意,提高學生對此欄目的興趣。這個欄目要求學生脫稿,難度大大的提高。我讓學生從簡單的笑話說起,到后來的講故事,演講……學生由一開始的干巴巴的講,到后來的眉飛色舞,聲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講。一個個故事被他們演繹的繪聲繪色,一次次的演講,激情四溢。而還不夠大膽的孩子則繼續(xù)的每日一讀中鍛煉自己的膽量,并在每日一說的欄目中學習其他孩子說笑話,講故事,演講的方法。
3.“我與講臺有個約會”——每日一“師”,增信心
很多老師都認為,什么事情都自己親歷親為的去做,才是一個好老師,而我卻不這樣認為。俗話說的好"勤娘慣懶女",而勤快的老師教出來的一定是懶學生。所以老師的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放手拿給學生去做。每天的早讀課,我總是不在教室里,而教室里卻秩序井然,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是我這個老師偷"懶"去了,我把三尺講臺讓給了學生。每天的早讀課,我會輪流從班干部和一般學生中各選取一名學生到講臺上組織早讀,班干部負責維持紀律,而一般學生負責領讀。而我這個老師便樂得清閑,在辦公室作下節(jié)課的準備。孩子們每天的都盼著能在三尺講臺上當當小老師,于是早讀的紀律也好了,效率也高了??吹酱诵Ч?,于是我又把聽寫的任務也交給了學生,讓學生也來過一把老師的癮。要當聽寫老師是有要求的,首先他必須提前到老師這里聽寫,得100分者,才有當聽寫老師的資格。被選定的聽寫老師還要認真訓練聽寫時的過渡語,以及聽寫的讀詞。只有聲音響亮,讀詞清楚,過渡自然的小老師才可以取得登上三尺講臺當聽寫老師的資格。在這一活動中,學生的組織能力,與管理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4.“我與講臺有個約會”——每單元一講,升能力
到了高段,通過前面一系列的訓練,孩子們的語言表達清晰流暢,聲音洪亮,體態(tài)自然大方,思維清晰敏捷。是時候把講臺全部交給學生了。于是,我又創(chuàng)設了第四個活動"每單元一講"。也就是在每個單元選擇一篇課文,讓學生來講,讓學生過足當老師的癮。這個活動的要求非常的高,所以作為教師此刻就要引導學生留意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是怎么講的。一開始,可以讓學生注意老師的每個板塊是什么講的。例如最開始可以讓學生學習老師是如何教學生字新詞的,首先讓學生明白老師講授生字新詞的環(huán)節(jié)有哪些,然后讓學生注意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的語言,讓后才讓學生模仿寫教案。也許有人會質疑,學生會寫教案嗎?老師們常常是低估了孩子們的能力,孩子們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是我們這些大人所無法想象的。他們寫出的教案有時候比我們更好。每次,教師可以讓兩個學生準備教案,然后讓準備的最好的那個先到講臺上講,講完后,如果第二個小老師認為第一個小老師有哪里講錯或者是遺漏的,就可以由第二個小老師更正,或者是補充。兩個小老師都講完了,才由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并對兩個小老師的課進行點評。當生字新詞學生會講了,就可以讓學生準備講授一些閱讀課文,這樣逐步提高難度,學生也會慢慢的適應,并愛上這方三尺講臺。這一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是的,沒有誰是天生的愚者,膽小鬼,只是沒有鍛煉自我的機會。教師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并給予每個人個性展示的機會,讓學生與講臺約個會,讓學生在與講臺"約會"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能力,展示他們的智慧。